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车辆工程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襄阳车辆工程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1.职称评审条件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分为高级、副高级和中级三个级别,评审条件如下:
(1)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a. 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硕士学位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
b.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创新能力;
c.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d.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成果和较高的科研经费支持。
(2)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a. 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硕士学位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
b.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创新能力;
c.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d. 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成果和较高的科研经费支持。
(3)中级职称评审条件:
a. 具有硕士学位或者具有本科学位并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
b. 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c. 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d. 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和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2.职称评审材料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
(1)个人基本情况表;
(2)个人学习、工作简历;
(3)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荣誉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4)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学术成果材料;
(5)科研项目承担情况、科研经费支持情况等相关材料;
(6)学术评价、社会评价等相关材料。
3.职称评审流程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流程如下:
(1)申报:申请人提交职称评审材料;
(2)初审:由评审机构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
(3)复审:由专家对初审合格的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审;
(4)公示:对复审合格的申请人进行公示;
(5)审定:由评审机构对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申请人进行审定;
(6)颁证:对审定合格的申请人颁发职称证书。
二、申报流程
科研单位职称评审的申报流程如下:
(1)申请人登录海南省科技厅网站,下载并填写个人基本情况表;
(2)申请人准备职称评审材料,包括个人学习、工作简历、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荣誉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学术成果材料,科研项目承担情况、科研经费支持情况等相关材料,学术评价、社会评价等相关材料;
(3)申请人将职称评审材料提交至评审机构进行初审;
(4)初审合格的申请人将进入复审环节,由专家对其进行综合评审;
(5)复审合格的申请人将进入公示环节,公示期为7天;
(6)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申请人将进入审定环节,由评审机构对其进行审定;
(7)审定合格的申请人将颁发职称证书。
三、学术成果怎么体现
在科研单位职称评审中,学术成果是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术成果的体现方式包括:
(1)学术论文:包括发表在核心期刊、SCI、EI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2)著作:包括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译著等;
(3)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
(4)科研项目:包括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项目;
(5)学术奖励:包括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等各类学术奖励。
面向新能源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摘要:伴随全球能源结构的改变,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缺少足够的技术支撑与相关人才的保障。因此,本文将围绕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人才需求现状和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现状,探讨新能源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新能源;车辆工程;人才培养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global energy structure, new energy vehicles have become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t this stage lacks sufficient technical support and the guarantee of relevant tale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 vehicl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 vehicl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Key words: new energy; Vehicle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正文:
0前言
当今,全球已进入了一个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大型车企都在加速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我国也提出了要“把新能源汽车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是我国能源转型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关键,车辆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将使得汽车变成交通系统中一个可控的智能联网终端[1]。
然而,其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其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加快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培养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1新能源汽车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其他附属系统所组成的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传统内燃机产业方面。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相关人才培养中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培养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人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车辆工程专业与新能源汽车的关系
车辆工程专业是以现代汽车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工业为背景,以技术为导向,以汽车制造、维修、使用、管理和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学科。从车辆工程专业定义可以看出,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汽车及相关机械的结构设计、制造、性能分析、试验和检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汽车应用技术;而新能源汽车则是指采用电能、氢能等新能源作为驱动能源的汽车,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在解决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上做出的最为重要的决策。因此,车辆工程专业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具有紧密的联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车辆工程专业应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调整。
3本专业课程体系
3.1 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车辆构造”、“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内燃机原理与发动机控制技术”、“汽车动力学与行驶性能”等。这些课程都是以车辆工程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形成了涵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较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基础领域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为主,结合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辅之以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并重和结合是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体制
[2]。
3.2 专业基础课
在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将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如机械设计基础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中,主要理论是汽车动力学、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电气设备及自动控制原理,主要实践是机械传动机构的设计与制造,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范畴;而在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四门课与其所在的学科方向已不相适应,因此,将机械设计基础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中部分内容合并到新能源汽车专业的理论课程中。
3.3 专业课
专业课是与专业基础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需要,以满足学生对新能源汽车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开设的课程。通过开设专业方向实验课,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实验设备开放使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实验平台。
4 专业培养内容改革
4.1 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部分课程的教材几乎都是国外引进的,通国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车辆工程专业都采用传统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而没有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学生缺乏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的了解,也就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对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我国未来汽车产业发展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4.2 实践教学改革
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现阶段的高校教育评价体系集中于理论考试,复合型人才的教学重点应倾向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竞赛环节必不可少[3]。利用相关的技术理论,配合新能源汽车仿真软件MATLAB、Cruise等作为建模工具,并利用快速控制原型的实验设备进行相关控制实验,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可推动校企合作战略的深入发展。
5结语
促进我国高校对新能源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要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汽车专业人才,真正推动我国新能源车辆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继铭,黄身桂,张勇等.面向智能与新能源车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No.403(03):96-99.
[2]段敏,张大明,申彩英.面向社会需求的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专业培养标准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1):61-63.
[3]徐文博,常成.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河北农机,2020,No.268(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