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政治教学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日期:2016-12-14 01:04:41人气:2101

摘要: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结合新媒体技术,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在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思想,全面提高政治素养。但是在新媒体技术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可以忽视新媒体环境作为一个虚拟背景,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与可靠性,以及隐藏着的其它安全隐患,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看见便利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文章分析了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围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载体,对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一、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新媒体的及时性、社交性搭建学生思想交流学习的新平台

新媒体时代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消息的传播、获得更加快速任意。由于新媒体搭载网络技术,而网络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更简单高效的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迎来新的转机,过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见面直接交流或者报刊杂志等,这些方式都存在着信息传播慢、传播范围局限等缺点。但是现在利用新媒体搭建的全新平台,不必再拘束于线下讲课,可以在线上众多交流者之间互相进行信息传播。而通过这样一种全新媒体,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知识可以交融,无数的交流者可以同时进行沟通。不同于过去的单向沟通模式,新媒体新模式让每个用户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共享者,这都得益于新媒体是作为一种可以向公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介。所以,新媒体用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资源享受者,也是信息资源的来源。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资源的沟通指挥者,也可能占据舆论表达的中心位置。这种互动性、社交性和及时性,可以有效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实时交流,通过新媒体实现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等。

(二)新媒体的海量性、涌现性、灵活性提供思政教育工作新渠道

在这样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众多的信息充斥着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交换信息,并且及时发布信息、交换信息,大学生也更容易地学习和生活。最重要的是,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更快速地浏览时事新闻信息,更直接地针对这些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收获不同的评论信息,再对自己的观点作出改进,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反思自我,在满足畅所欲言需求的同时改进自己的价值取向,认真对自己作出评判,进而达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目的。并且利用新媒体大学生可以独立解决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问题,利用新媒体不断拓宽知识面,同时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过教育的人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和沟通,例如博客、大学论坛以及各种社交软件,大学生不需要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意识地区分和选择,充分利用新媒体,根据教师的要求搜索、组织和分析教材,得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在线与教师沟通;或者学生在遇到困难和迷惑的时候可以直接与教师进行联系,既方便了学生解决问题,也提升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匿名性、虚拟性冲击固有的道德标准

新媒体环境虚拟、隐秘,人们往往在这样的环境隐藏自己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通过虚拟的方式,无法对每一个人的言行进行合理的规范,同时也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然而网络环境监管力度不足,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淡化,在网络环境随意发表言论,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心理交流的间接性和角色的虚拟性,学生将被解除承担责任的心理负担,很容易导致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同时,由于信息的虚拟化和不良信息的泛滥,信息通信环境受到干扰,最终导致社会道德问题。不断往复,恶性循环,网络环境越来越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改进。除此以外,传统线下教育模式仍然由教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单一的教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更加引发对网络新媒体环境的浓厚兴趣,进而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在部分学生的观念中,教师教授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极其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长期以往,学生沉迷网络,性格脾气阴晴不定,逐渐被新媒体网络剥夺独立思考的能力,渐渐地丧失理性与学习能力,表现出真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的矛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障碍。

(二)新媒体的广泛性、无障碍性增加网络管理难度

新媒体的发展推动手机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利用手机上网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信息。手机作为一种更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已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手机从最初的简单登陆浏览器浏览新闻,到如今的即时通讯、聊天交友、放松娱乐一众功能,相比较传统的手机功能大大丰富了交往方式,于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特征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造障碍。大学生是手机的重要用户之一,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主流意识的交流工具。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沟通工具,手机短信范围广泛多样化的特点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信息充斥在手机短信中,无法选择和屏蔽它们,这种欺诈、色情和反动信息就有机会出现在大学生的手机上,不断挑战大学生的三观,改变他们对生活看法,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要接受者,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远的群体,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和广泛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户,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此外,在新媒体时代,校园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间、空间和信息无障碍的信息传播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加轻松自由。一些颓废甚至反社会的思想文化将借机进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获取一些反社会信息,打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学生不仅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且可以更容易地获得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负面信息,其中许多信息将给学生带来思想政治上的消极影响。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导致难以对舆论进行控制,最终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优化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新媒体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教育手段,并且对教育团队的用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具备极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高速发展,在更高的层次把握大学生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利用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进行信息化教育。所以高校一定要制定有效机制,筛选组织团队的用人,保证教育后备资源充足。因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最直接与学生进行接触的媒介,教育团队的建设意义深远,只有充分把握新媒体的运营机制,合理利用新媒体,才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设置科学制度体系,强化校园新媒体的管理

高校应该注意设置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体系加强系统管理,作为校园新媒体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规则应始终贯穿系统的安全生命周期。作为系统工程的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科学的组织与纪律,以保证思政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学校新媒体技术管理部门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互联网和校园新媒体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学校的《新媒体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使每项工作都有遵循的规则,从而形成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体系。学校校园网BBS论坛和留言板必须严格执行用户实名注册系统,校园网BBS要设立全职管理员负责,且对管理人员的危机处理与管理意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强用户的安全保护,需要管理者提高安全意识,切实做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和备案工作,实施用户实名制登记,日常管理时还可以进行分工区域化管理,各项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且不断辅助以培训指导,以保证有足够的知识水平进行新媒体运营管理,严格按照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容加强校园网站和新媒体用户的集中管理。此外,因为新媒体技术具有隐秘性、虚拟性等特征,学校必须加强对信息的筛选控制,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和非法信息,以减少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所以除了设置规章制度和设立管理人员以外,高校还应该结合技术手段加强对新媒体的运营管理,如:防火墙技术、安全审计技术、病毒查杀技术等等,不断加强校园新媒体系统的建设,为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才能更好地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四、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媒体的运作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教育部门要分析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与运行机制,利用有效的机制筛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结合高校科学管理体系的完善作为保障,采取行而有效的措施,要从根本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必须使新媒体更好地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服务于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君红,刘河军.新媒体技术运用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18):226-227.

[2]黄艳凤.基于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5(08):73-74+85.

[3]赵飞.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J].技术与市场,2015,22(03):144-145.

作者:王艳 单位:南通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