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意见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我国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新课改大背景下,赏识教育被提出。赏识教育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思维方式和教育需求,更人性化,教育方式更灵活。因为孩子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夸奖。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本文针对赏识教育的客观趋势,从赏识教育在日常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并探讨了赏识教育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策略。
引言
赏识教育,从诞生来源方面看,是生命的体验;从教育角度看,是思想的继承;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态的回归;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从思维方式看,是观念的更新;从表达方式看,是语言的突破。另一方面,赏识教育观念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保障了教学质量和有效性,赏识教育是符合新时代教育的科学教育手段,为教育带来了新的转机。
一、小学低年级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或鼓励,而是去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强化孩子行为的过程,赏识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赏识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赏识教育有着“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情”等特点。可以说赏识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赏识教育在小学低年级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厌学、学习困难、自卑,就是因为得不到教师、家长的赏识和鼓励,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高兴起来。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得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赏识可以让学生每天都进步,让学生充满信心,有效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抑制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
(二)有利于师生友好关系的建立
赏识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赏识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好感,这更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俗话说“话是开心锁”,赏识的话语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灵,能够起到缩短师生距离的作用,这样学生会亲近教师、佩服教师,上课更爱听讲。赏识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帮助了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在日常小学教学中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表扬,不批评
通过对几所小学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从三十位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得知,其中25位教师认为赏识教育就是不断的表扬和鼓励学生,只有五位教师认为在赏识教育中需要适度的批评和警告,并没有任何一个位选择严厉的批评教育。这对赏识教育意义的误解,认为赏识教育只能鼓励表扬,不能批评。
(二)教师把自身位置摆得过高
一些教师一直持有传统的师道权威的观念,因此把自己的位置摆得过高,并不真正愿意亲近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对学生态度十分冷漠,对学生的赏识认为是赏赐。这种赏赐似的赏识教育容易让学生受宠若惊,怀疑教师的赏识目的和动机,起不到作用,反而会激化师生关系。
(三)操作过程存在困难
赏识教育对教育有着重大意义,赏识教育的提出为教育带来了新转机,但是实践证明赏识教育暂时只适用于小班教学中。在大班教学中,可行性和操作上存在较大困难,目前的小学多为大班教学,一般一个班级的学生都要三十到四十人左右。教师很难把时间和精力平均分给每一个学生,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平衡心理,这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赏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
教师在开展赏识教育中,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不能一味地表扬和鼓励,这并不科学。赏识教育虽然要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但是并不代表溺爱,不能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及错误视而不见,这将导致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教师对学生错误的纵容会害了学生,适时的批评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批评过程中应注意自己的态度,要以平等朋友的身份进行劝诫正确引导,而不是权威压制,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因材施教,客观鼓励
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可以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所以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形成因材施教的教育意识。在赏识教育中应因人而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依据学生的特征对其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的赏识教育。对性格内向、不自信的学生教师应当众对其进行鼓励和赏识,用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关爱增加学生的信心。对骄傲的学生应适度地批评,诱导。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育开展的关键,是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赏识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教师,教师就是赏识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提高专业技能和素养。把赏识学生视为一种职责,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价值的肯定,学生会因教师的肯定获得信心。因此,为了保障赏识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四、结束语
通过对数所小学的赏识教育开展情况调查发现,在赏识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着只赏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忽视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甚至置之不理,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才最渴望得到关注和赏识。开展赏识教育依然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赏识教育的广泛应用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
作者:吴昊 单位: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