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入学教育形式创新探析
一、博雅文训应需而生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弱
基于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教育也出现了趋于专业化发展倾向,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致使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地被边缘化,其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教学课时安排偏少,只是把人文素质教育课安排在一些业公共基础课程里,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很大,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出现“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加之高职学生普遍人文积淀不足,学习主动性不高,致使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难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就业市场又出现高职学生学历与人格素养不相符的状况。
(二)高校入学教育形式普遍单一陈旧
入学教育作为高校新生的大学第一课,是各高等院校进行思想教育,影响新生人格品德的起点,而我国现在的入学教育以军训为主,缺乏对95后新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我国目前的新生入学教育都以军训为必修,而军训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存在训练手段单一,重复性时间长,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在短期内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常识方面影响新生,使新生的入学教育不够深入全面。而其他的入学教育虽内容多样,如:爱国爱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但依旧采用传统的开学典礼、专家报告会、家长会、班会等会议形式;组织参观校园、校史陈列馆、实验室、图书馆等集体参观形式;部分学校会增加一些学生稍感兴趣的社团纳新、新生文体竞赛等集体活动形式。形式的老旧,难以吸引追求新鲜事物的九零后新生,因此难以达到入学教育的效果。
(三)岭南职院入学教育独创博雅文训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开始实行全面推进大学生博雅教育,以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并在博雅教育的内涵界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有益的经验。针对高职学生普遍人文素养欠缺,传统入学教育形式单一陈旧难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博雅教育内涵,开创文训入学教育模式,文训是军训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人文素养教育的训练与实践。岭南职院的文训秉承博雅教育理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以弟子规、太极、礼仪修养、健康养生、感恩及安全避险的六大课程体验为载体,不仅使新生通过自省修身逐步转变人生角色,达到入学教育的目的,更是形成了学生知行合一的人文素养。
二、博雅文训的成效及意义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对入学博雅文训的接受效果及博雅文训产生的积极意义,笔者对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参加文训的学生代表进行心得访谈,他们分别来电信工程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药学院等全校十个学院,因此他们的专业背景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并能够全面反映来自师生双方面的普遍意见。
(一)激发了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博雅文训课程《弟子规》涵盖了儒家的孝道、诚信和仁爱文化,《太极拳》、《健康养生》囊括杨氏太极十六式及传统中医养生理念,《大学生礼仪与修养》含有国学文化、传统礼仪等知识,多样且实用的传统文化知识促使新生重拾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参与访谈的的大部分新生代表表示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训课程让他们受益良多,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了解国学思想文化的机会,更有学生提出希望增设书法、国画、古琴等国艺课程。来自平面设计专业的肖鹏认为:“《弟子规》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作为新一代的人类,必需传承这种美德”
(二)提升了高职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博雅文训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授课流程教授人文素养理念之外,还同步实践师生礼仪行为规范、践行光盘行动等博雅精神理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标准,例如在校园遇师长时能主动行礼问好、在食堂进餐时能自觉光盘等,实现了课堂教育的课外践行,提升了高职新生的人文素养,初步塑造了良好的人格。穗峰建筑学院的温文元表示:“文训便是升华了我们的心灵素养,使我们文质彬彬、知晓礼仪,这都是因为文训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自商务英语专业的廖俊娴同学表示“《弟子规》就为我解释了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每天《弟子规》虽然很累,但确实提高了我们的素养,让我们更加懂诚实、平等、博爱和学习。”来自商务英语的李冠柔表示:“《感恩教育》,老师教会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身边的人,感恩地球,要常怀感恩的心。”来自平面设计的肖鹏认为:“文训的的《大学生礼仪》、《安全与避险》、《弟子规》、《健康与养身》等一系列博雅课程,都是关于日常问题的解答,都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与丰富我们的常识。”
(三)改革创新了入学教育的实施形式
博雅文训课程作为入学教育项目,很好的补充了军训内容的单一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博雅文训也改变一般入学教育单一的班会、讲座形式,枯燥的安全教育、校规校纪内容,采用实操性、互动性搞得体验课堂形式,课程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需要的生活技能,扩大了课程教育影响的覆盖面,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在其中,提高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理论和实操双方面掌握与其个人切实所需的知识技能。[峰建筑学院的温文元表示:“从小到大,在我的记忆里,只听说过军训。然后,当我走进岭南,却惊喜地发现了除了军训外,还有一个文训。”来自机电一体化的关锡明提到:“几天的新生教育后,同学们将迎来一场军训,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我们学校还增设了文训,刚听到这两个字,说实话,我的心里感到很很新鲜。”平面设计专业的肖鹏也表示文训是第一次听见的新鲜字眼,是来到大学后新鲜事物。
三、博雅文训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设计综合实用的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专业教学具有独立性和实用性,而人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整体的概念,包含了各方面人文知识和意识,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也侧重于理念教学,缺乏实用实操性,与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特点存在明显差异,因为说教式的人文素养教育难以提升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兴趣。因此,基于学生对实用价值的追求,精心设计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真实的职业场景模拟,通过社会生活场景再现等形式创新实践实操,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在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前提下提升其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博雅文训的课程由弟子规、太极、礼仪修养、健康养生、感恩及安全避险六大课程组成,涉及了国学、健康、艺术、公民及成长教育,首先具备人文素养提升所需的综合理念,形成“六课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整体上统筹课程设计、实施授课和评价反馈等环节,以实现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融汇贯通。博雅文训还设立统一的文明上课流程,以期达到知行合一的实用性教学效果,各课程授课内容紧贴学校生活实际、专业就业实际设计案例实操环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人文素养的课堂体验中。
(二)打造高效合作的教学团队
团队教学是指由若干有着共同的目标,具有互补技能或者知识的教师,彼此间通过分享认知和合作行动以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够相互沟通协作的教师共同组建形成的有效工作群体。团队教学工作绩效大于所有成员独立工作绩效之和。博雅文训的课程内容涵盖弟子规、太极、礼仪修养、健康养生、感恩及安全避险六大知识技能领域,要形成“六课一体”的文训课程体系,需要学科之间高度交叉融合,这迫使文训教学工作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从而也使得教学内容综合全面,也对任课老师综合知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团队教学形式的技能互补的优势高效解决了教师专业背景单一的问题。博雅文训的团队教学模式采取统一管理,团队授课的专门化形式。成立博雅文训工作小组和博雅讲师团,高效统筹管理文训事宜,专业实施文训授课。新生博雅文训工作小组由学校负责博雅教育整体工作的博雅教育中心牵头,联合学校学务部、教务部等多个部门共同开展。通过选拔各大课程的负责人,初步拟定新生文训课程计划,编写授课大纲,保障博雅文训的启动执行。博雅文训计划确定后由负责人组织成立各课程小组,通过课程组集体备课,使课程内容整合各位教师所擅长范围,也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同时通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新老师进行统一的教学技能培训,完成标准化课件制作,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使文训课程以统一的授课形式传授给学生,形成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各课程组在完成备课及培训后需组织内部试讲选拔及公开抽选试讲,最终成立高质量的授课团队,该授课团队在博雅文训期间仅教授文训课程,并由由博雅教育中心直接安排授课,这一专属性使文训教学工作机动无阻。
(三)专业化的课程宣传推广
博雅文训作为岭南职业的品牌项目,其推广过程参照一般品牌的宣传策略,通过高密度、多样性的宣传广告形式,提升了文训品牌在新生之间的认知度。新生入学之前,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和主页进行网络宣传,使新生提前了解博雅文训的内容,并定位了博雅文训的权威性。此外,在文训期间,学校各宣传窗口以海报、展板、电视屏等多样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博雅人文氛围,同时每天通过微信微博新媒体平台推送当天文训实况,有效扩大文训宣传的覆盖面和强化文训教学效果,保证了新生对文训品牌的持续认知,也使在校老生全面认识这一概念,为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训品牌奠定了受众基础。
四、结论
基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博雅文训课程,通过科学实用的课程设计,高效合作的执行团队以及具有品牌思维的宣传推广得到了95后高职新生的认可。同时,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博雅文训不仅提升了高职新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还激发了学生对于传统人文知识的兴趣。这一且适应时代需求的入学教育新模式,实现了人文素养教育的预期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新形式。
作者:熊雨田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