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教学探究
摘要:文章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了探究,包括调整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优化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改良教师授课方法;完善教学评价;培养有康复治疗解剖知识素养的师资。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解剖学;临床应用
一、调整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文件[2]。为改变各专业本课程大纲“千篇一律”的现象,本教研室召开了解剖学教师、康复专业教师和临床康复治疗师的专业研讨会,以康复治疗临床应用为导向,充分参考专业课程教学、执业资格考试及临床应用,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调整,修订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大纲,为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师教学提供教学依据和指导。
二、优化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对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等涉及的人体解剖学知识进行分析,发现需要优化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其他系统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影响较小[3]。目前教学内容各系统平均化、专业针对性不强,因此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首先,学校应根据教学进度调整课时比例,增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课时,缩短内脏学和脉管系统课时;并将理论与实验的课时比例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突出实验教学。其次,加强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内容的连接及整合,两个系统虽然在教材的首和尾,但关系密切,教学中应始终坚持“骨―骨连结―骨骼肌―神经―瘫痪―治疗”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三、改良授课方法
(一)理论教学方法
改变长期以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讨论模式,贯穿“教师不教知识,教方法”的理念。教师在每次授课结束前将下一次授课重点内容以讨论提纲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团队进行发言,围绕讨论题展开讨论,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并结合生活实例或临床病例讲述重点知识的重要性及难点知识的简化方法,并将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量化,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授课内容,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典型案例,如脊髓半横断、内囊损伤,并讨论症状原因及治疗康复方案;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归纳法、问题导向法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如采用“归纳法”总结归纳四肢主要关节的组成、特点、运动、易损伤情况等;运用“问题导向法”,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将关节活动与日常活动进行联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学和康复治疗学均为实践性很强的医学课程,实验教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关键环节[4]。解剖学实验课上,教师应将原有的“老师指―学生看”的观察模式,逐渐转换成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的自主观察的新模式,实行组长负责制。每班分6个实验小组,每组由5~7名学生组成,每次实验课由1名学生担任组长,组长轮流担任,根据本次实验内容及标本辨认方法,组织本组组员观察标本和讨论。教师不示教,主要负责答疑和标本考核。这种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团结协作的良好自主学习氛围与学习习惯。
四、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5]。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采用终结式的期末试卷来衡量教学效果。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应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期末考核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并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具体包括五部分。一是理论课小组讨论分。根据小组讨论表现进行量化,占总评成绩的5%。二是课外作业分,布置运动和神经相整合的课外作业,如膝关节的组成、特点、运动、各运动方式相关的骨骼肌、支配神经及损伤表现等,共两次,占总评成绩的5%。三是实验课标本考核分。根据小组成员指认标本的情况和组长的组织情况进行考核和量化,占总评成绩的10%。四是阶段测试分。全课程分两个阶段,利用“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考试系统”[6]上机考试,各占总评成绩的10%。五是期末考试分。包括以主观题为主的笔试和以标本题和客观题为主的上机考试,各占总评成绩的30%。
五、培养师资队伍
培养一支有康复治疗解剖知识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将解剖与临床紧密相连的关键。本教研室解剖学教师现多为临床医学或解剖学硕士研究生,其对康复治疗知识及技能缺乏了解,从而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为了促进理论与临床的结合,提升康复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本教研室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次邀请附属医院康复治疗师和康复医师参与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加强解剖学教师与康复专业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共同探讨康复治疗过程中的解剖学基础,并邀请具有丰富康复治疗经验的康复治疗师上专业渗透课,利用自身经历和临床病例讲述解剖学知识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安排解剖学教师听康复治疗学的专业课,并利用假期赴附属医院康复科进修,参加附属医院定期举办的康复相关讲座,和康复治疗学教师共同研究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及历年题目,提升解剖学教师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水平。笔者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请临床康复治疗师讲授第一节专业渗透课,有87.9%的学生希望能增加临床康复治疗师授课。综上所述,通过以康复治疗为导向,对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调整,逐步完善“三融入”理念,即基础知识融入临床应用、教学目标融入职业能力、知识传授融入素质教育,可以为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下一阶段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及康复治疗实用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维 胡莹莹 黄异 李泳学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连云港市中医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