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对师范生教育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及特征
(一)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载体的师生互动的过程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为:第一,案例教学准备阶段。教师精心准备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联系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高质量的教育案例。第二,案例教学进行阶段。包括学生分组、案例研读、分析讨论、交流共享、归纳总结。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载体,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过程。在参与者的地位上,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也是案例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的最鲜明特征。
(二)教学评价多元性,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与传统教学方式注意知识的确证性不同,案例教学更强调知识的生成性特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张扬个性的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统一性的标准化答案被摒弃。只要学生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化辩护,每个思维成果都具有闪光点。
二、案例教学对师范生教育素质培养的作用
师范生的教育素质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案例教学在培养师范生教育素质方面更具优势。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
真实、典型的案例呈现,让未来的准教师们仿佛亲临教育现场。案例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个性化的解读,使理论知识真正内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切实提升其理论素养。对案例解决方案的研究,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转识成智”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的共同提升。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对于同一个教育教学案例,切入点不同,则会发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各异,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追求个性化而非同质性的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加强师范生与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从台前退居幕后,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在讨论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或共鸣,探讨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倾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和沟通能力是未来教师的必备素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能够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三、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师范生教育素质的策略
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教育案例中感受理论的价值与魅力,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发展成为高素质实用型师资。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精心准备有价值的教育案例
这是所说的有价值的案例是指具有真实性、时代性、启发性、故事性和答案多元性的教育案例。案例教学旨在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培养学生处理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智慧和能力,这就要求案例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内容载体,在课堂上分析、探讨,应具有启发性和分析价值。汉森等人在谈到案例编写时曾说:“从案例作者的角度看,我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述,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要能够足以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并且富含启发性。”[1]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案例包含一个或多个教育的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同时,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案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前提下,精心选择和准备教育案例,对案例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题、背景、学生学习和讨论过程可能出现的反应、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等。只有精心预设才能精彩生成,既使学生深刻领悟到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又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否则不仅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标要求,反而浪费了教学时间,甚至对学生理论学习产生误导。
(二)合理定位教师角色和职责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好教师就是精于教给学生过多结论性知识、真理性规律、正确性原则”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和知识相遇的情境,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建构知识,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智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应合理定位并发挥相应职责。
1.与学生平等的教学主体。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秉承“主体间性”的教育哲学理念。“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我―你”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关系,彼此相互理解、尊重、对话和交流。教学由过去教师“一言堂”式的“独奏”变成了“合奏”,教师成为乐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参与案例分析、讨论,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
2.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在就案例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的环节中,教师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参与者,但是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又是设计者和引导者。不仅要参与学生的分析讨论,更要引领和把握整个案例分析研究的合理导向,在学生陷入困境或“误入歧途”的时刻,教师要适时适当地给予提示或指引。既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又要保证使学生对案例的研究探讨不要偏离主题。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发展态势,不失时机地设疑或追问,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对案例中隐含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抓住问题精髓,提炼理论精华,真正实现案例教学“借助案例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目标。
3.良好氛围的营造者。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案例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课堂氛围单调沉闷,那么即使案例选取得再有价值也无法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合理处理师生关系,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采用合理的引导方式等。同时,教师要保护和支持学生的个性观点,特别是对性格内向、不擅表达的学生给予鼓励。
(三)处理好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案例研讨之间的关系
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较,案例教学缩小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情境之间的距离,案例作为一种“准教育实践”,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感受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准实践性分析,实现了知识学习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建构的转向。案例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分析研讨的过程培养了师范生综合运用教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交流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质,这是静态的传统课程无法比拟的。但是,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案例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案例选编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间难于掌控,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稍显逊色。因此,案例教学的运用需要慎重,防止形式化倾向。案例不能取代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二者应该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共同实现培养师范生全面的教育素质的教学目标。
作者:李艳艳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