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应用
一、赏识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赏识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所谓“赏识教育”是指通过教师实现对学生的赏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行为的认可及赞美,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具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赏识教育本身就具备鲜明的激励功能,学生在获得教师的赞美及认可之后,会使其自信心大增,进一步满足自身的学习目标,这也是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其次,赏识教育的另一教育主旨是帮助每一位学生了解与掌握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时,还应对学生给予足够尊重与欣赏,并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于学生的特长应给予及时肯定,对于不足之处也应给予正确引导,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而有效使学生内在才能、天赋得到充分发展。除此之外,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年纪尚小,正处于思想尚不成熟、心理、生理变化的重要时期,同时学生对于他人的看法也十分在意。因此,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上的变化,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赏识,进一步从外到内激励学生,满足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同时这种赏识教育也会是对学生自我肯定的一种行为,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保障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二、赏识教育,发掘学生潜在能力
随着赏识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意识到它对学生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上的需求。然而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将赏识教育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心理、生理上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很难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因此,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发掘学生潜在能力,教师应利用赏识教育对学生展开教育指导,这也是因为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看,每一位学生本身都隐藏强大的潜在能力,但由于此时的学生年纪尚小,且心理素质相对薄弱,同时基于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复杂、巨大的世界里,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卑、不乐观的心态,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最大作用与价值,利用赏识教育消除学生这种自卑、不乐观的不良心态,进一步满足学生心理、生理上的需求,使学生从中获得满足,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除此之外,发掘学生内在潜能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工作,它是需要一定的辅助作用来点燃星星之火,为此“赏识教育”的奥妙之处就是使学生在潜意识上觉醒,进而消除积压在学生心理上的自卑、不乐观情绪,最终有效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得到激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疑惑变得微不足道。
三、赏识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年纪尚小,思想认知尚不成熟,会频繁犯错,而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学生频繁出现错误时给予批评的态度,进而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而这种疏远的关系对学生学习与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教师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持有积极乐观、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进而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赞美与夸奖,进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拉近自身与学生彼此之间的距离,最终实现构建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
四、赏识教育,突出学生主导位置
常言道“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身加以赏识。”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导位置,还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赏识教育,影响了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质量,依旧采取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教育指导,进而使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课堂主导位置,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赏识教育,其中教学的质量,不仅仅要看教师讲得好不好,还应格外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动力,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及时进行赏识,并采用宽容、和蔼、耐心的指导态度,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与赞扬,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进而突出学生的课堂主导位置。例如,在对某节课堂教学时,当学生针对教师提问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再试一次”“没关系”,进而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五、赏识教育,激发学生不断进取
在对中小学教育阶段进行“赏识教育”时,教师还应明确赏识教育的目的,它不仅仅是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表扬与鼓励,还应通过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改善,进而有效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然而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利用赏识教育教会学生接受批评、学会分担,进而使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产生迷茫。因此,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批评、学会分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提醒,并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尽自身最大努力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夸赞赏识时,教师还应注重适当地批评对学生的影响,因为一味赞美、关心,会使学生习惯听取夸奖、赞美的话语,进而使学生在面临较大的挫折时,会出现心理承受不住的情况,为此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时,应把握好对学生的赏识力度,应知道“过犹不及”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赏识教育过程中,必须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并对那些性格较为内向、不爱与人交流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及时给予表扬与赞美,进一步使他们的优点得到较好发扬,进而有效激发学生不断进取,而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不断上进,最终有效保障每一位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
六、赏识教育,助于学生超越自我
“赏识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进而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训练,最终通过不断自我激励,追求成功的喜悦。然而在以往传统的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使“赏识教育”的导向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及时给予赞美与表扬,进而很难激发学生超越自我。因此,进一步激发学生超越自我,教师应发挥赏识教育导向功能的最大作用与价值,并对学生及时给予赞扬与夸赞,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及认可,进而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而这种及时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进步,教师也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赞扬,进而有助于激发学生超越自我,除此之外,有效的评价与肯定,会使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优点,并对不足之处及时强化训练,最终全面激发学生超越自我。
七、结语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模式是一种以爱的眼光,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承认学生差异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认为在中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应巧妙运用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者:牛建策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三立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