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襄阳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1.职称评审条件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分为高级、副高级和中级三个级别,评审条件如下:
(1)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a. 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硕士学位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
b.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创新能力;
c.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d.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成果和较高的科研经费支持。
(2)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a. 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硕士学位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
b.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创新能力;
c.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d.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成果和较高的科研经费支持。
(3)中级职称评审条件:
a. 具有硕士学位或者具有本科学位并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
b. 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c. 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d. 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和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2.职称评审材料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
(1)个人基本情况表;
(2)个人学习、工作简历;
(3)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荣誉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4)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学术成果材料;
(5)科研项目承担情况、科研经费支持情况等相关材料;
(6)学术评价、社会评价等相关材料。
3.职称评审流程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流程如下:
(1)申报:申请人提交职称评审材料;
(2)初审:由评审机构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
(3)复审:由专家对初审合格的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审;
(4)公示:对复审合格的申请人进行公示;
(5)审定:由评审机构对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申请人进行审定;
(6)颁证:对审定合格的申请人颁发职称证书。
二、申报流程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的申报流程如下:
(1)申请人登录海南省科技厅网站,下载并填写个人基本情况表;
(2)申请人准备职称评审材料,包括个人学习、工作简历、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荣誉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学术成果材料,科研项目承担情况、科研经费支持情况等相关材料,学术评价、社会评价等相关材料;
(3)申请人将职称评审材料提交至评审机构进行初审;
(4)初审合格的申请人将进入复审环节,由专家对其进行综合评审;
(5)复审合格的申请人将进入公示环节,公示期为7天;
(6)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申请人将进入审定环节,由评审机构对其进行审定;
(7)审定合格的申请人将颁发职称证书。
三、学术成果怎么体现
在科研单位职称评审中,学术成果是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术成果的体现方式包括:
(1)学术论文:包括发表在核心期刊、SCI、EI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2)著作:包括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译著等;
(3)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
(4)科研项目:包括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项目;
(5)学术奖励:包括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等各类学术奖励。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探究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要求高校探索新的本科生培养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工程实践三方面深入探讨了新“工科”目标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科研训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经从让大众“有学上”转变成了让学生“上好学”[1,2]。目标的转变要求学生具有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具备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这也要求高校不断改革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以适应要求,向国家、社会输送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作为与信息、能源并列的社会三大支柱之一,材料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物理、化学、数学、力学等多领域知识,拥有多学科交叉、团队协作思维;同时,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它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因此,为培养出专业素养良好的材料本科生,应以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工程实践三方面为抓手。本文将以笔者多年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经验,探究如何培养新世纪材料本科生。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本科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部分,应给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循序渐进,由简入繁。材料专业主要课程有分析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艺学、材料测试技术、材料工艺性能与实验等,即先让学生搭建好基础知识(如物理、化学等)框架,再逐渐填充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材料科学基础),接着学习材料的各项测试手段以及材料制备的各种工艺(材料测试技术和材料工艺学)。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材料的开发过程可以先行进行计算,了解计算机知识和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尤为重要。
新型课堂形式的探索和开发也很重要。若照本宣科,上课只是读PPT,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笔者试验过一些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一是提问式教学,即在课中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的专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翻转课堂形式,即教师学生角色互换,学生讲述知识、教师提出疑问,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记忆;三是课堂报告,即提前找好专业相应的问题并分发给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要求学生合力完成相应的报告和PPT,并在课堂上讲述,这可以促进学生课外学习相应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四是实验室参观,即邀请学生进入实验室了解各种实验仪器、实验项目。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很重要。不同教师的上课风格不同,会有不同的学生受众。教师应注重提升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探索适合自身风格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活独特的教学智慧,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
二、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深化本科生专业知识理解,促进本科生专业知识应用与转化的重要途经[3]。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重要途经有各种实验课程、科研立项、挑战杯、加入实验室等,这里,笔者着重讲述下科研立项和加入实验室这两项途经。科研立项是指学生完成组队,找到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项目选题、实验规划、项目报告,并上报到学院备案。在学院立项后,学生需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包括样品制备、测试表征、论文发表、结题报告等。在科研立项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习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各种测试表征技术的样品要求以及进行结果分析的软件,同时,学生能够学习到科研报告、论文的撰写要求和规范。以上种种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强化了学生科研水平,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以后从事科技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笔者所在的院校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各年级学生参与科研立项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反馈。加入实验室这种途经则是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进入实验室学习并进行实验。笔者所在的实验室指导了几名本科生,这几名本科生作为作者发表SCI论文共5篇,完成科研立项项目5项。同时,笔者探索过“老带少”模式,即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大四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科研训练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即要求本科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水平,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拔高。因此,科研训练不能挤占本科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这要求利用好本科生的碎片时间,即课余和周末时间。另外,实验室安全问题在近年逐渐凸显,本科生安全意识淡薄,需要在科研训练之前做好安全培训,制定安全规范,保证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安全成长。
三、工程实践
工程训练是培养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是材料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院校会在不同学年多次组织实习实践活动(如表1所示),包括金工与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诸多的工程训练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工程训练前应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相应的操作和流程,并对现代化的工业管理和生产流程有充分认知,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想象力。工程训练的目的终究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小心求证,让学生独立完成各个环节,并训练学生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充分锻炼学生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和动手实践能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潜力,为以后从事工程设计、科研等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高校应加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方式和方案,以满足和适应国家社会的要求,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科研工作人才。
参考文献
[1]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 [2023-03-2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06/t20220607_63527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EB/OL]. [2023-03-26].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姜长宝.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8): 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