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育改革取向不明确,改革策略缺乏实效性
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寻找更为理性和健康的教育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并借以培养具备多样素质和技能的学生。在我国多年探索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一直以来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改革本身的出发点和设想都是好的,但是改革的取向却缺乏明确性,改革的终极战略设想有些偏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培养”的轨道。在有些地方,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更多的地方政府仅仅将其作为一项政绩工程和标明任务来抓,而缺少系统的建设和扎实有效的推进。同时,很多地区的教育改革路径不明确,缺少对人的关注,缺乏人性化的构思与执行,教育改革停留于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改革的“深水区”,对于旧的教育体制和制度的革除不彻底,为新型教育模式的推行埋下了隐患。
2.教育改革措施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教改效果不明显
教育改革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简单的理论传达,而是需要透过严密的制度和有效措施,在不断的执行和贯彻中加以深化,并最终收到成效。因此,教育改革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而这种难度主要来源于执行和落实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面对改革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各地方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教育改革措施的理解不到位导致教改措施的贯彻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还有些地方虽然打着教育改革的旗号,但是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仍然是“换汤不换药”。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教育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教育改革效果日渐微弱的情况,我们是否应该寻找更为理想的解决办法,这也是教育改革决策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3.教育改革的长效和常态机制不健全,改革攻坚能力较弱
前文已经提到,教育改革是一项浩大、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过家家”的游戏,而且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多方位社会工程。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固态机制和制度的存在,为改革的推行带来了严重的阻力,使得改革的攻坚能力下降,也导致了教育改革难以形成常态化机制。
二、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1.明确教育改革诉求,坚持“人性化”和“素质培养”方针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建立一套培养优秀人才的框架结构,为人才的培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技术支撑;而教育改革的目的则是透过制度、体制的变化,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机制框架,即理想的教育模式。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首先明确自身的诉求,即毫不动摇的坚持“人性化”和“素质教育”的方针,把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培养作为教育工作、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尤其在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突出人文性和自主性,淡化结果论和成绩论,要引导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更为自由、自主和开放的轨道,要使教学工作真正服务学生,满足“人的需要”。
2.建立健全改革的制度体系,加强改革措施的执行与落实
再好的改革措施,倘若失去了强有力的执行保证,也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通常前期的战略方针和改革措施都是积极有效的,但是最终这些好的构想和策略都没有发挥出预想的效果,其问题就是出在了中期和后期的执行、贯彻以及落实上。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教育改革的制度体系,用制度化的力量保障教育改革策略、措施的有效、有力的执行和落实。同时,要加强对教育改革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审查与监督,透过监督机制的建立来约束地方权力,让教育改革在各地方得以深化,让改革的光辉真正照耀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总之,加强教育改革措施的执行与落实,是教育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3.完善教育改革长效化机制,不断调整改革的思路
教育改革的推进,要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基本理念,要不断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形势,要适度、适时的对教育改革进行微调,使之保持充分的科学性和务实性。另外,要完善教育改革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用更为务实的策略引导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拓展,使改革真正为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培养新型务实型人才提供基础保证。同时,要推广改革的人性化关怀战略,用长期的坚持与扶持让教育改革成为教学实际工作的映射,并最终为培养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做出突出贡献。总之,坚持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改革方针和策略,我国的教育改革必然可以取得重大成效。
作者:张亚楠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