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分析
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时代进步赋予高职学生更高的职业要求。如何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帮助他们尽快实现由高中向大学至社会人的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确立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重大。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包括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修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等系列课程。该课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阵地,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以能力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直接面向市场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容易出现轻人文、重技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现象。高职思政教育延续过去灌输式教育,忽视实践环节,忽视情感教育基础上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都容易导致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在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活泼的新生代大学生群体,面对各种形式的媒体舆论,新时期捍卫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任务繁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和发展空间。上述提出的问题都与当前高职教育获得巨大发展是相矛盾的。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政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环节,把思政教育糅合进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去,正日益受到高职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这可以让学生在求学阶段养成正确合理的思想道德观念,当日后再加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时候,和其他的社会团体养成和睦的融合关系,为社会和谐环境的打造提供微薄之力,同时展现职业化人才的精神面貌和素质修养。不过,现阶段很大比例的高职院校,都几乎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难题:思政课教学的设定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改变,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建设主人翁的角色始终没有很好得以彰显,与此相关的授课也没有形成健全合理的内容体系。因为以上问题带来的不好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得以很好的完成,这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性明显不符的.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一般延续着理论疏导、书本灌输的方法,赶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形势,与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多数用逃课的方式来应对思政课,导致思政课教师教学动力的相应下降。即使有些同学在按照上课,也呈现着被动的、静默的局面,参与教育环节的主动性、探索知识的兴趣也不能得以很好体现。更恶劣的,竟然存在着睡觉、看手机、看别的学科的方式来消耗着思政课堂的教学。在这样的节奏下,即便同学背过了理论知识,也很难将思政教学的成果运用到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去。这是面向未来、迎接挑战的人力资源开发将面临的遗憾与浪费。
(一)思政课考核方式教学难以体现学生的未来修为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偏向理论教育,但学生却不能很好的认同其精神实质,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这些基本理论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思政课最后成绩的考核是不能由一张试卷单纯决定的。在成绩考评时更应体现其过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综合考评。
(二)思政课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政课过去的教学一直延续着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理论化授课方式。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在优越物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普遍存在着睡觉、聊天、看手机等现象。如何体现大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体现教育的本质,才是当前思政课体现其实效性的根本方法。
(三)思政课理论体系难以体现思政教学的内容之本由于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轻人文、重技能的现象。在今天,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亟待扭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素质教育,顺应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正显得日益重要。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体会不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巨大动力,认识不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是片面地理解在高职院校上学,只要完成掌握技能的任务就行了,而对于所处的祖国大环境及时代进步发展没有很好的理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这种思想在大学生中的蔓延是非常可怕的。教育部[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去深刻理解思政课的内容之本,并以这些基本理论来塑造自己的“接班人”形象。
三、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方法的探讨
(一)改变理念,摸清思政教育和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是和专业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只有把思政课程更好地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里面,和专业课程构建更加紧密的联系,才可以形成更完美的讲授结果。另外,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一样,在教学目的上存在着根本的一致性。两者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未来的生活里面,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祖国、社会作更多贡献,自己也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思政教学可以促使高职大学生养成完善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专业学科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这方面来说,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长短互补的。
(二)让思政课更好体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授课应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来展开,这可以增进学生的社会融入感,让学生自主的去热爱探索、勤于探索。结合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性,促进同学在德、智、体、美、劳等多角度达到全面的提升。以思政教学做例,从学生职业化培养出发,提高思政课堂的灵活性。关于那些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应该勇敢的抛弃,高效的体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这些方法是可以从内部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
(三)让思政课更好走进学生生活结合思政教学,引入在社会及生活里面经常出现的,同学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客观事件,联系校园的“校风、师风、学风”改善等活动,以小队为团体推行“校园素养随时拍”、“挖掘学校流氓行为”等行动,在寒假进行“感受亲情、回馈父母”等主题实践活动。规定学生寻找、拍摄、保存有关的图片,做成ppt,教室展出并开展演讲和讨论。
(四)让思政课更好融合各个专业1、保持各专业思政课教师的相对稳定性。2、坚持思政教师听取一定数量相关专业课程,贴近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3、认真研究当前任课专业的热点时事,如十八大会议精神与旅游专业的关系与“三农问题”的关系等。4、鼓励思政教师取得更多社会职业证书、资格。5、将各个专业的职业特点、职业内容引入思政教学。
(五)让思政考核更贴近学生修养现在不少院校的思政课程考核都在进行着相关改革探索。例如最后的期末成绩由平时出勤、课堂发言、课程作业、社会实践和期末考核等构成。如“新闻播报”、“家乡介绍”、等活动,都是结合实际、很好的考核方式。这对于促进学生的总结思考能力,提升在校学习的动力,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都有很大助益。
作者:陈焕文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