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TAM的成人教育网络社群学习

TAM的成人教育网络社群学习 

日期:2019-12-31 05:56:08人气:1792

摘要:成人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已俨然形成学习的新风潮,这让拥有多重角色的成人学习者,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更实时、弹性与自主的模式,得到更多资源连结与整合的学习机会。成人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的直接影响行为意向因素包括使用态度、知觉有用性与社群学习,其中社群学习为最关键因素。成人学习者利用网络虚拟社区间的互动与分享,达到知识的提升与学习的凝聚力,对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成人教育;社群学习;科技接受模式;混合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进步,学习的模式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互动,依据个人需求进行学习活动并分享个人的经验,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在成人教育中,网络学习的参与可以符合成人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及立即获得所需的学习特性,并以网络虚拟社区的方式,根据不同背景进行经验或学习的交流,使知识的传递更具效率。因此,探究成人学习者对网络社群学习行为意向与如何进行知识分享等,对成人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将以科技接受模式(TAM)为理论基础,从学习者角度探究成人学习者在混合式网络教学环境中的社群学习行为意向,进一步检视其对成人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成人教育特征与网络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外在环境知识的结合,提高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效益。[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模式的疑问日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得以进入教育领域。而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学习的新契机,改变了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学习者可在适合自己的时间与地点,依据个别的需求来进行学习活动,便成为重要的学习模式之一。成人教育非一般传统的义务教育,成人学习者虽然在年龄、职业与学历上呈现异质性,但仍具备共同的特性:自我学习导向、学习需求的个别差异、实用动机倾向、具丰富经验以及非连续学习及多元学习的特性。因此,借助成人学习的特色来区别成人教育的独特性,则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必然重新思考其学习的方式,让不同兴趣、专长的学习者,可以面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课程,以多元的模式各取所需。科技帮助成人教育朝向一个更多元、创新的学习环境。成人教育的最佳途径是启迪式教育,让学生从普通的学习者、被动的听课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在探究过程中领悟,在领悟过程中创新[2]。在工作与生活中历练多时并深刻内化许多价值观与习惯的成人学习者,是否愿意接受新科技而改变以往传统学习?网络学习模式应该如何应用于成人教育?何种因素将是影响成人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模式的行为意向?这些值得研究的主题,使用网络信息科技接受与否的动机,来自三个思考角度:科技使用的目的为何?科技操作方式的改变?借助网络的连接所带来何种的附加价值?而成人网络学习领域主要涉及学习导向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教学资源以实时更新、存取、散播与共同分享呈现。学习者必须利用科技工具的使用,并利用网络的特性,允许在广泛非限制的网络里,扮演与他人互动的学习者角色,共同创造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

二、科技接受模式和社群学习

1.科技接受的影响因素科技接受模式(TAM)是一个用来评估或预测用户对新的信息技术系统接受的工具。TAM的理论基础来自理性行为理论,在理性行为假设之下,人们在意图做出可能的行动抉择之前,会经过心理意识合理化的过程,主要由行为倾向的态度与主观信念的主观规范为变数,在理性行为情境中,探讨行为意向的研究。TAM是对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研究中最有影响的,学者们对TAM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解释力或理论简洁度上验证了它的有效性,认为它是信息技术接受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最优秀、最稳健、精简和易懂的模型之一[3]。此理论连结信念、态度与意向之间的关系。行为意向是指个人从事某项行为的意愿强度,而态度则指个人在特定行为表现时所拥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主观规范指个人在从事该项行为时,受他人影响认为该做或不该做,而这些人对当事者而言是重要的关键人物。另外,行为信念与结果评估及规范信念与依从动机则是个别衡量态度与主观规范的重要因素。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社会影响因素的社群学习应被考虑为扩展外部变数。在TAM基础上扩展社会影响变项,已被验证为可测量的扩展外部变数。所以,本研究将社群学习加入成人的网络学习空间里,借助彼此间的互动,激发知识或技能,更符合成人学习者的个别差异等学习特性,并对网络学习产生群体的凝聚力与延续力。2.社群学习及其凝聚力与发展成人教育应用网络的学习环境,将以教师中心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习者中心的引导式知识建构,让学习者能自我掌握最适当的学习时机。网络学习的成功关键因素是社群学习,学习社群的形成有助于网络学习成效的提升。各个学员还可以就各自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获得的心得一起进行分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4]。网络社群学习是一群人通过网络沟通,共同分享观念、知识、经验、信息和策略,并建立共同的目标、创造集体的探究行动及扩展集体的知识与能力。这种具有凝聚力的社群产生,让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个别学习者拥有群体的感受,进而产生认同与归属感。成人的社群学习着重于学习者的互动合作行为,拉近彼此在网络间的距离,借助不同专业背景的个人,在知识互动交流中,共创学习的价值,进而有效支持网络教学成效及行为意向。有效的网络学习社群是属于正常教室活动外的另一个学习辅助工具且更需要教学者适时引导学习步骤与目标。社群管理的新方向为智能型虚拟人物的应用,其主要概念是借助虚拟人物随时观察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记录学习历程、了解学习者程度并给予主动或被动的适切协助,让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获得归属感及成就感。因此,网络学习应形成一个能不断创造有用的新议题,借此吸引更多学习者参与的社群。社群的凝聚力和发展,来自于社群互动的三个要素:相互投入、共同愿景、共享智库。(1)相互投入。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关系网络,建立起该成员在社群中的身份。从学习动机面向来说,相互投入是因为组织成员彼此的需求与互动学习,以致引发回应与贡献。相互投入是社群成员在专业知识上彼此分享经验、想法与技能产生持续互动的一种学习行为,也是组织团队合作互动的具体行动表现。相互投入的过程中会产生对于共同事物的观点,新知识的累积是一种互动学习的结果。日积月累,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一种身份认同,从而形成“虚拟学习社群”[5]。社群成员参与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彼此的相互投入,才可能产生相互学习,产生学习方法等互利行为。(2)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强调的是社群有一个共同追寻的目标,该目标通过协商后取得的共识,并不一定所有成员皆一致同意。在此协商的过程中,参与者除了受到社群的影响外,也能够通过参与来塑造这个社群当中的目标。社群的力量能使成员彼此的努力相互累积与延续,也渐渐培养出对社群发展相互贡献的责任共识。社群成员发觉组织团队内部有问题时,想要解决问题所产生的凝聚力,此时更能激励社群成员共同参与,也直接影响社群的发展。愿景的形成意味着社群中目标的确定,成员间要具有互信的感觉,也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通过协商产生共同的意义。(3)共享智库。社群历经一段时日之后,便创造或自然产生了某些可供成员应用的资源,这些资源就是社群的共享智库。社群的共享智库包括例行的活动、文字、工具、方法、谈话、论述、故事、肢体语言、符号、行动或概念等。共享智库是进行知识的分享和应用。社群里成员们由于长期投入,非常了解某特定事件或象征符号背后代表的意义,因此,只要出现这些特定象征的信息,不需用言语传递,立即唤起彼此的共识,也因此累积了知识与分享。共享智库,它让成员们具有一份很强的向心力与归属感,纵然那些共同的象征与符号不被外界所理解,但对他们来说既是知识的累积也是知识的分享,更是团队里的宝贵资源,它传达了彼此互动的和谐与信任。而共享智库可能是社群的专业的语言、独特的风格、成员经验的累积或专业知识的结构,更是辅助社群发展,维系社群运作的基础。共享智库亦包含了心理层面和情感层面,是一个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社群中成员的密切互动关系,对组织社群可能产生颇大的影响力。3.社群学习对教学上的意义与应用社群学习达成建构式教学的落实。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带着个人丰富的学历与经历及生活体验的经验等资源,而这些经验对自己和别人都将成为建构或创新知识的来源。利用社群的互动让学习资源的量与质呈现丰富及多样性,让学习者可依据个人的需求进行学习活动以建构自己的知识。成人学习者在年龄、背景、经验与学习动机上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因此,就教学观点而言,面对成人学习者,应利用社群互动的合作学习来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信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借此弥补成人学习者在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性。通过网络实时互动的特性,教学活动不限于时间与地点,让成人学习者在拥有学习主导权下,由自己规划学习方式与进度,并立即将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在问题上,进而更具效率来达成学习成效。广义的网络学习空间是指运行在任何平台载体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而狭义的网络学习空间是特指运行在专门的教育服务平台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6]。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学习活动时,学习者必须面对自我学习的孤独感,许多内外因素都可能造成学习的中断或迷失于网络之间。因此,利用网络学习的人际沟通―――社群学习,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学者的互动拉近彼此网络间的距离,进而在认知上获得归属感,将有助于稳定学习的持续性。因此,就网络教学的角度上来看,虚拟社区在成人网络学习过程是必须存在的。基于课程教学建立的学习社群,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使学习者能快速地交流想法,并将交互集中于焦点问题[7]。

三、网络社群学习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的知觉有用性、社群学习及使用态度因素影响成人学习者网络学习的行为意向,是成人学习者对未来愿意再次使用网络学习的意愿程度。知觉有用性是成人学习者感觉通过网络学习能够获得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对工作或生活带来帮助的程度。基于成人学习特性,社群的互动可增加经验交流与拉近网络间的距离,在TAM理论加入社群学习为扩展变量,假设其直接影响成人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行为意向,其定义为成人学习者,借助与他人的互动与经验的交流,逐步建立学习情感与信赖并得到相关的知识。另外,成人学习者的信念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网络学习的行为意向。使用态度是成人学习者对于网络学习具有正面的感受,并且受到社群学习、知觉有用性与知觉易用性等学习者信念的影响。1.成人学习者对网络学习模式的行为意向对直接影响使用行为意向的显著因素有社群学习、知觉有用性与使用态度,其中社群学习扮演重要的关键角色。社群学习能有效增加学习的意愿。网络教学除了需要超媒体的科技外,学习过程更需要考虑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才能有效达成学习的目的。成人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学习为插曲式非连续学习,讲求立即应用及明确的学习结果,渴望每一次的学习活动能借助彼此间的互动达到经验、知识的交流,并重视内在的生活品质及社会地位的自我满足。因此,利用聊天室、电子布告栏或讨论区等进行交流与分享,此社群的形成是有助于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凝聚共同的兴趣及维持学习的持续力。再者,成人学习者对网络学习偏好的认知与学习资源对生活或工作上的帮助是对此学习模式接受度的影响因素。2.知觉有用性与易用性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知觉有用性与网络学习的使用态度具有高度显著相关性,即成人学习者对网络学习方式有助于增加自我学习的机会,网络学习具有实用性并拥有正面观感。然而,知觉易用性与使用态度并无显著的影响,而知觉易用性与有用性具有显著相关,此结果与TAM理论不相同。显示成人学习者认为在网络接口操作愈容易会使学习效率增加,但是必须通过知觉有用性间接影响使用态度。由于目前网络平台的使用接口趋向友善的图形用户接口(GUI),因此在评判使用偏好时,并不会特别感受到操作接口的困扰,而用户知觉有用性则成为关键因素。3.社群学习对网络学习态度的影响在TAM加入网络社群学习构面中,网络社群学习方式对成人学习者在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态度及意向的影响显示,社群学习对使用态度未具显著性,必须通过知觉有用性间接影响使用态度。在课程中进行一学期多次指定主题网络社群经验分享的学习课程。其中,成人学习者虽有上网的使用经验,但对于社群论坛的讨论模式少有接触,学习者最大的问题在于打字的速度且无法充分表达想法下,论点较无法聚焦呈现,容易感觉陌生且形成学习压力。数字化学习环境须将教育功能、社会交互和技术支持有效整合[8]。因此,对于社群学习模式的初期阶段,较无法评判对信息平台的使用偏好。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鼓励且妥善经营,诱发学习者尽情表达,凝聚共识,学习者都会逐渐了解如何利用社群讨论及学习的互动,避免网络学习的疏离感,并促使完成自我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成人学习者对于网络学习能有效立即获得个人在知识上的需求认知与其接受网络学习模式有显著的正向相关,而社群学习为重要的关键因素。网络学习操作接口的简易对成人学习者而言,有其正面的观感,但对网络学习的使用态度并无直接的显著影响,必须通过增进学习效果的有用性而间接影响对网络学习的偏好程度。在网络社群学习上,虚拟团队成员间的经验及知识的分享会直接影响对网络学习的行为意向,但在成人学习角度上,社群学习模式是一个新的尝试,应适当加以引导,促使其愿意分享自己本身的知识与提升互动的能力,使社群学习达到知识的建构及学习的凝聚力。未来研究方向应考虑加入成人学习者个人变项,探讨个人特质对网络社群学习态度是否具有显著的关系,并可在不同大学、不同课程中进行实践探索。此外,应持续深入探究成人学习者在网络社群学习模式中是否有效提升学习满意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成人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单喜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53.

[2]章乐.论恐惧的教育功能及其限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77-181.

[3]张刚要,安涛.基于TAM的高校网络课程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J].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2015(5):73-77.

[4]童辉.成人教育中微信的服务功能分析[J].时代教育,2014(9):94.

[5]张善勇.“社群学习”与“学习社群[J].现代企业教育,2014(17):1.

[6]杨现民,赵鑫硕,刘雅馨,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16(4):30-36.

[7]付伟,季承.“社群学习”模式探索―――以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实践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4):8.

[8]Kirschner,P.,Strijbos,J.W.,Kreijns,K.etal.DesigningElectronicCollaborativeLearningEnvironments[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4,52(3):47-66.

孙伟 陈萌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