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有效性
[摘要]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实现大学功能,促进教师改进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通行做法。通过对江苏省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各校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个性化指标设定、评价工具运用、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仍存有缺陷,需要不断予以改进完善。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学运行
为细致了解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现状、教学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主体、教学评价工具及教学评价结果的使用,以自拟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江苏省高职院校开展了专题调研,范围覆盖南京、苏州、扬州、盐城、徐州等九个地市27所高职院校。调查内容包括评价主体构成、指标设计、评价手段、数据采集、结果效力等。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所有被调查院校中,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都包含学生评教和督导评教,大多数院校也包含同行评教(90%)和领导评教(70%),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结果的企业评价偏少(25%)。此外,有的院校还包含教师自评或第三方公司等其他评价。学生评教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量化评分、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督导评价主要采用量化评分、课堂抽查和行为观察;同行评价主要采用量化评分;教师自评主要采用量化评分和问卷调查;企业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所有被调查院校中,教学质量评价对象基本集中在教师群体,聚焦于课堂和教学组织。主要内容都包含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90%以上的院校也包含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基本规范,75%以上的院校还包含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资料资源、学生收获、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区分不同岗位、职务职称和专业背景的个性化考核偏少(25%)。评价时,考核教学资料、教师技术的指标占比不小,直接针对培养质量的结果导向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不多。
(三)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学生评教、同行评价、教师自评、督导评价、企业评价指标在被调查院校中权重各异。60%以上的院校没有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40%以上的院校没有教师自评。有40%的院校在督导评价的指标设计中考虑到课程类别的差异性,对学生、同行等其他主体评价指标也按照不同课程进行分类评传的院校不超过1/4。一把尺子量所有人、一刀切式的做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是最通常的做法。(四)教学质量评价的手段。被调查院校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学生评教主要借助教务系统评价、网上问卷或教学平台即时采集;同行评价、教师自评、督导评价主要借助网上问卷、教务系统内评价或自行开发的评价软件;企业评价几乎都是通过网上问卷去实现。40%的被调查院校对所采用的信息化方法基本满意、30%不太满意,而表示比较满意的还不到1/3。全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预测分析的基本没有。
(五)教学质量评价的即时性。45%的被调查院校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包含线上教学数据的即时采集,首先包括对线上资源数量和学生出勤状况的即时信息采集,其次是对作业批阅频次的数据采集(89%)。其中,半数以上院校涉及线上互动频次、录播直播效果、随堂小测频次的数据采集和运用。55%的被调查院校没有对教学数据进行即时采集和运用。各类评价的实施频率以每年2-3次居多,此外,有20%的院校学生评教每年组织4-5次,35%的院校督导评价每月至少组织1次。
(六)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运用。受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结果影响较多的依次是职称评审(95%)、评优评先(80%)、职务晋升及绩效分配(65%)。教学质量评价与老师利益密切相关,教师也最看重评价对“自身”带来的影响。关注评价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还在于其次,60%的院校认为,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的,35%的院校表示基本有帮助。教育质量评价的工具性和价值性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逻辑次序大多不清晰。
(七)教学质量评价的满意度。55%的被调查院校对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的现状比较满意,40%的院校表示基本满意。没有院校表示非常满意,也没有院校表示非常不满意。教师对各类评价结果的认同度最高的是督导评价和企业评价,其次是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对教师自评结果的认同度相对较低(1/3院校不认同)。从中发现,同行信任、师生互信程度并不高,很大一部分人都相信权威的督导评价和企业这一用工主体的最终评判。被评价的教师在评价时“发声”较少,而真正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用人单位在评价教学质量时主体地位丧失、权重占比低,更见不到行业(协会)在评价时的身影。
(八)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评价反馈不到位(60%)、评价效果不明显(50%)、评价手段不便利(40%)。不满意的主要集中在结果反馈及运用、评价的手段方面,而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定的本身,如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合理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等,并未列入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根源在于教学管理部门与受评价对象之间没有达成意见一致,各怀心腹事,没有有效协同。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问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仍待完善,评价的信息化手段有待加强,评价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一)评价内容结构待完备。被调查院校中,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构成主要是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和同行评价,受重视程度高的也只是学生评教和督导评价,不少院校没有开展过企业评价或第三方评价。这说明大部分院校仅侧重于本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而忽略了行业、企业单位等外部社会评价以及历届毕业生对教学质量的后续评价。关门办学、自我循环的思想在高职院校内部根深蒂固,需要引入外部力量、市场因素来激活学校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局面。
(二)评价的时效性待加强。各类评价的实施频率以每年2-3次居多,大多采用在期末学生评教、督导听课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仍然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和即时评价较少。即时性评价相对薄弱,会影响改进提高的效率,也严重降低教学质量评价的直接激励和惩戒功能。阶段性一次性定性式评价,往往由质量管理等行政部门作出,效率很高权威性很强,但被评价教师往往只作为客体,没能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教师自评”缺失或不到位,授课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也往往造成部分教师对评价结果认同率低。同时,这种“就评价而评价”就事论事的做法,没有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没有体现出教学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和真实用意。
(三)评价的针对性待改进。为便于实施,多数院校侧重于形成全校统一的评价量表或评价指标,没有充分考虑不同课程类别的差异化,且大多偏重于理论教学环节的评价,而忽略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专注于“奖惩性评价”,评价结果较多影响的是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及绩效分配,而影响教学诊断改进提高的不到半数。教师很难在认知上信服,在心理上认同,不利于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四)评价的信息化待提高。对评价数据的采集分析仍以Excel或数据库为主,而智慧教室和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被调查的多数院校中主要依靠教务系统内评价或网上问卷评价,尚未使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全过程评价方法,也没有建立数据联动的结果呈现平台。2/3以上的院校对目前所采用的信息化方法满意度不高,对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信息化运用期待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评价的手段需要数据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时数据应能自动抓取,结果可以自行生成。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改进
(一)发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积极主动性。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建立在校生和毕业生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数据库,不简单对教师、对在校生的培养质量作评价,而应跟踪一类教师或学生群体作过程性评价,使教学质量评价变成一个可持续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易于在更长时期内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一个较长周期的效果来调校人才培养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真正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以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将教师自我设定目标和评判标准而发起的“即时评价”和“教师自评”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构成,促进教师随时改进提高。要积极引入校外有关人员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建立包含校外兼职兼课教师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校企合作组织中的校外人员在内的社会评价机制,使得教学质量评价多维度、更全面。
(二)设计凸显职教特色的差异化评价指标。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运用于年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及绩效奖惩,重要的是建立正向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工作机制,通过评价,使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教师都能持续改进提高,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照。为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教师的内生动能,不能采用一刀切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简单做法,而应建立分类分层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也应充分考虑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不同教学环节的差异,以发展目标的达成度为导向,探索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机制。学生质量管理部门、用人企业和行业等评价主体,看待人才培养质量的视角不尽相同,各类评价主体按其需要和要求可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便于对培养质量形成综合性评判。无论何种评价,出发点都应围绕不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来进行方案设计,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教师这一群体制作评价模型。
(三)构建多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平台。因评价主体和评价项目日益增多,学生能力模块也更加复合,传统做法越来越不适应评价现有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应考虑基于大数据的系统集成,实现精细化评价指标设置,建立综合开放的模型来开展精准的教学评价。研究建立智慧校园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机制,对教师从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多方位的评价,不仅包括教师教学档案、教学课件、教学行为、教研活动等,还要体现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学生学习行为和成效的评价。通过“大数据”分析管理部门、学生、同行等这些评价主体对教学活动的关注点,探索不同主体对应的评价要素、指标内容、等级设置、权重安排等,确保评价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四)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即时改进作用。教学评价的作用就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而不是事后弥补,评价的即时性所产生的持续改进功能显得尤其重要。探索智慧校园下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评价环节所适用的数据采集与统计方式,以手机APP+WEB端互联模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实现对教学的过程性与持续性监测,是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不同主体、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都经由智慧校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形成数据库,并由相关程序进行数据处理,以客观公正的分析诊断,最终形成评价结论,及时即时反馈到学校、各二级学院及教师本人,起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及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教学效能感与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5.
[2]许芬艳.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7):60.
[3]钟慧敏.“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58.
[4]师亚红.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17(12):51.
作者:曾凡远 唐文霞 周辰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