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学生管理赏识教育论文
一、赏识教育概述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的含义是指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展现的优点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赞许,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教育行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认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以及被别人赏识是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洛扎诺夫、弗洛伊德及巴甫洛夫等人通过对人的可暗示心理的研究,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也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揭示了“赞扬”“赏识”“暗示”所潜藏的教育魅力及其成功的依据。赏识教育在我国的应用也比较早。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其实质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实完善丰富了赏识教育的理论;周弘老师成功地将其聋哑女儿教育成才,成为推广和实施赏识教育的“第一人”,同时也最早将赏识教育理论系统化并全面倡导。这些年来,赏识教育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和重视下,在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维健及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等人的参与和帮助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1.使学生树立自信,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赏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很多艺术类的学生从小生活在亲人的包围里,家长为孩子代劳了本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加之较好的家庭条件,父母尽可能满足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导致艺术类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度。进入大学生活自理能力差,厌烦学校的伙食,不会自己洗衣服,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过度依赖他人。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他们那里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另一方面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导致对学习有一种恐惧心理,自信不足。赏识教育是把这一部分学生看成具有发展潜力和处在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不能看到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领域弱,就片面地否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不能把艺术类学生当做材料来加工,当做工具来驯服。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类学生,通过表扬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感觉到满足,使他们有成就感,在失败时能找到新的希望,克服自卑心理,重拾自信。
2.使师生关系融洽,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艺术类学生在课堂上相对于其他普通文理的学生有两个极端,一是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极端的形成主要是教师把艺术类学生积极踊跃的这种行为看成是扰乱课堂秩序,在课堂上冷嘲热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学校有抱怨和抵触心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赏识教育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做学生也会更加亲近教师。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把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学校是真心为学生考虑未来,这样就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在当代学生的特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不能再沿用以前的老方法,要减少人治的成分和单纯惩罚性的措施。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一)用平等的心态去赏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有一样想法的学生,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如管理者所愿处于同样的水平,艺术类学生由于其各自的特长所形成的性格更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与欣赏学生的每一个亮点。“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一句话,作为学生来讲,艺术类的学生同样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内心里也渴望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关心,不在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中生活学习。所以,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为他们是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自控力低,个性张扬就羞辱他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艺术类学生违纪,犯错误时有发生,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者,不能武断地对学生的行为定性,更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急于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深层次的原因。在多年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艺术类的学生其实更懂得感恩。在他们看似大逆不道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作为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们的看法。在学生看来,耐心的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赏识与鼓励。而管理者在倾听中既能走进艺术类学生的内心世界,又能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消除师生间的误会,达到真诚沟通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孤芳自赏”的能力
赏识教育是引导,是感染,不是去控制。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者对艺术类学生赏识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自己的身上捕捉闪光点,认识自我优秀的一面便能够学会赏识自我,即自我认可与肯定,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在学习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将自己在学习上的潜能彻底激发出来。
(四)宽严相济铸未来
学生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具有高超的管理技巧,不但要能熟练地运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管理,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从人的思想情感方面来解决问题,从人性的角度进行管理。虽然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但是如果单一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艺术类学生进行管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适得其反”,增加艺术类学生的厌恶情绪,以后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在对艺术类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在严格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重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采用情感教育,加强心灵交流,感化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作者:朱金山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