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创新应用

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创新应用 

日期:2018-09-13 16:38:49人气:1332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倡导“素质教育”以来,赏识教育便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新时期,如何重新审视赏识教育,如何更好地实施赏识教育等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赏识教育的定义和价值,重点分析人们对赏识教育认识存在的误区,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赏识教育更加完善的发展。关键词:赏识教育;个体差异性;惩戒 赏识教育作为众多教育方法之一,近年来在大众的热捧下,在海内外大为推广。许多家长教师在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是赏识教育的情况下,盲目地追随,一味地滥用赏识教育,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对赏识教育的概念做详细的分析,对赏识教育做一个整体客观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方式。1赏识教育的定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赏识教育是能够欣赏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承认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真心和孩子进行互动,让孩子体验成功快乐和树立尊严的教育[1]。赏识教育是通过欣赏学生优点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注重“赏”,更关注“识”。所谓“赏”,就是指我们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充分的、真诚的欣赏;所谓“识”就是指不能盲目地欣赏,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2赏识教育的价值 2.1关注并赏识孩子的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做到使孩子在他最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表达到他年龄所达到的作业成绩。”[2]学生往往不知道自身有哪些优点,赏识教育倡导关注学生的优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赏识学生身上的优点,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信任和赞许,就会在他心里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感到成就感,所以也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改正自身的缺点,从而有了更大的勇气和信心。詹姆斯教授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一个没有被赏识过的人,其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而当他被赏识后,其能力发挥较之前要大3~4倍[3]。由此可见,关注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进行赏识,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关键因素。 2.2赏识教育尊重个体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在知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学生个性的差异;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也会存在着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必须充分关注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潜力,尊重并信任每一个学生,同时要帮助每一个不同个性的学生。赏识教育就是一种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是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学会自我认可、自我赏识,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学生时要清楚地意识到,鼓励表扬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是一种方法,要表扬真正值得表扬的行为和成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3赏识教育的误区 3.1一味运用赏识教育,摒弃惩戒教育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错误理解了“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给学生一些表扬,让孩子在自信快乐中学习”的真正意义,在教学中对学生一味地赏识,摈弃惩戒,这样的赏识教育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责任感以及上进心,甚至会使学生产生虚荣自负的心理。赏识也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方法,它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教育中无法缺少惩戒,有相应的惩戒的教育才更加真实、实用、完整,赏罚并重的教育在教学中有机结合互相依赖,相得益彰[4]。 3.2赏识教育形式单一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当中,许多家长和教师都认为好孩子夸出来的。赏识教育是对其具体行为进行客观评价,而他们只有单一的、形式化的赏识语言,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如此,容易让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产生厌恶感。其实学生期望教师给予具体的鼓励,这样单一的赏识教育是片面的,这样只会让学生厌烦,脱离了正确教育方式的赏识教育,只能是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3.3误把赏识教育用于所有学生及所有行为 赏识教育只是众多教育方法当中的一种,不是教育方法的唯一。任何教育方法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可能适用于性格各异的所有学生和所有行为。赏识教育是对人的才能或行为给予赏识或表扬,是个很具体的概念。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只是一个父亲教育一个孩子的经历,并不一定能适用所有学生以及所有的行为。所以,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度使用,更不能滥用。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赏识教育,用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赏识教育,正确运用它,让它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4赏识教育的创新认识和应用 4.1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并存兼用 赏识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肯定及赞美,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但赏识教育不是没有惩戒。谈到惩戒,许多人会联想到体罚,这是对惩戒教育的误解。“惩戒”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5]。而体罚是教师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伤害,有背于伦理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一样,都是教育行为中常用的手段。必要的惩戒措施,可以使犯错的学生懂规矩、明是非。同时,对个别同学的惩戒教育可以使其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得到间接经验,不犯类似的错误。如果一味地进行赏识教育而不惩戒,只会扭曲学生的认知,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无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也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更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这是对学生未来不负责任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一定的惩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4.2赏识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 赏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是只要进行“赏识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好孩子,孩子是需要赏识的,但形式单一的赏识教育,只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赏识教育的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多管齐下,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口头言语赏识、肢体言语赏识、班级黑板报赏识、家访体现赏识等。 4.3赏识教育要有原则,适时适度 赏识教育并不是无限放大学生们的优点,从而无视学生们的缺点和错误,适时适度地批评和惩戒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否则,以偏概全的赏识,只会适得其反。然而,一味赏识现象在课堂和家庭中都很常见。课堂上,教师为了活跃课堂,就对学生简单正确地回答进行单调并夸大其词的赞扬,没有做到赞赏具体,这种做法让孩子不明所以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达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用心的尊重传递出来的期望和要求,远比任何说教批评更有效果更持久,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赏识教育要有度和原则性,否则“赏识教育”就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毒药,片面地赏识将对教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赏识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导向。 4.4赏识教育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行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要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位学生有各自的成长历程,对学生了解的越全面在指导学习过程中才能一针见血,解决主要问题。学校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位学生,并据此确定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运用赏识教育在学生不断尝试学习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对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赏识,让学生体会自我的价值增强自信心。5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新时代,我国的教育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多伟大成就,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赏识教育作为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概念,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得体的、适时的赏识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推进器和催化剂,不盲目、不夸大赏识教育,不误用、不滥用赏识教育,赏识而不排斥批评教育,只有做到全面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陈桂华.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16(6):91-92. [2]何艳东.浅谈怎样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J].学周刊,2015(21):95. [3]蒋小方.赞赏之美―――谈赏识教育有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3(7):120-121. [4]杜成仓.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赏识与惩戒教育[J].教育,2016(43):13-14. [5]王强.运用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21):248-249. [6]陈勇.如何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2):85. 秦秋霞 张光梅 石河子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