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职称新闻 > 海南省直辖哲学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海南省直辖哲学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中华智刊网 网络日期:2023-08-29 00:57:00人气:320

海南省直辖哲学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三、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四、经济专业人员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

条件

(一) 助理经济师

1.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2.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具备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技校)以上学历

(二)经济师

1.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理解和正确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2.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地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

3.工作业绩良好,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

4.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年;或具备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4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6年;或高中毕业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取得经济系列初级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0年

(三)高级经济师

1.系统掌握经济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和相关政策法规。

2.能够设计实施经济项目或经济活动方案,推动经济活动有序合规展开

3.工作业绩较为突出,能够指导助理经济师、经济师等参与经济工作的各类从业人员合理合规开展工作

4.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够开展经济工作政策、实务研究,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方法。

5.具备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2年;或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10年。

(四)正高级经济师

1.具有系统、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实务经验,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经济政策。

2.熟练运用经济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技巧和相关政策法规,高标准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估经济项目或活动方案,提升经济运行水平

3.工作业绩突出,能够指导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等参与经济工作的各类从业人员高效合规地开展工作,并通过专业督导,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本行业职业能力水平。

4.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经济活动中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经济问题,开展经济工作政策、理论与实务研究,创新经济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方法,为本行业(地区、部门)的经营管理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

5.一般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经济师职称后,从事与高级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

五、参加高级经济师、正高级经济师评审的经济专业人员,从事经济工作近五年内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同等条件下可予以优先考虑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中外投融资、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管理创新等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二)主持省部级及以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技术改造方案论证、可行性评估等得到成功实施

)主持制定的重点行业规划、重要经济政策规章、重大行业标准等,经主管部门批准或采纳,颁布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主持完成在经济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得到有效应用的研究报告、项目报告、行业标准、发展规划等代表性成果

(五)主持完成的经济领域相关研究项目、研究报告等,被省部级及以上单位采纳,并转化为实施方案;

(六)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政府或社会组织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绩

)主持完成的经济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八)出版的本专业学术著作或发表的专业论文,在经济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受到同行专家公认。




李大钊早期哲学思想论述


摘要:李大钊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解放者,他出生于动乱的十九世纪末期,成长于新旧更替的二十世纪初,他首先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私塾教育,又在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之后学习新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大量接触欧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李大钊的思想是复杂多样的,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石,又主动学习新学,同时为求中国新生道路而接受的欧洲革命精神,因此对李大钊思想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李大钊在早期其哲学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李大钊 民彝 青春哲学 传统文化

李大钊是中国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最早、最全面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大钊先生出生于动荡的十九世纪末,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由其祖父抚养长大,幼年入私塾熟读中国传统经书,早期的教育使其充实的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沦的清政府为了求新求变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李大钊便进入河北省卢龙县永平府中学开始学习新学。此时16岁的李大钊面对当时中国社会千疮百孔的局面,已经开始思考中国未来的出路,两年后他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开始全面系统的学习西方思想文化,1913年在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后立即去日本求学,并于第二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大学求学期间的李大钊已经开始接触革命党人,接触大量欧洲社会主义思潮,李大钊的革命思想在其眼界开阔的前提下渐渐成熟起来,为其日后创建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李大钊在早期的民主革命活动中,决心承担起挽救民族,振奋民众思想的重任,坚决反抗专制统治,在民众中提倡自我精神,是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吸收了传统文化,见识了腐朽的封建专制思想,学习了三民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想,并融合了进化论思想精华,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独立而深刻的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思想。

一、民彝思想

民彝思想是李大钊早期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李大钊提出来的。“民彝”二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对民彝进行了解释:民彝是民众不断改善生存状态的一种生存原理,又是民众固有的衡量事理的价值标准。并且提出了如何对待民彝,应该顺应民彝为理,本此理而致民众自由、自主则为性。李大钊的这种说法强调了民众的重要性,并对自由、自主给予了重视。李大钊在以后的多篇文章中对民彝又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释和使用。

李大钊在阐述民彝意义的解释中,通过对“彝”的定义更具体的描述什么是民彝。他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信仰在于皇帝、在于宗庙,而我们当下的政治信仰应该从民众着手,皇帝可以更换,而民众的思想不易转变。民彝是有神圣地位的特性。民彝还因其是由民众中出来的,更贴近民众的思想,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状态,是人之常性。在过去的朝廷统治下,官府只对皇帝负责,法治也因统治者的个人好恶而改变,这是与民彝相违背的,注定是压迫群众的,必然导致民众的反抗。如果顺应民彝,那么就能体现百姓的意愿,社会就会得到长治久安的发展。

这就进一步引出了民彝与现实政治的联系。李大钊认为民彝本身已经是基层人民“心理之自然”,政治形态顺应民彝就会得到发展,若与民彝相抵触则导致政治与现实社会不匹配。不论政治力量如何强大,民彝的被阻碍也都是一时的。真正的民彝是创造历史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李大钊在阐述民彝的同时,将自由定义为民彝最本质的内涵。在彼时的中国,对国家政治的讨论达到高潮,各阶层、各流派都在阐述自己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李大钊代表民主主义认为自由是立宪政治的基础,是代议政治的根基。自由是“生民之秉彝”,与生俱来的,这与专制制度水火不容。他认为要特殊的强调自由的意义,要对民众培养追求自己的精神和意识,并认为只有这样才是适宜的政治,但这是彼时的“适宜的政治”,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是代议政治。

李大钊还认为民彝具有认识能力。民彝的认识能力是天赋的。即使被遮蔽也是一时的,最终将明辨是非、认识真理。同时这种天赋能力是不可以用人力去抑制的,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民彝的智察能力认识真理,发展真理,这是任何人为和政治制度都无法阻挡的。

总结上文,李大钊在经历众多波澜之后探索出来的“民彝”是构成历史和政治的规定因素的思想。在讨论政治社会结构原理的过程中,这一探索具备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唯物论观点的初始意义,让后人意识到了可以将历史和政治看作一种有鬼册的客观过程的方向。

二、青春哲学

1916年李大钊在学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依然回国,此时的国内因袁世凯复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急需一种清晰的声音来激励人们前进的方向。李大钊回国后辗转于《晨钟报》、《宪法公言》和《甲寅日刊》等多家报纸刊物,撰写了大量民主主义思想,坚决抨击封建文化,相继发表了《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青春》《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等文章,系统阐发了建立在“青春中华观”基础上的青年与民族重生、国家再造的关系,探索在建立现代国家过程中的青年担当及活动方向。在这些文章中,他将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融会贯通,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青春哲学。

在青春哲学的宇宙观中,宇宙是实在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具有着客观的自然规律,而且是机械运动且进化的。在这种世界观中,没有神的存在,同时道德、社会等与人文想关联的现象也和自然一样,都是机械世界中的一个环节,自然变迁、自然进化。李大钊在《青春》中又进一步的解释了青春哲学下的宇宙,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绝对的,不仅在时间上无限,空间上也没有边界。只是我们对宇宙的感知、认识因自身能力和寿命而有限制。所以整个宇宙无限,但是个体有限且相对。个体因为自身条件有诞生、成长、高潮以及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青春之进程”,而与之相对的无边无际的宇宙进行的变化和进化则称之为“无尽之青春”。这二者相辅相成,是宇宙存在的“本相”。李大钊的青春宇宙观中,宇宙是不停变化、进化的,这里他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整个宇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因此有诞生也有消亡,这也是宇宙的新陈代谢,这种运动也构成了“无尽之青春”。

在青春哲学中的宇宙观,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础,客观物质是第一性的,因此也可以将这种宇宙观定义为唯物主义宇宙观。但是这种学说虽然具有辩证法的思想,由于其过于强调机械变化,仍然带有机械论的影子。

李大钊的青春人生观则是基于青春的宇宙观而产生的,宇宙是“无尽之青春”,而人固然有生死,但是也可以享受“无尽之青春”。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生的规律和宇宙的规律一致,固然不是人永远十八岁,但是永远有人十八岁。所以相对于个体的人,整体的人类是“无尽之青春”的。我们青年一旦认识到了这种道理,那么将不会畏惧生老病死,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将会有更高层次的理解,不会再因当下社会的动荡、祖国的衰败而悲观厌世。

同时李大钊对青春和青年的定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只要能认识到“无尽之青春”的思想,那么就是青春的。因为青春不限定于年龄,而是代表一种积极进取、勇往无前的人生哲学,只要人一生都在坚持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和创造力,那么这人一生都是青春的。然而这种思想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两种情况成为我们在探索青春思想时的障碍:第一,人庸俗的欲望,使得青年追求名利,饱受生活压迫,从而产生苦恼、堕落、消极的情绪。第二,外界的旧势力不会允许青年无止境的创造,封建传统和圣贤经训等教条束缚着青年的创造力。李大钊认为,只有脱离低级趣味,勇于打破旧规束缚的活泼青年,才称得上拥有青春的人生。

李大钊的青春人生观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并为青年提供打破腐朽常规、实现青春自我、创造青春中华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对振奋国民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三、批判传统文化

袁世凯政府为复辟做准备,在1914年发布了《祭孔告令》,然而在彼时的中国,民国刚刚建立,所相应的政治制度,民权、自由尚未充分实行,打出孔子旗号宣扬先圣学说,要求在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等方面全面复古,其心可见。李大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身新文化运动,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复辟对袁世凯政府提出的尊孔复古进行批判,将孔子学说与国民性解析相结合,对当时的社会风潮进行分析和批判。

李大钊依托进化论,认为孔子学说创立于两千年前,是为了服务专制社会而创立的,并不适用于现代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被尊称为圣贤的孔子也只是成为了人的偶像,其所著的圣贤书并不能对百废待兴的中国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李大钊对当时民众的盲目崇拜的心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全面尊孔复古将使得群众意识不到在新民国民众有新的使命,应该有新的理想。如果一味的坚持孔子,那么国民思想将不再活泼,民众的自我权威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他还深刻的认识到,如今提倡孔子只是崇拜作为偶像的孔子,并没有真正的发扬孔子精神,即使孔子真的生活于当今社会,其也会创立适应当今社会的新学说,并且倡导民权、自由等新思想,而不是继续坚持两千年前的思想。若一味坚持孔子旧思想,将会成为专制政府的爪牙,压迫群众。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化在长期的专制政治中所形成的束缚民众思想的惯性力量。他站在倡导民权,建立自我之权威的根本立场上,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在政治层面上已经工具化,并且和专制制度相互勾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文化固然有着深刻的内涵,但其毕竟是与两千年专制制度共同传承的,国民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也会导致对专制政府产生依赖,这种思想就是民国初年国民的文化背景。在如此情况下,李大钊坚定的批判孔子权威,用以打击封建专制,动摇封建文化根基。

民彝思想、青春哲学和东西文化论构成了李大钊早期哲学的主体。其代表性文章有:《民彝与政治》、《青春》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等。

“民彝”是李大钊独创的并被赋予丰富内涵的一个概念。通过对“民彝”的界定和发挥,他揭示了专制政治、英雄史观与实现民主政治的不可相容的对立,在探索政治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具有规定性的客观因素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青春哲学的基础是青春的宇宙观。在汲取进化论的精华后,李大钊发现了宇宙万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更替、新陈代谢过程本身具有的不可穷尽的青春活力,发现了中华民族“再生”的历史必然性,并以此引导国人发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再造“青春中华”而努力。

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当然是启蒙主义思潮的推动者。他“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向往“青春之国家”,主张以民彝作为现代政治的基础。李大钊起初和其他启蒙主义者一样,充满激情,但是运用的也只限于传统思想和西方近代思想作为武器。西方近代思想的自由主义、个性解放等启蒙学说,并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实践证明了它们并没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好的生活。李大钊的“遗文却将永存,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传播,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主体意识的自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文集》(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郭建宁、张文儒主编:《中国现代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宋志明:《中国现代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张文生:《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许全兴:《李大钊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李维武:《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