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直辖宗教学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海南省直辖宗教学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三、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四、经济专业人员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
条件
(一) 助理经济师
1.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2.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具备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技校)以上学历
(二)经济师
1.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理解和正确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2.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地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
3.工作业绩良好,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
4.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年;或具备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4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6年;或高中毕业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取得经济系列初级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0年
(三)高级经济师
1.系统掌握经济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和相关政策法规。
2.能够设计实施经济项目或经济活动方案,推动经济活动有序合规展开
3.工作业绩较为突出,能够指导助理经济师、经济师等参与经济工作的各类从业人员合理合规开展工作
4.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够开展经济工作政策、实务研究,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方法。
5.具备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2年;或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10年。
(四)正高级经济师
1.具有系统、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实务经验,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经济政策。
2.熟练运用经济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和相关政策法规,高标准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估经济项目或活动方案,提升经济运行水平
3.工作业绩突出,能够指导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等参与经济工作的各类从业人员高效合规地开展工作,并通过专业督导,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本行业职业能力水平。
4.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经济活动中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经济问题,开展经济工作政策、理论与实务研究,创新经济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方法,为本行业(地区、部门)的经营管理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
5.一般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高级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
五、参加高级经济师、正高级经济师评审的经济专业人员,从事经济工作近五年内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同等条件下可予以优先考虑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中外投融资、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管理创新等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二)主持省部级及以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技术改造方案论证、可行性评估等得到成功实施
三)主持制定的重点行业规划、重要经济政策规章、重大行业标准等,经主管部门批准或采纳,颁布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主持完成在经济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得到有效应用的研究报告、项目报告、行业标准、发展规划等代表性成果
(五)主持完成的经济领域相关研究项目、研究报告等,被省部级及以上单位采纳,并转化为实施方案;
(六)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政府或社会组织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绩
七)主持完成的经济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八)出版的本专业学术著作或发表的专业论文,在经济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受到同行专家公认。
宗教与经济互生性初探
宗教,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宗教是骗子、迷信、精神鸦片,这种说法很片面,既不符合实际,也难以自圆其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说,宗教信仰是人类的天性,与生俱来。原始、古朴的自然神代表人类生活的最早寄托和精神家园,即自然泛神论信仰。这是人类文明、文化的源头、起点,人类像科学、艺术、道德、法律等后起文明元素都起源于巫术或宗教。若没有自然神代表的集宗教为一体的混沌型文化,科学、艺术、道德、法律很难产生,宗教是人类文明重要成果,是人类智慧创造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一。宗教与科学、艺术、道德、政治、法律一样,属于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源自人性本能,满足精神需求,是人类难以完全割舍的文化情结。目前,高级宗教都已建制化、系统化、社会化了。对宗教的理解,大部分人仅仅认为只是意识形态,而现实中,宗教和经济具有互生性。
一、宗教与经济互生性主要表现
第一,宗教心理资本一定程度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路桑斯提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等。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越强应对社会竞争压力更有优势,更懂得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会采取科学的方式去引导、帮助人们。特别是现在科技日新月异,个人素质普遍提高,多数人处在“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需要层次上,人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培养自信、乐观、希望、韧性,营造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就显得特别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所遇各异,宗教作为人类几千年的文化认同和心灵寄往,对人心灵洗礼与心理加持不可小觑。比如,当我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开之谜,心情非常糟糕,就会想着去寺庙或基督教堂,对神佛忏悔或表达需求以达到内心宁静,这些忏悔和表达可以避免我们情绪极端或失控而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又比方佛教中教人断贪嗔痴,贪念、贪欲是我们常人很难做到的,多少贪官都倒在贪欲上而无法自律,但若人时时有佛教中断贪嗔痴的想法,会控制或限制我们贪欲,从而将资本用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官民良性关系和社会的良性循环。这在大理国时期,段氏家族王权地更替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心理资本外显于社会、有序疏导社会秩序从而稳定社会发展以致隐性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
第二,宗教法器或法物消费促进经济消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近50%的人口信仰不同宗教,加上不是信徒的文化认同者,将超过50%的人口购买宗教法器或法物。位于大理州宾川县境内的鸡足山以自然风光的雄、险、奇、秀、幽著称,山中八景美誉天下,金顶四观被徐霞客称赞“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鸡足山每年春节期间都属于旺季,笔者曾在疫情之前前往鸡足山做过调研,其中一天客流量达1.2万人,一般持续6天左右,平均每人所消耗的法器或法物达80元左右,那么这六天共消耗576万元,鸡足山类似这种客流量有五一劳动节、暑假、国庆节等。当然,并不是所有信徒和文化认同者全都轰挤在宗教场所,也有一部分居家者,称为居士,这些人如同宗教场所一样经常要买宗教法器或法物,笔者曾调研小区几位居士,他们每人一年至少需要花费六千元在这方面。由此推断宗教法器或法物的市场庞大,对经济的刺激不容小视。
第三,宗教场所价值与附加价值推动经济发展。宗教场所一般都是旅游名胜地,其独特的建筑和优雅的环境不断吸引游客,丰富了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品位。宗教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资源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据统计,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64处中涉及宗教的有133处,占比达53.38%。宗教旅游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众多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得到经济回报,也为当地政府或宗教组织等相关组织团体带来税收,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宗教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问题。比如大理崇圣寺三塔、西安慈恩寺等。我们仍以前面调研为例,鸡足山一天1.2万人,每人门票55元,门票费一天共66万元,加上游客吃饭、住宿、零食等消费不低于100元每人,由此可见仅鸡足山一天除去对宗教法器或法物的消费以外的其他消费达1266万元。特别有些古建筑已保存上千年,其不仅在建筑物观赏方面还在古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研究价值,更是无价之宝、不可估量。
第四,宗教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治理对当地经济具有维护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存在敬畏之心,其本质是敬畏生命,马克思在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地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马克思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4-8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 民 出 版 社,2002年,第3卷 第326页)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体现得淋漓尽致。比方说,苗族崇拜一切有生命的自然物并以自然宗教名义封禁起来,诸如圣山、神山和神林等这些封禁地带在生态维护功能上与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极为相近为社会生态安全发挥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宗教场所无论建在崇山峻岭中,还是在市区或市区公园里,都有专门人员维护和管理,香客的行为都受到一定约束。这些表面看似乎对经济并没起作用,而实际不然。笔者调研时观察到,有宗教场所的山或公园,其周围生态环境都特别好,也很少发生火灾之类的事件,这不仅保护了山上植物还固沙固土,防止泥石流之类现象,进而保护了周围农作物和居民促进生产。
综上所述,宗教在一定程度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对宗教也具有促进作用,比如,每当经济稳定和繁荣时,用来修建寺庙等宗教场所更能筹集到资金,宗教场所的香客或旅游者也增多,这也推动了宗教文化传播。
二、宗教与经济互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宗教与经济存在一定互生性,但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是始终如一,而是在博弈中曲折发展的。宗教与经济互生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经济繁荣,资本膨胀,宗教理性消费受阻,导致宗教偏离初衷。当经济过热时,市场资本越多,当资本得不到有效投资时,将会有更多资本转向宗教场所修建和宗教法器生产。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宗教场所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笔者调研时发现在2019年疫情前市场经济红红火火,云南晋宁盘龙寺香火一直很旺,集聚了不少资金,加之,盘龙寺进寺观音殿面积小,容纳不了许多人,让人误认为盘龙寺需要扩建。大庙建成后,去大庙的人数寥寥无几,而且大庙占地面积大,笔者认为这种建设属于开发过度,其实,寺庙管理者只要引导香客进寺庙敬香的路线即可,引导他们从上往下拜,人员就疏散了。其次,宗教场所的过度消费,影响生态。一般来说,宗教场所是修生养性、普善慧心之场所,但现在许多宗教场所世俗化、功利性严重,比如,有些寺庙进庙烧高香的人很多,认为只要烧高香所求才应,其实,我们敬香一般三柱常香即可,我们拜佛信佛都是拜自己信自己,只有自己内心改变事情才会有转机。这是宗教理性消费受阻,偏离宗教初衷现象。
第二,经济繁荣、资本膨胀、科技发展,宗教理性传播受阻。没有疫情时,经济表现繁荣,人们不害怕聚集,逢节假日各宗教场所人络绎不绝,有些宗教场所的管理人员为了给宗教场所集更多资金,不惜违背宗教宗旨,采取迷信或威逼利诱等方式获得信徒或旅游者的非法资金;在资本扩张下,人类异化,这种异化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性、评价标准、虚假真理。这种异化不仅仅使贫富差距拉大,且让信它的人迷失自我。当世界量化到只剩金钱与利益时,人做事的原则由过去的各种维度思考转化成能带给自己所得利益大小。当然,这种思维也映射到宗教传播中,使其功利化而失去最终理性;资本与科技的结合导致宗教传播异化,比方,传统的藏香制作是从选料、筛离、粉碎、研磨、去毒、搅拌、熬、酿还有用牛角器挤制成型,以藏红花、白檀香、红檀香、沉香、柏树砖、榆树皮、高山烈香杜鹃、肉豆蔻等珍贵的可再生植物为原料,按照不同比例配置。大致成型一批香需要最少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而现在有些商家为了更多利益采用廉价的有毒的化学材料,对环境和人身体都有破坏性。
第三,宗教过度或扭曲传播,导致宗教理性失真,抑制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繁荣时,有些人瞄准寺庙或其他宗教场所是赚钱的地方,纷纷去寺庙当和尚或尼姑,实际并不是修行养德而是为了挣香客钱,现在寺庙里类似于释永信的假尼姑、假和尚不少;宗教过度传播使一些地方或商人大兴土木,修扩建寺庙等,从而导致土地过多被占,树木被伐,影响生态环境;有些宗教扭曲传播使得社会稳定遭破坏,甚至可能导致血案发生,新疆“6.26”暴力事件和“3.01”疆独分子利用宗教策划的昆明火车站暴力事件,这都是极端分子利用宗教信徒的热情,扭曲宗教最初教宗而制造的极端事件。这类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生产力,抑制和阻碍经济发展;还有一些非法分子,利用老百姓的单纯和善良,通过宗教传播控制选举等。我了解到某个乡村,很多百姓特别是妇女信基督教,经常组织在一起听圣经之类,有些有心机的人看准这个机会,利用这个组织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要求百姓投他的选票,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人一旦权利得逞就为了个人利用危害社会秩序、破坏生产。
为此,宗教与经济互生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守社会秩序、理性解决。
三、宗教与经济互生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治理
虽然宗教与经济互生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置于文化中,其发展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与文化发展存在共生性,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并综合治理。为了宗教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对宗教与经济互生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治理如下:
第一,正确引导宗教市场理性消费,还原人类本质的宗教教理理念。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都解决了温饱,许多人为了追求人本质所需更多的精神享受,他们想解决人类进程中迷茫问题,当然也有些功利性人为了求得更多的利益想得到神的庇佑而投身宗教场所。对于这一部分的人,我们需要告诉他们求神拜佛就是求自己拜自己,自己内心纯净,心里装着整个人类,无须天天去宗教场所敬香祷告,好运、财富自然会伴随自己,宗教的本质都是善,善待周围的人、善待父母孩子等等;也有些为官者为了追求灰色利润而大兴土木。对于这类人,我们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老百姓理性消费观念,老百姓以保护环境为理由拒绝过度修建宗教场所,因为过度大兴土木会导致占地过多、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民宗委这些行政单位干预,使宗教场所的修建能有序进行,不要肆意扩建或修建;类似于烧高香、放鞭炮等过度消费行为以及人数过多时,宗教场所管理人员一定要正确引导,告诉对方烧高香和平常香效果一样,不存在烧高香后佛神会额外照顾。按照中国宗教中道家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生命与天地万物共在而体现出其尊严,关爱生命与关爱万物有机关联,彰显出自然的规律和生命的价值。
第二,在资本与科技肆虐下,人们可以通过爱与善地传播回归宗教理性。宗教场所作为传播爱与善、传播人类生命本质的地方之一。首先,不能让资本与科技负面影响渗入其中,管理人员要时刻警惕。宗教一直强调对生命的关爱和拯救,如佛教 “不杀生”观念、基督教的拯救精神、巴哈伊信仰所持守的 “人类一家,地球一村”,中国道教的“一生万物”观念、儒教的仁爱思想等都全面表达了 “尊重生命”这种质朴而神圣的宗教观和人生观。爱惜生命,这是宗教信仰对人生态度的基本底线,充分反映出宗教中高扬生命意义的信仰底蕴。其次,宗教传播者自己也要恪守教义本责,不要贪图荣华富贵而行损人害世之实。我们人类不能自以为是自然万物的“主人”或 “管家”,更不能有侵吞、占有自然的贪欲和满足,也不能认为有权力而压榨自然和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人类,应该有普世共生观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才能收获最大。
第三,规范宗教传播和场所资金管理,引导人们理性投资和消费。首先,我们要规范宗教传播,宗教场所管理人应该做好宗教传播的引路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宗教观。笔者了解到有些地方寺庙等宗教场所,其里面的负责人都是外面聘请的一般人员,里面住持既不会讲经诵典也没有文化内涵和品德考证,非常随意。有的甚至觉得寺庙等宗教场所不愁吃穿还能挣不少钱,干脆举家迁至,类似于家族企业。为此,我们应该严把寺庙等住持类的负责人关,没有一定的学识和品格、不懂宗教哲学思想不能当负责人。其次,宗教场所的资金要严格按照由国家宗教事务局、财政部规定,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执行。再次,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宗教场所负责人要引导人们理性投资和消费。笔者曾调研一些寺庙获悉想出家者都得交两万元入寺费,每年按利润分红,有企业运作模式,在笔者看来是违背佛教普度众生教义的。这种寺庙,宗教事务局应该整改,入寺庙一切随缘,我们要引导人们理性投资,资本应该投入劳动力生产的地方,若钱都投入建寺修庙等,人们都当尼姑和尚,谁来创新科技、推动社会发展呢?最后寺庙之类宗教场所谁来供养?寺庙等宗教场所不需要无限修建,一切应该在国家土地和城市规划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宗教与经济存在一定互生性,宗教心理资本引导我们理性分析社会和经济,保持心态平和、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经济发展;宗教场所与宗教文化相结合,本生存在一个消费大群体和大市场,拉动经济发展。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旦过热可能生异性被异化从而产生破坏性,宗教传播过热导致宗教与资本结合而异化失去宗教教义从而滋生道德败坏和滥圈钱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一切都控制在理性范围。宗教与经济互生具体情况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互生度等需要我们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