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理科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上海地理科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1.助理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3)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4)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
(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同时应具备员级职务。
2.中级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4)初中以下学历人员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高级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4.副高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
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年以上;
大学本科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
大学专科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
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地理科学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尤为重要。
一、运用演示法等方法促进地理科学知识的培养。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三、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方法。
四、通过地理材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品质。
五、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素养的上述组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各种构成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联系,构成了地理科学素养的主体。”①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国民的地理科学素养,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公民做奠基。
关键词:因地制宜、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科学素养。
“地理科学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1]“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因此,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尤为重要。
一、运用演示法等方法促进地理科学知识的培养。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总体来说,地理科学知识涵盖了以下几个问题的内容:“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1]在讲《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我拿着乒乓球问:“它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地球仪问:“它是什么形状的?”通过迁移使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概念。并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是经过了仔细的观察、推测、实践而得出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认让学生认识地理科学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对应给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相应能力:(1)空间定位能力;(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1]针对这样的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能力,尤其是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印度》时,让学生读《印度小麦与水稻的分布图》和水稻和小麦的生长习性,并结合印度位置图和印度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印度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印度所处的位置以及地形有什么关系?再出示《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结合《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说出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降水有什么关系?从而归纳出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原因以及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培养了学生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
三、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等方法。”[1]为了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我把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方法。在讲《大洲和大洋》时,让学生观察大洲的形状、相对位置,进而找出被赤道穿过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面积最大的大洲,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在讲《气候》时,让学生观察等温线图,说出我国自南往北气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从纬度分析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然后我引导学生从沿海到内陆观察气温的变化规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再引导学生观察同纬度的青藏地区和平原地区气温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说出地形因素影响气温,地势高气温低。这样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说明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造成这一规律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通过地理材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品质。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在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品质。在讲《大洲和大洋》时,当学生读完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后,我问学生:“从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漫长的历程中,你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说:“对事物的看法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探索;“要敢想、勇于创新;”“要尊重事实;”“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我在讲《板块的运动》时,当学生读完了魏格纳的板块漂移说,我问:“我们要学习魏格纳的什么精神?”学生说要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坚持真理的精神。
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我会适时的激励学生“你真棒!”“你回答的很正确,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你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你的声音很洪亮”“你刚才听得很认真”……即使学生回答的不对,我也从来不批评学生,“你坐下再想想。”这是我常说的话。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适时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地理科学意识是正确认识地理科学价值、合理运用地理科学技术的关键,因此是地理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 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的看待地理现象,了解地理科学技术,对学生逐渐渗透地理科学意识。形成正确的地理科学观。
“地理科学素养的上述组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各种构成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联系,构成了地理科学素养的主体。”[1]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国民的地理科学素养,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公民做奠基。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袁孝亭. 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 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2):64-67.
[2]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4,ISBN978-7-303-27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