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在高校中的改革力度加大,很多高校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因此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实施仅流于表面,特别是医学院校,大部分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论授课,而并没有真正的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联系,更谈不上将“第二课堂”逐步转向课程化管理,真正实现第二课堂补充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因此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化
1概述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正式提出,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而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而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目前,美国、台湾、香港及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已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以上通识教育所阐述的教育目标仅仅通过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全面实现的,而很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往往蕴含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因此通识教育改革必须大力依托“第二课堂”。
2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运用大部分只限于课堂的理论课,很多高校虽然目前在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创新改革,一是将“翻转课堂”带进高校通识教育课堂,二是借助高校“双院制”体制,在书院中也加大了第二课堂的活动特色化。但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那么要全面实现此目标,高校不仅仅是将通识教育限定在课堂上,而应该真正的完善第二课堂的规范性。目前医学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没有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角度来认识第二堂的重要价值,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认为第二课堂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使得书院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育人中通识教育的主导作用。
2.2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主要是在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第二课堂处于“边缘化”境地。
2.3最主要的是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体系不够规范完整。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课程化管理体制与理论体系,没有深入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使得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没有充分的发挥为通识教育理论课程补充完善的重要作用,致使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使得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呈现偏重理论,忽视了通识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
3解决途径
3.1完善学院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堂。围绕医学院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形成系列化的、正规化的、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计划与相关标准。首先,规范化管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活动的开展形式,设计医学院校活动的划分标准,明确各类活动的形式与开展范围。其次,结合医学院校学科层次,按照不同学年的学情特点,活动的适用性,挑选出能够实现学年培养目标实现的活动,将校级活动与书院级或院系活动进行性质的划分,明确育人目标,归并同类项,将基础性活动划分成必选层次,结合正规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管理与实施,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具备规律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而不再是随意性的、无规律性的,并实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引导,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性。
3.2完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教学、考核管理”评定体系。主要包含两块内容,一块是第二课堂的师资建设,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第二课堂的部分活动导师可由辅导员来承担,另外可聘请校内专业老师,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另一块是活动导师制度及相关考核评定,可结合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活动导师针对各项活动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可设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的大纲模式,按照课程的标准学时制定各项活动的教学学时,教师的课酬可按照指导活动实际工作量,结合学校专职教师的课酬认定,并形成一套正规的活动导师教学、考核评定体系,保障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
3.3设计通识教育改革中第二课堂建设的“学生活动考核、学分认定”保障体系。学生的活动考核认定及学分管理,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总学分,以“课程化”、“学分化”为抓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锻炼、拓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活动的“学分化”就是要在“课程化”的基础上根据第二课堂的活动分类,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创新意义,使学生不仅在高校“通识教育”中丰富其理论知识,还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的自主性、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延伸到拓宽视野、沟通文理、增强技能、健全人格等方面,最终,进一步的做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系统衔接,将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管理转向“课程化”管理,使“活动”逐步形成正规的课程,对于医学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涛.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5):120.
[3]郝明.关于高校第二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8):32.
[4]曹冰雪,杨宝嘉.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8):110.
[5]刘瑞芳.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新视域[J]许昌学院学报,2011(4):62.
作者:王方 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