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高效课堂论文 > 高效课堂组织与学风教风建设交互管理

高效课堂组织与学风教风建设交互管理 

日期:2019-06-18 00:23:21人气:1400

【摘要】社会大环境变化,教育对象呈多样化现状,高校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保障高校育人效果需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建高效课堂组织与管理的方法、学风建设新策略以及培养立足于崇高职业道德责任感的教风建设。

【关键词】课堂组织;学风建设;教风建设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挤过独木桥的知识分子,其言行举止确实名副其实。当时,很少会有学生逃课、厌学、逃学,网瘾严重、助学贷款恶意欠贷、考试作弊等。时至今日,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真实写照,虽然是个案(或少数部分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深思与改良。

一、改变传统育人观----教育理念更新

当前的大学生是怎样的呢?大部分学生都受到浮躁社会风气影响,大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尽管他们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尽管个性张扬,但每个人都要融入社会,面对社会现实,因此,需要学习社会规范、与别人交往;而这需要学生切身体会;这是条既重要又艰难的成长线,在大学管理者面前是隐形的;亚洲先进高校的管理者认为:大学阶段是学校教育影响下一代社会公民的最后机会之一,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得到发展。笔者有幸参加云师大孙亚玲教授的一次讲座上,学员一起做了一个活动:请学员用10分钟回忆写出这次2小时的课内听到的内容,尽可能多写。在场教师学员的回答是20%到70%不等。这个课堂实验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全神贯注听讲,最高的吸收度也就70%,如果明天再做,培训结束再做一次的结果如何?

二、课堂有效组织与管理

孙教授提问:“上课吃零食算不算不良行为?”孙老师有海外访学经历,曾目睹外国学生课堂上吃东西(她称为文化休克),国外师生习以为常。国内教师认为此举对师道尊严的冒犯。也有学员提出异议,不一定定性为不良行为,要看如何判断不良行为。如果事先约定达成共识,就不算。孙老师用定义及约定来奇妙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良行为的定义:违反课堂规范、干扰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效果的行为即是不良行为。课堂有效组织和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预防,其次才是管理。所以,第一节课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范非常重要,已经事先约定和告知,课堂秩序就能保证,也避免了一些学生的投机心理,我们必须灌输给学生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学生已经成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对自己负责。信息化时代,我们不可能把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只能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理想成果。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方法如:一、与学生制定课堂规范并执行(吃东西、迟到、旷课等可定为不良行为,与学生约定惩罚方式和力度);二、给学生动手、动脑、合作讨论、表现的机会;三、轻度课堂不良行为预防与干扰的方法;四、严重课堂不良行为预防与干扰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来应对何种不良行为,一定注意遵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教育才是目的而不是惩罚。以下是一门课程学习评价的规范:考勤(40分):在课堂上,这是学习的前提条件:1、全勤且无迟到:40分;2、旷课:1次扣10分;2次扣30分;3次及以上,扣40分;旷课次数超过一定次数,按规定取消本门课程学习成绩评定资格。3、请假:1次扣0分;2次扣10分;3次扣30分;4次扣40分;请假次数超过一定次数,按规定取消本门课程学习成绩评定资格。4、迟到和早退:每次5分,直到扣完40分为止。5、上课讲话(讨论除外)、吃东西、玩手机、抽烟、在桌面乱图画、睡觉:每次5分。

三、结合高校现状实际思考学风建设

目前,高等院校学风建设的三大难题:由网瘾导致的厌学、作弊现象的泛滥、文明校园的建设。时代变迁,现代大学生从小接受信息化刺激和冲击,已经固化了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因此,客观地说,三本学生有其特殊性,以我校学生为例,学业及能力等方面上表现为两极分化,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动手能力佳、表现欲强;但也存在三观目标模糊,不够正面,社会责任感差,公民意识弱,言行举止文明礼仪欠缺,最为普遍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对学习敷衍了事(课堂上出现老师是保证出勤还是关注学生参与度的两难选择),临近考试出现焦虑及消极反应----大面积作弊现象出现。香港学者就明确指出:“低层次的品德教育使培养学生对规范的遵守,高层次的品德教育是启发学生对人类行为做理智的反省。人类社会的一些良好品质(如礼貌、勤劳、信实、宽恕、友爱、正义等)是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应培养学生去遵守”。因此,既要引导学生眼光看到高远处,也要不忘低下头,与学生一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践行和坚守细节。

四、基于职业道德要求的原则思考教风建设

忙于日常繁杂事务,教师会遗忘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该原则认为老师普遍喜欢好学生,排斥差学生。无形中给差生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但是,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评价等各种原因,差生更需要关爱。这启发我们反思:在日常工作中,总会不得已舍弃对差生的关爱和时间付出。教师对差生都有一定的偏见,无形中对差生存在问题消极应对,导致教与学进入恶性循环,学风建设难度加大。这是日常工作误区所在。对于教育对象,没有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刘献军.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作者:蔡妮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建筑工程系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