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职称新闻 > 上海大气科学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上海大气科学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中华智刊网 网络日期:2023-08-21 15:17:00人气:382

上海大气科学专业初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1.助理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3)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4)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
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同时应具备员级职务。

 2.中级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4)初中以下学历人员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高级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4.副高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

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年以上;

大学本科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

大学专科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

基于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究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通过大气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是现阶段高校大气科学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大气科学专业课程特点,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发,从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及气象发展历程介绍延伸至国内外气象发展前沿科技与发展前景,融合学生综合发展潜力,深挖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实施切实灵活的大气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气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为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1]。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课程思政,通过将隐性教育融于显性教育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前沿热点问题,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文将从大气科学专业的基本概况、专业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三个方面,针对大气科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统一。

一、大气科学专业基本概况

大气科学属于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大气科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这种艰巨而有意义的科学事业不断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地球大气的奥秘[3]

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是结合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特点,在教授传统专业知识基础上,把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和科学探索精神相联系;积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大气科学专业,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在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训练学生科学创新思维和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教育,实现大气科学专业课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炼大气科学专业课知识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4]

二、大气科学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大气科学专业作为典型的理学专业,传统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数学公式推导居多,大学期间的专业课程大多“纸上谈兵”。大气科学的新发展,必将不断提高它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如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报的准确率,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5]。基于上述观点,符合新发展要求,大气科学专业课程亟需改革部分教学内容,本文结合传统的专业课程的特点,挖掘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梳理中国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将国际前沿的热点问题、新技术、新方法等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眼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综合素质等“潜移默化”地融合到专业课程中。

2.1弘扬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的变化规律,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6]。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耕活动,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7]。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

大气科学领域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孙子兵法》中提到,用兵所考察的五项基本条件,气象位居第二。古人云:“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冷兵器时代,极端天气对军事领域极易产生影响;诸葛亮巧借东风亦是基于气象条件……国庆档电影《长津湖》讲述1950年的长津湖战役,利用美军难以忍受的极寒天气与中国志愿军战士顽强毅力和信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全歼美军的纪录。现如今我国在军事领域拥有完善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2.2拓展气象发展历程,把握前沿科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2021年7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代极轨气象的第五颗卫星,风云3号E星作为世界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填补全球晨昏时段大气探测信息的空白。2021年9月30日,中国气象局宣布成立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精密化监测、精准化预报、精细化服务要求,加快推进气象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2021年10月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授予两位气象学家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有着“温室气体之父”之称的真锅淑郎是气候模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探索辐射平衡与气团垂直输送关系的第一人。

通过对大气科学专业领域各个专业课程的发展历程,气象学家事迹等方面拓展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对于大气科学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2.3聚焦国内外战略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等,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将国际前沿问题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前沿问题以及国内气象热点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探寻自我价值,坚定理想信念,而且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针对我国旱涝、低温、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困难问题,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与创新实践能力,紧跟时代潮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发扬敢为人先的传统优良品质,致力于改进天气和气候预测模型及改善灾害性天气的研究方法;旨在提高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水平,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增加气象服务多样性等多角度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2.4融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021年7月的河南暴雨爆发罕见洪灾,据报道,共造成中国超1481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逾1337亿元。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加强应对气候异常变化已然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相关专业课程,对此次河南强降水天气过程原因分析,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河南暴雨灾害抗洪背后的英雄故事,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教导学生努力成为担任祖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接班人。

2021年9月中旬,第十四届全运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正逢华西秋雨且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的共同影响下,天气存在极大不确定性,气象保障服务全程为十四运会保驾护航,其中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起到关键性作用,为全运会从顺利开幕到完美落幕提供精准监测数据。结合大气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了解国内外气象科学技术,鼓励学生与时俱进,为中国气象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在大气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将国内外时事的实际案例融入到理论知识学习中,拓展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习积极关注气象时事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措施

3.1线上线下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大量优质的在线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气科学专业课程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中共中央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8]。为坚定落实这一决策,教师应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发挥互联网的高速信息传播作用,合理高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以达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师应该提高学生课堂积极参与度,设置讨论环节,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教授为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除了理解基本概念、原理,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发现与探索协同发展。

3.2丰富专业课堂形式,健全小组讨论机制

建立小组讨论机制,并进行课堂角色转换,学生作为主讲人。针对国际前沿的气象热点问题以及与气象相关的实际案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各自主讲的主题展开讨论。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无论是讲述环节还是提问环节,均纳入最终该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积极与专业老师沟通交流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及问题。

设立小组讨论机制旨在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合作探索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

3.3完善高校考核机制,致力综合素质评价

完善大气科学专业考核机制,结合课程思政的思想,不仅要进行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的考核,还要改善综合素质评价,考核需要合理安排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重,提升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考核占比;除必要的理论知识考核,合理增加主观题型的比例,激发学生科学创新思维,提供创造性;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考核,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9],“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完善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改善学生评价机制,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考查。


参考文献

[1]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2016-12-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黄荣辉. 大气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5):15.

[4]陈斌, 董莉, 王怿萱,等. 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以卫星气象学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 2021, 7(26):6.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大气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6]刘林.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J]. 农村天地, 2003(3):1.

[7]于淼. 古人问天的智慧——二十四节气[J]. 文史知识, 2017(5):9.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