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播音主持论文
一、教学模式与方法
播音主持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业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该专业的授课模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采取“大课”和“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课”即理论课,课堂上教师“一对众”地系统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与实用技巧,教师与学生的实践互动较少。课堂上教师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第一,讲解法。需要识记的基础理论,教师多是“单方灌输式”讲解,学生以听、记、思为主;第二,示范法。涉及播音主持技巧的知识,受学生人数与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多以自身进行示范播读为主,以个别学生练习为辅;第三,案例法。教师结合实例对相关理论进行解读,便于学生理解。但一般实例不具有普遍性,同时,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该理论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发挥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小课”则10―15人为一组,在专业的播音微格教室授课。“微”取“微型”之意,“格”即“分类”。微格教室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微格教室进行实践学习,老师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逐一指导播音主持实践。“小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讲解法。小课的理论讲解区别于大课,小课把大课枯燥、无味、生涩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结合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让学生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便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关于“气息控制”,如果将呼吸原理与气息控制技巧结合,使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具体感受,在理论的指导下切身体会到生理上的运动感觉,学生就能更加准确地掌握气息运用的技巧;第二,讲评法。课堂上教师以点评学生播读为主。每位同学逐一进行稿件播读,教师有针对性地逐一点评;第三,带播法。小课实践时间较充足,针对优秀的播音作品,教师会带领学生逐句逐段地进行播读训练,强调学生对教师技巧的模仿。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在播音主持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大纲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宏观安排教学计划,统一教学方式,但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比如,本节课讲少儿节目主持,所有同学都必须进行实践练习,然而有些学生无论是声音条件,还是形象气质,完全与“少儿”特征与节目需求相脱节,此时学生就会带着“情绪”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应付完成实践,更有甚者直接旷课,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种种情形,除了学生个人因素外,关键在于教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盲目地跟随自我兴趣,但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参考学生个人兴趣展开教学,以学生为主。如上例,擅长节目策划的学生可与擅长少儿节目主持的同学分组合作完成节目的前期策划方案;擅长评论的同学可以让他对进行少儿节目主持实践的同学作出相应的有效评价;擅长影视表演的同学可以根据节目需要角色客串;擅长摄影摄像的同学可.以参与节目录制设备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加强,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巩固,学习效率极大提高。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有一定的语音基础,教师在实现学生基本功培养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外,还应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优势的展露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极大程度的展现,不至于出现精英人才趋向于大众化教育的悲剧。无论是节目策划、新闻采写、新闻播音、新闻评论、综艺节目主持,还是诗歌朗诵、影视配音、摄影摄像、影视表演、后期制作,学生个体的差异致使学生的兴趣、性格、气质截然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掘、培养并利用学生的优势,使其在节目创作过程中都能发挥所长,而非“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优势得不到发挥。学生会因为自己某方面的“技不如人”而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影响以后的发展进步。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播音主持专业较强的实践性促使高校有意识地增强播音主持实践教学,但课堂实践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对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实际工作要求,以至于学生陷入走上工作岗位而无法适应工作的尴尬境地,这其中既包括工作必需设备的操作,还包括所学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比如,很多高校教学资源有限,教师课堂上对摄像机操作技能的理论讲解也只能是让学生了解为主,无法实现人手一台,进行现场操作指导。即便有时以组为单位分发一台,学生较多,分配给每位学生的操作时间较短,何谈熟能生巧呢?再比如,新闻播音要求一定要播出“新鲜感”,那么“新鲜感”到底由何而来?课堂练习实例都具有典型性,在老师的分析指导下,同学们都能很快达到播读要求。但新闻时时都在更新,每篇稿件的新鲜点都不同,对直播间的播音员来说备稿时间有限,此时课堂所学的寻找新鲜感的固定思维模式甚至会对播音员寻找稿件“新鲜感”,激发强烈播讲愿望产生消极影响。教学环境毕竟不是真正的工作环境,学生的接收心理与工作截然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升学生的“实战”意识,教师通过自己的业界实践经验,随时向学生提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结合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即兴口语教学内容少
即兴发挥能力是一个主持人专业素质高低的显著体现。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节目内容日益出新,节目中的活跃因素越来越多,受众对主持人高标准的要求绝不仅仅局限于主持人优美的音色。尤其是现场直播节目或综艺晚会,太多的不确定情形需要主持人依据节目现场动态做出生动得体的“即兴主持”,以此烘托节目气氛,沟通参与各方,展现节目的整体和谐性。主持人的这种临场应变能力在播音与主持教学中被称作“即兴口语”。据调查,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以常见的“宣读式”与“播报式”朗读训练为主,导致学生多停留在“见字出声”的层面,在镜头前也只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声音条件与形象,如果抛开文字稿,学生的即兴创作则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全媒体语境下,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学生在有稿状态下的“自我表达”,即朗诵与主持串词朗读,还包括口语表达与沟通交流。极大多数高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高校开设了即兴口语表达相关课程,但相较朗诵与主持硬性技巧课程而言,其所占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这既是播音主持专业转型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对专业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教学生把既定文字稿“说”活?如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做即兴主持?如何创设现场直播情境,激发学生“现场感”?如何提升学生的即兴口语传播能力?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认真思考对待的问题。
(四)节目教学环节欠缺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不仅会浪费较多宝贵时间做无用功,而且容易与实际相脱离,最终也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增加“节目教学”环节,用节目带动专业技能的提升。这里所说的“节目教学”即教师把教学地点、教学内容与参与方式交给学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完成,全部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选择优秀的节目在校园媒体或公共媒体播放,由此提升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比如新闻节目,学生可分为采(负责新闻采访及写作工作)、编(负责节目前期策划及后期制作工作)、播(负责节目口播工作)、评(负责“时事评论”工作)四组,但四组人员不是十分固定,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参与多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期完整的新闻节目。再如综艺节目,学生可选择策划主持完成一台主题晚会,分为导演组(负责整场晚会的总调度与总设计,需完成晚会前期的详细策划方案)、主持人(负责节目主持,独立完成主持词与解说词的写作)、场务组(负责舞台灯光、舞台调度与设计、话筒调音以及背景制作等,需写出完整的舞台效果呈现脚本)、演员组(主要参与朗诵、相声、舞蹈、贯口、口技、配音等节目演出)、后期组(负责制作节目需要的音频、视频文件以及整场晚会的录像、剪辑,最后需提交一张完整的晚会光盘)。
作者:刘飞曼 单位: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