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专本衔接与实践
【摘要】我国现阶段专科与本科的衔接基本上可划分为:专升本模式、交叉模式和专本一体化模式。专科与本科的衔接中必须处理好二大要素:1.专科院校的组织管理2.人才培养。
【关键词】职教体系内涵;专本衔接;衔接要素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国家统筹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准确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人的需求、以及各级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国家制度形式体现,它具有调整各方权利义务、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功能,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需要通过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相关法律规章给予保障。其次,不同类别与层次之间的职业技术教育及其相互联系与衔接之间的关系可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整。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
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年)》指出:“到本世纪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教育体系中必须要体现并落实好对人的终身教育、要协调发展好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功能上会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达到12.2万亿美元。我国经济高增长虽然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但实体经济增长率普遍明显下降,尤其是近五年的下降幅度较大。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主要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创新管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手段与方法,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匹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在功能本身就是具有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不知到知再到技能专家是一个逐步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毋庸置疑,能够具有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功能的只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常情况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有效途径进行培养。一是自学成才的岗位自我锻炼型的培养途径;第二种通过在岗位成才,也叫拜师学艺即师傅带徒弟型的;三是通过在学校接受一定的教育、接受一系列规范培训后再去岗位实践训练成长起来。时间长、花费精力多是第一种方式,最终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能性不大。人才成长速度较慢第二种方式。第三种方式学校培养人才方式是最理想的,通过学校正规教学培养,可以较为有效地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人才模式必须要连续不能中断,如中专毕业后就要读专科,专科毕业后就要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连续培养便可实现。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原则。让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实践,同时能娴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二、现代职技体系中的专本衔接模式
通常情况下,专本科的衔接模式分为专升本、合作培养和专本一体化共三种衔接模式。
(一)专升本模式
专升本模式通常情况下是指:专科学生通过参加本科院校在规定时间组织的选拔考试,或者符合省教育厅规定的免试条件的学生进入本科学校学习的一种高职与本科衔接的模式。目前,专本衔接模式的学制为五年,以前四年的学制现已废除。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三年,本科高校学年。实际上专升本模式在我国已实行有20多年,只是刚开始只允许专科院校的学生。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才提出:“允许职业技术学院的较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可接受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此后,高职院校的专升本才逐渐开始。我国目前的专升本考试统一由省教育厅的高教处规定考试时间和科目。考试科目一般按三门课执行:计算机、外语、数学或一门专业课。专业课的考纲由各本科院校自行制订,基础课的考纲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订。专升本的考试试题命题工作由本科院校自行负责。专升本工作刚开始启动时,各类本科院校均可招生。当时新建本科高校、老本科高校、211、985高校均可接收各专科学校的专升本学生。专升本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国家规定重点本科院校不允许招收专升本学生,主要是为了保证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包括后来新建的名办院校国家也不允许招收专升本学生,这个是对学生负责,保证专升本的学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接受高一级别的教育。专升本实际是学生成才的一个立交桥。职业教育的“断头教育”通过专升本的立交桥打通了并实现了人才连续培养的功能。专升本模式具有一定选择性优点。专科学生所在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自由选择学校及相对应的专业。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升本模式对现代职教体系的美誉度还是有所损害因专升本模式,实质上还是达不到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功能。所以专升本模式实质上还是给现代职教体系的声誉有一定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脱节。高职与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际是错位的。虽然专科院校在选择本科院校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尽量根据学校情况选择本科院校,但也解决不了根本上存在的问题。这样也就导致了专本高校人才培养脱节。在新职教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将企业要素引入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最终培养的是真正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实际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一线优秀的产业大军,他们不仅要具有高质量的再现能力,还要有高质量的再创能力,有一定的技术革新、改良与应用能力。培养的一线大军就是要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需求。在新职教背景下的本科高校培养的则是如何应对新经济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程型、研究型人才。显然,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如果要一致,专本衔接最终失败。第二,专科与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形成统一体系。学生在专升本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自成体系,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专升本学生在本科段的课程缺失或重复。第三,教学标准差异。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理论课比本科高校要求低,而本科高校的技能要求比高职院校低。这就导致优秀的高职生在本科高校在学习上产生极大障碍,成了典型的“学困生”。
(二)合作培养模式
专本衔接的第二种合作模式是:具有本科学籍学生的由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培养。具有本科学籍的学生在选择上比较灵活,分别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接受共四年学制教育。可以选择2+2,即高职、本科各学习两年。也可以是l+1+l+l,即专科一年本科一年再专科一年本科一年。专本衔接显多余。第二,本科高校的招生指标被占用,本科院校不是很积极。第三,家长和学生都不能理解接受。本科院校的学生到专科院校学习,家长和学生在心里都无法接受,持反对态度。这种合作模式没有推广的价值,生命力是短暂的,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中不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专本一体化模式
专本一体化模式下,合作的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成绩最终通过本科院校审定,成绩审定合格的学生转入本科高校学习的一种操作模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要实现一体化就必须在签订协议的前提下进行。本科院校把高职高专批次录取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把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业成绩认定或学分认定作为升学的主要方式,有时会把整个班的学生同时转为本科学籍,把学生在专科阶段不合格的科目不认定相应学分,进入本科后再补修合格的一种合作模式,学制可以为四至五年,前三年在高职学习,后二年在本科高校学习。这种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同时获得高职和本科毕业证,能比较理想地实现连续培养功能、高端人才培养功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功能。
三、主要影响专本衔接的因素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专本一体化模式。通过专科与本科有效沟通后,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达到一致意见后再衔接,本质上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较理想的一种合作方法。目前这种专科与本科建立的良好衔接,最有助于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组织管理要素
中高职衔接的好与差与管理密不可分。从五年中专高职衔接的情况可明确看出,凡是组织管理得好的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差。专本衔接的管理是需要从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加强,省级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审核,审核并公开各校衔接情况。调控合作院校的专本衔接办学资格、招生数量、培养质量,调整本区域专本衔接政策、规模及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专本院校更应加强深度有效的衔接。把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的教育放在首位,此项工作当然也是任重而道远。
(二)人才培养要素
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正常情况下人才培养方案是,相对独立但又能有机衔接的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是由企业的专家和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的教师共同制订。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管理方式上存在差异,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就要充分体现这种管理层面的差异,否则,所开发的课程标准将无法实现。因为,人才培养目标规定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和活动,指引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合作院校就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达成一致意见时,专科与本科各自分段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前人才培养较成功的如我国台湾的技术学院、台湾的科技大学、德国科技大学,他们在人才培养经验方面值得我们在实践工作中积极借鉴学习。尤其是学习他们在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面,一直遵循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培养的同时能够兼顾高端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培养。专本衔接中课程的重要环节是整体设计,它才是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践中具体做法应是专科阶段做好通识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的教学。本科阶段做好接口课程,包括专业能力课程中的接口课程、专业基本课程、能力课程、专业专项能力课程、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当然,在课程衔接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由于教学标准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所以决定了专本衔接教学标准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刘松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专本科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3年9月.
[2]苏宝莉,孙华林.“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年10月中.
[3]安维强.“专本衔接”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7年6月下.
[4]甄国红,张天蔚,睢忠林.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3+2”高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14期.
[5]周平,寇红平.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会计专业衔接教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8年8月上.
作者:马晓蓉 李祥国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