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职称新闻 > 海南省直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海南省直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中华智刊网 网络日期:2023-06-20 07:55:00人气:277

海南省直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三、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四、经济专业人员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

条件

(一) 助理经济师

1.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2.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具备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技校)以上学历

(二)经济师

1.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理解和正确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2.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地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

3.工作业绩良好,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

4.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年;或具备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4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6年;或高中毕业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取得经济系列初级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0年

(三)高级经济师

1.系统掌握经济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和相关政策法规。

2.能够设计实施经济项目或经济活动方案,推动经济活动有序合规展开

3.工作业绩较为突出,能够指导助理经济师、经济师等参与经济工作的各类从业人员合理合规开展工作

4.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够开展经济工作政策、实务研究,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方法。

5.具备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2年;或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10年。

(四)正高级经济师

1.具有系统、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实务经验,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经济政策。

2.熟练运用经济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和相关政策法规,高标准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估经济项目或活动方案,提升经济运行水平

3.工作业绩突出,能够指导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等参与经济工作的各类从业人员高效合规地开展工作,并通过专业督导,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本行业职业能力水平。

4.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经济活动中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经济问题,开展经济工作政策、理论与实务研究,创新经济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方法,为本行业(地区、部门)的经营管理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

5.一般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高级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

五、参加高级经济师、正高级经济师评审的经济专业人员,从事经济工作近五年内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同等条件下可予以优先考虑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中外投融资、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管理创新等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二)主持省部级及以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技术改造方案论证、可行性评估等得到成功实施

)主持制定的重点行业规划、重要经济政策规章、重大行业标准等,经主管部门批准或采纳,颁布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主持完成在经济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得到有效应用的研究报告、项目报告、行业标准、发展规划等代表性成果

(五)主持完成的经济领域相关研究项目、研究报告等,被省部级及以上单位采纳,并转化为实施方案;

(六)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政府或社会组织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绩

)主持完成的经济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八)出版的本专业学术著作或发表的专业论文,在经济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受到同行专家公认。





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摘要:加强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足。明确人才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高水平教育队伍,改革教育模式等,构建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加强产学研合作,在段落等方面提出了为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提供新思维和经验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

1.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增强

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上课内容更加偏向于对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教学阐释,实践性教学环节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启发较为薄弱,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同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与政府、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协调互动机制较弱,较难建立起长期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

1.2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和培养特色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纵观多数高校现有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目标落实仍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结构性不匹配现象。在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是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室教学,对于实践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在课程开设方面也多是注重对于经典、传统课程的涉及,较少接触新兴的经济学发展方向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无法与众多高校经济学专业区分开,从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1.3经济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创新培养动力不足

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多数是经济学专业的硕博士,虽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较为缺乏,无法较好地组织产学研合作教学,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另外,多数从事经济学专业教学的年轻老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相应考核和评聘机制中的科研任务,但是对于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和鼓励政策较为缺乏,这就无法激发教师投身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尚不能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导致教师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严重脱节,降低了高等学校中经济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严重阻碍了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2.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2.1明确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以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填补数字经济发展人才缺口为目标,结合国家以及地方对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的特色化需求,对经济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形势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高校自身经济学发展现状,建立起科学规范、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一方面在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体现出社会需求以及能级要求,为特色培养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注,增强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力度,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2.2制定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经济学基础课程设定的阶段上进行科学延伸,同时将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外界经济环境紧密联系到一起,以培养拥有扎实的经济学知识,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敏锐洞察力,并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工具使用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从“课程、专业、学科”三个层次确定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涵盖课程的学分要求、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教材选用、培养方式、教学要求、毕业要求等方面,解决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

2.3搭建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水平教学团队

一方面,可以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加强省级以及校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涵盖教授、副教授以及高端人才的复合型教学团队;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方向,形成一门专业课程由不同老师承担,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校校、校企合作,让长期从事数字经济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承担相关实践教学任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也需加强对于本校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访问的选派,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解决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谁上课”的问题。

2.4改革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争取更多的企业资源,引进专家导师进校园,通过公开课和大师作坊的形式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大学生竞赛活动,做到研中有教,寓教于研,打通教学和科研相互隔断的局面,解决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课怎么上”的难题。

3.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3.1针对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

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有所突破,这就需要加强高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将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等方面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结合在一起,探索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实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服务,企业方面成熟的经验做法能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撑,最终达成高校和企业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因此,针对企业和市场对于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加快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以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能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3.2采用综合性的学生评价体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摈弃传统的以绩点、学分为主要考核机制的方式,需要结合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践环节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对于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尝试从创新参与积极性、科研创新效果、知识转化能力等方面构建多重指标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测算,另外,在评奖评优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在创新型方面表现较好学生的奖励名额,不断提升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3运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形式及手段

对于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避免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互动参与较少的局面,营造开放、和谐以及广泛参与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思想的及时沟通与传递。因此,在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方面,经济学教师需尝试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如推广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代替单一的课堂讲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锻炼学生实际解决现实经济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经济学创新型思维;举办知识竞赛、职业经济人等活动,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利用学习通等教学软件加强同学生的课后交流,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及时消化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比如新闻联播、纪录片等进行课堂展示,加强现实与理论的结合,从而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结束语

数字经济时代影响着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未来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必须着力提升对海量经济数据的挖掘、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基于经济变量相关关系认知的精准决策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停.新文科理念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04):41-46.

[2]李晓曦.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营销界,2021(08):172-173.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