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的通识选修课程教学设计实践
摘要:通识选修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推进动力。当前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成果导向反向教学设计原则,基于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构建、课程实施设计和课程评价设计这四个环节,设计了基于成果导向的通识选修课程――《向世界讲述湖北故事》。
关键词:成果导向;应用型本科;通识选修课;课程教学设计
近年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提升学生通识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科学的通识选修课程是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关键。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科学且规范的通识选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一、成果导向理论界定
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早在1981年就由美国学者斯派迪提出。简而言之,其理念观点即每个人都是可以获得成功。其核心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该观念发展了近四十年,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认可,现在已成为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在OBE理念指导下,国内很多学者在课程设计和实践中遵循了以下四个原则:清楚聚焦,焦点是重要的教学成果;反向设计,从最终且重要的成果向下进行设计;高度期待,寄望于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扩展机会,增强成功学习的机遇。根据《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应该把教学思路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成果导向教学模式非常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这种人才培养转向需求;聚焦以培养学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实践能力为重要学习成果,反向设计并反观教学效果,期望学生都有成功的机遇和可能性。
二、通识选修课现状与问题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开展,通识选修课也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高校一般开设几十门或数百门通识选修课,线上和线下课程可划分为几大类,通常要求理工科学生从人文艺术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或是文科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目前,通过开放线上和线下课程,中国高校大部分通识选修课取得可喜成绩,践行通识教育理念,也体现了学校特色。但是,不可否认,通识选修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识选修课程的名称与教学内容由教师自主设定,教学内容杂,教学课程结构乱;缺乏有效管理,各高校学分标准从6到20学分不等;对通识选修课的认识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导致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差,难以有效发挥通识素养教育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加强通识选修课的管理,在政策扶持下进行顶层设计。比如,在原有通选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立项通识选修课程,建立线上和线下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将立项通选课改造为学校优质特色通识课程。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通识课程管理部门,聘请学术或行业大咖对特定的通识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和质量审核,激励名师授课,配备通识选修课助教等。这一系列举措使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地位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高校对通识选修课的严格管理促使教师们进一步探讨如何开设高质量的通识选修课程,而笔者认为,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已经在很多专业必修课和公共课程中取得显著成果,同样,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沿用到通识选修课程中。
三、《向世界讲述湖北故事》课程设计
以成果导向的课程设计实施关键有两点:按毕业要求来明确课程学习成果和安排教学活动,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李志义教授曾提出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反向设计原则。所谓反向设计,是指课程设计从培养目标反向设计以确定成果的教学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要达到的教学成果是什么。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课程是围绕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进行设计的。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在教学实施和成果的评价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充实课程,改善教学方法,课程难度也会呈现梯度递增的趋势。下面笔者按照反向设计原则,以《向世界讲述湖北故事》课程为教学案例,主要介绍反向设计的思路、策略与要点。
1.课程目标
在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下,课程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的实施和结果的评价。根据具体且易落实的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识选修课构建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对应前者。按照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识选修课程设立了三维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德育目标和通识素养三个方面。比如通识选修课《向世界讲述湖北故事》的三维目标分别为:其一,知识技能维度是既包含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包括具体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湖北旅游文化知识(湖北历史与文化、湖北地理概况与自然旅游资源、湖北民族民俗、湖北历史遗迹与古建筑、湖北饮食文化与地方旅游特产等相关知识),并培养湖北故事的讲解能力;该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为掌握商务领域内较丰富的语言、文化、法律、经管等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商务活动。其二,德育目标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湖北、爱上湖北、留在湖北、建设湖北,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具有浓郁爱国主义情怀、能与世界沟通中国文明,向全球传递中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该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其三,通识素养则需要培养学生执行力、团队精神、领导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与价值追求;该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为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课程内容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是相互呼应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其呼应关系是编写教学大纲的关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是:前者是选择后者的依据,后者辅助前者的达成。围绕通识选修课的三维培养目标,《向世界讲述湖北故事》课程取代传统教学中按照教材章节照本宣科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传授方式,解构教学内容,系统构建六大项目教学模块。每个项目模块都应注重问题启发与引导,融入生活化与时代化的内容。比如,关于讲述湖北历史与文化的教学模块,以现实生活中的热门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为导入,引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教师提出问题:为何卧薪尝胆中的主角越王勾践的剑会出现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中?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参与讨论。然后教师娓娓道来楚国八百年的历史。同时,教师还会将这种学习带出课堂,融入学生生活,带学生去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文物展览,了解文物背后荡气回肠的故事,同时鼓励学生去湖北的各类博物馆做志愿者讲解员,真正学以致用。这种参观文物展览并听文物讲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湖北楚国历史和文化,学生会以湖北的璀璨历史与文化感到骄傲,更加热爱湖北,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博物馆参观实践中了解到了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者的工作,学生也愿意加入志愿者讲解员的队伍,借助文物讲解向世界传递湖北历史与文化。
3.课程实施
传统课程的实施大多注重理论,在实际教授过程中,技能知识的传授往往多于实践操作,传统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单向教授,学生只是配合参与,其自主能动性一般很难被调动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通过项目与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在主动探索中内化理论和技能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执行力、沟通力、团队精神甚至是领导力,成功完成呈梯阶难度上升的项目任务后,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基于成果导向的《向世界讲述湖北故事》课程构建了六大项目教学模块,开展项目研究和强化湖北故事讲解。该课程采取线上讲授、线下课堂小组讨论、景点参观考察和演讲答辩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每个项目中,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践并重,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师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讲解实操与小组讨论,学生在课下进行讲解稿撰写与反复修改。六大项目教学模块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复杂性和关联性(学习成果与课程目标高度契合)的共性。如在讲解稿撰写和展示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如网络资源和景点参观考察)全面了解湖北旅游文化知识,撰写各个模块讲解稿,将前后课程相关联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实操和小组讨论分享中,学生努力打磨讲解能力,具有复杂性和高度投入性,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执行力、团队精神和领导力;在参观景点并现场讲解中,学生身临其境,结合准备好的讲解词有感而发,学生的自信心倍增,同时,轻松的户外课堂也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价值追求。在武汉文旅志愿者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4.课程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也是反向设计的重要环节。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即对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三维课程目标)的符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课程目标的符合度是指该课程教学成果是否和课程目标相契合。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主要针对课程目标进行考察,课程教学是否成功达到课程目标的标准。要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成果的符合度和达成度需要教学实践的反复检测。传统课程教学忽视过程性评价方式,着重于考试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这种通过考试成绩做出的终结性评价,只能检测学习者三维度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目标的符合度和达成度,却很难检测出学习者德育目标和通识素养目标的符合度和达成度。基于成果的课程教学评价能明确说明教学成果的形式及评判标准。这种评价机制非常适合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识选修课可以用课程评价的方式倒逼引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其他要素发生改变,以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学习。以《向世界讲述湖北故事》课程的课程教学评价为例:该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占总评的60%,终结性评价占总评的40%,强调过程性评价能够更有效地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每个模块考核占比、评价标准和对应课程目标都有清晰阐述,便于教师和学习者检测课程教学成果和三维课程目标的符合度和达成度。如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教学成果之一为创作讲解稿。讲解词是交流思想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讲解稿语言有两大类(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二选一):中文讲解稿不少于800字或外语(英语/法语/日语)不少于200字。讲解稿的语言要口语化,其内容强调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突出重点,重视讲解词的品位。该教学成果与课程目标之一的知识能力目标高度契合,培养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对应了课程目标之一的通识素养。整体来看,课程目标与教学成果达成难度适中。
四、结语
为了推动应用型高校通识选修课程向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基于成果导向的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能紧密对接毕业要求指标要点;在制定课程内容时,能紧扣课程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项目模块;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翻转课堂,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问答启发式、讨论参与式、团队合作式教学;在课程评价中,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追踪与测评,通过过程性评价保证学生达到毕业指标要点,进而达成与课程目标的契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验证,在下一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时予以改进,从而形成精密的逻辑闭环,保证通识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建议高校通识教育的研究者与管理者在关注通识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投入更多精力探索和实践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有效教学法,分享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案例,一起助力高校通识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2]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3]庞海芍,郇秀红.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 校教育管理,2016,10(1):12-19.
[4]申天恩,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5):47-51
作者:陈晶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