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设计论文 > 概念转变教学设计论文

概念转变教学设计论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6-18 09:42:00人气:465

一、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从“电离模型”向“水解模型”转变?单纯靠老师的讲授显然是不可行的。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发认知冲突,从而认识“电离模型”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改变或调整原有认知的必要性。于是,借助一定手段、设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和冲突的问题情景,并立足于这一困惑和冲突的问题情景,开展深入的探究,从而实现旧概念的重组、新概念的建构成为教学的关键。问题情景对学生造成的认知冲突程度越显著,越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困惑与冲突的探究兴趣。如何设置能使学生产生强烈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原有认知,让学生清晰认识头脑中“电离模型”;另一方面,呈现直观明显、冲突强烈的反例,让学生对原有认知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当对“反例”产生认知冲突时,引导学生立足于从系统的视角去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及微粒间的作用,初步建构起解释盐溶液酸碱性的“水解模型”;在初步建立新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此模型去预测更多未知盐溶液的酸碱性,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新认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对新、旧认知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明确适用对象、本质差异等,深化对新概念模型的认识,从而有效实现“概念转变”。

二、“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概念转变的前提条件是“对现有概念的不满”。对“现有概念的不满”,不仅与学习者面对的情景有关,而且与学习者对自身原有认知的清晰度有关。学习者对自身的原有认知越清晰,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产生的冲突将越强烈。本课教学时,先安排下述复习回顾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已有经验与知识(如强弱电解质电离、溶液酸碱性等),思考如下问题:

(1)纯水会发生怎样的电离?常温下,纯水中的c(H+)、c(OH-)大小关系如何?

(2)对于水溶液而言,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H+)、c(OH-)大小有何关系?

(3)酸(或碱)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或碱)性,为什么?归纳总结:酸(或碱)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显酸(或碱)性,是因为酸(或碱)电离出H+(或OH-),导致溶液中c(H+)大于(或小于)c(OH-)。

设置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强化学生对水的电离、溶液酸碱性与c(H+)、c(OH-)大小关系的认识,并激活“电离模型”。其目的不仅为盐溶液酸碱性分析奠定基础,并为后认知冲突作铺垫。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之后,接着安排如下探究活动:提出问题:现有一瓶0.1mol/LCH3COONa溶液,请分析与预测:

(1)CH3COONa在水中如何电离?是否产生H+或OH-?

(2)请预测:CH3COONa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为什么?实验活动:请在预测基础上,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要求“分析与预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应用“电离模型”解释未知溶液酸碱性,为认知冲突埋下伏笔;“实验活动”的目的,则让学生亲自获取感性材料,强烈感知预测和实验结果差异性,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对“电离模型”的不满。接下来,并不急于分析醋酸钠溶液为何显碱性,而是安排学生反思与动手实验。具体安排如下:提出问题:请反思自己的“分析与预测”及“实验活动”,看看是否存在问题。实验活动:请重测CH3COONa溶液的pH,并用同样方法测0.1mol/LNH4Cl溶液的pH。将结果填入表中。反思的目的,在于确认自己的分析与pH检测无误;实验活动的目的,不仅确认醋酸钠溶液pH确实显碱性并获取更多的事实证据,同时得出盐溶液可呈碱性、也可以呈酸性的事实,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电离模型”的局限,激发建构新思维的驱动力。前面的教学活动,为“概念转变”提供了前提条件。接下来的教学,便是要引导学生探究,以期建立“水解模型”。教学安排如下:提出问题:

1.请结合醋酸钠溶液显碱性的实验事实,思考并讨论下述问题:

(1)该溶液体系存在哪些电离?是否可逆?电离出哪些微粒?

(2)溶液中H+、OH-均来自水的电离,对于纯水电离而言,c(H+)应等于c(OH-)。为何该溶液中c(H+)小于c(OH-)?是不是体系中哪些微粒结合了水电离产生的H+?请结合溶液中的微粒加以分析。

2.按前述醋酸钠溶液显碱性的分析思路,探讨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

3.和同学交流讨论,并用自己话语归纳总结盐溶

液显酸性或碱性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同时考虑醋酸钠和水的电离、电离是否可逆、电离产生的微粒出发,并从系统中微粒相互作用的视角分析醋酸钠溶液中c(H+)、c(OH-)变化的原因。之后,遵循这样的思路,分析讨论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经历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将初步建起了盐溶液酸碱性分析的基本思路,初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初步建立起体系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水的电离平衡及移动、盐溶液的酸碱性等整体性认识。这样的学习,解决了“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问题,从而有利于概念转变。学生虽然建立起对“盐类的水解”概念及“水解模型”的初步认识,但还需进一步检验。因此,接下来的教学,要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去论证“水解模型”的合理性。教学过程如下:问题讨论:

1.为何盐溶液体系中的盐电离出来的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会与水电离出来的OH-或H+结合?你将如何证明?

2.根据你的分析,预测Na2CO3及Al2(SO4)

3溶液酸碱性,并从微观视角加以分析。实验活动:

1.设计实验并验证“盐溶液体系中的盐电离出来的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会与水电离出来的OH-或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

2.用pH试纸测定0.1mol/LNa2CO3、Al2(SO4)3及KNO3溶液的pH,并将实验结果与预测相对比。本阶段教学任务的功能如下:一是寄希望于学生能从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角度,认识到溶液体系中若同时存在弱碱的金属离子与OH-、弱酸的酸根离子与H+时,将结合为弱电解质分子并建立起平衡,再用实验来证实;二是应用“水解模型”去预测未知盐溶液的酸碱性,并通过实验来证实。最终,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证实“水解模型”合理性,同时体验“新概念的有效性”。到此为止,学生将体验到“电离模型”不合理性,体验到“水解模型”的可接受性、合理性及有效性,从而较好地达成“概念转变”―――即判断溶液酸碱性从“电离模型”转向“水解模型”。但是,教学并不能到此为止,还需继续安排相关的学习活动。提出问题:现有一瓶0.1mol/L的NaCl、KNO3溶液,请预测这两种溶液的pH,并从微观视角加以分析。实验活动:请用pH试纸检测上述两种溶液的pH。交流讨论:

(1)你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2)若不一致,请分析其可能原因;

(3)结合前面六种盐溶液酸碱性及微观视角的分析,总结分析盐溶液的思路。本阶段活动的安排,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盐溶液还可能显中性。这是其一;第二,通过提供盐类水解的“反例”(即有些盐并不水解),进一步深化对“水解模型”的认识(此类盐不水解,照样可以用“水解模型”解释―――因为此类盐电离时既不产生弱酸根离子,也不产生弱碱的金属阳离子,将不会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OH-而不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故其溶液显中性)。至此,学生借助“水解模型”全面解释了各类盐(能水解的盐、不能水解的盐)溶液的酸碱性,深刻认识到“水解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将牢固建立分析溶液酸碱性的新模型。最后,安排如下活动,帮助学生总结溶液酸碱性判断两类模型(“电离模型”和“水解模型”)的适用对象与分析思路,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现有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铁溶液及硅酸钠溶液。

(1)哪些溶液显酸性?哪些溶液显中性?哪些溶液显碱性?

(2)以上述显酸性溶液为例,从微观角度分析它们显酸性的原因。

(3)结合问题(2),总结可从哪些角度分析溶液的酸碱性?

(4)结合(3)的分析,在分析电解质溶液酸碱性时,哪些溶液只需考虑电解质的电离?哪些溶液需要同时考虑电解质和水的电离?建立在学习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概念转变”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科学概念,是目前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前面以“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为例,阐述如何开展基于“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以期促进学生对“盐类的水解”概念和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实现化学教育提升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目标。

作者:杨启宁 杨梓生 单位:连城县第三中学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