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旅游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有了更新更高地要求。从加强新时代旅游从业人员创新创业教育的迫切性出发,分析了高校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试行“校内工作室”模式、搭建“五位一体”实践教育平台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
一、新时代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的迫切性
1、适应旅游产业地位提升的需要旅游业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乘数效应明显,日益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以及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产业地位的提升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据统计,全国开设旅游类专业中职层次以上在校生2016年为67.2万人,2017年招生27.7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关研究认为: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若自主创业比例达到毕业生总量的30%以上,则创业促进就业的效果显著。但是,目前旅游专业毕业生还是以被动就业为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是青年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3、满足旅游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旅游的追求持续增长,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尤其“互联网+旅游”催生了很多新商机,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许多机会。如以中小旅行代理商、快捷主题酒店、小型餐饮美食企业、中小乡村接待点为代表的旅游企业,遍布各市县城镇区域,进入门槛比较低,但创业成功率相对较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类创业对旅游人力资源市场既提供了平台,也提出了新要求。
二、当前旅游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以教师、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其缺陷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其创新意识也很难被激发,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有缺陷
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目标没有明确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创新创业教学环节不足,许多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等课程,但重点是围绕如何就业。三是实习就业限制创新创业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方向是星级酒店、旅行社等。包括万豪、洲际等国际品牌企业,往往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谨的操作规范、服务体系、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强调员工行为要以严格遵循为主,客观上限制了实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缺少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创业课程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多是以通识类、基础性为主的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与专业有关少,同时符合OTA或其他新型互联网、新媒体企业需求的课程相当缺失和滞后。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改革对策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等背景或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素材和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讨论的过程,情境化、开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借鉴此理论,笔者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为载体,组织实施了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
1、树立新理念新思路
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校企合作共建”为平台,以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为载体,分层协同共建,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将专业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
2、试行“校内工作室”模式
探索“互联网+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重点围绕“校内工作室”模式。校内工作室是指在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设在校内的就某个旅游专业领域开展实践和研究的场所及机构。这种模式就是整合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模拟或实际开展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内工作室开展实践锻炼,也可以在老师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实际的经营活动,接触到旅游网站运作、旅行社运营、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等一线工作实际。学校可以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给一些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实战,开设一些微型经济实体,比如小型旅行社服务网点、特色咖啡吧、茶吧等,为将来进入社会进行创业积累宝贵经验。
3、构建旅游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构建“有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开设通识型创新创业课程。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中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学原理、创业融资等相关课程,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不断输送、传播、培育创新创业理念、意识和知识,为学生们今后创业打下相应的基础。(2)开设专业型创新创业课程。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开设专业型创新创业课程。如开设《旅行社模拟经营》课程,采取“项目+团队合作”方式,通过模拟创办和经营一家旅行社,让学生熟悉开办旅行社的条件、程序及难点,熟悉旅行社组织结构设计、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产品的设计与运作、旅游产品的营销、旅游财务管理等具体的经营与管理任务,积累创新创业实践感性认识。(3)推行创业体验实训。在课程实训当中,安排学生前往旅行社、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参观体验,开展旅游企业经营实际认知教育,鼓励一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把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学习紧密联系,提高旅游创新创业能力。(4)开发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程。开发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如《旅行社创办指导》《旅游微店开店技巧》《特色民宿创办与经营》等。
4、搭建“五位一体”实践教育平台
(1)举办创新创业讲坛。由旅游院系、专业教研室定期组织创新创业专题讲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者参与过创业的优秀校友分享自己创业的经验,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认知创新创业。(2)组建创新创业社团。鼓励成立旅游创业协会、旅游创业联盟等相关社团,如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学之旅”社团。社团日常活动和管理均由学生承担,比如为旅行社设计开发旅游线路、为旅游企业推销旅游产品,增加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体验。专业教师负责指导活动开展,如针对“互联网+旅游”,指导专业学生开办旅游微店,积累经验和基础。(3)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二级院系层面可广泛开展“互联网+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互联网+旅游营销创意大赛”等赛事,积极参与省级、国家级相关赛事。通过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业所需基本能力。(4)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学校可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和帮扶有良好创业思路的学生,完善创业孵化机制和激励措施。同时,学校应积极联系地方政府及旅游管理等行政部门,争取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如支持学生申报培养创新创业及实践服务型人才的“旅游英才计划”。(5)创新创业实验班。十九大报告指出,高校人才培养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可联系企业共建创业实验班,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遴选学生组成虚拟教学班。该班学生除了学习正常的必修课程外,必须选修规定学时或学分的创新创业类实验课程,参加校企合作单位组织的实践实习,毕业后优先应聘到企业工作。
参考文献:
[1]程冰,赵霞.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15(8).
[2]邹亮,曹洪珍.试论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4).
[3]王恒,曹洪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6).
[4]魏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7).
作者:王祥武 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