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的翡翠公社农业推广
摘要: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特别是农业生态学理论基础的一种生产实践,是一个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双赢的新型农业体系,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推广。文章以武义县翡翠公社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态农业区域构成,分析突出问题,从延伸产业链、提升科技水平和拓展项目维度等方面提出推广路径。
关键词:翡翠公社;生态农业;推广路径
1农业推广内涵
从宽泛意义上看,推广指推广人员为了解决推广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对其实施激励并且使其工作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推广对象从推广者给出的诸多办法中选择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解决目标问题。通过推广工作者的工作,推广对象能更好地洞察到问题的所在,并从中确认某些可行的解决方案,获得激励以着手解决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目标。农业推广服务就供给的角度而言,是指向服务对象提供农业技术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和农业技术产品。
2武义翡翠公社发展现状
2.1公社发展概况
(1)生产经营模式。翡翠公社位于金华武义县泉溪镇,以“公社+农户”新型家庭承包生产为特色,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并按照水稻、蔬菜、畜禽养殖等进行功能划分。同时农户自主申报,统一进行抽签认领,形成公社与农户的新型承包生产关系。公社采用的是一种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综合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等要素,公社与农户共同建设的一种生产经营新模式。(2)功能区块,如表1所示。翡翠公社由三个区块组成:农产品生产区、休闲农业旅游区、纪念品销售区。农产品生产区负责公社的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休闲农业旅游区负责接待游客,纪念品销售区则负责公社的特色纪念品销售。公社总体面积约500亩,以2017年为例,年产值约488万元。(3)人员构成,公社由当地农户、企业员工及指导农业生产人员构成。农户根据合同设置种植目标,员工负责公社运营及设备维护,指导农业生产人员负责指导农业生产任务,教授专业生产技能。(4)功能分类,农产品生产区分为稻米种植区、蔬菜瓜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休闲农业旅游区分为亲子游休闲区、自助水果采摘区、有机农产品体验区;纪念品销售区则是纪念品销售的单一区划。
2.2发展问题分析
(1)生产品种单一,农业资源分配不合理。公社生产的主导型农产品包括有机大米、蔬菜和黑猪肉,针对杭州、上海等市场开展销售活动。综合来看,单一的农产品结构限制了市场份额扩增,需求量难以发生质的提升。首先在产品结构上,畜禽产品亩产相对收益较高,占地较少,粮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相对收益较低,但占地较多,无法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分配珍惜的土地资源;其次在生产季节上,农产品产出单一引致土地出现季节性抛荒、劳动力季节性闲置等资源浪费现象突出。(2)技术应用程度低,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公社大部分农户采用自然经济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粮油作物,此类方法虽然满足生态农业的环境要求,但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高,产值低;签约农户大都为中老年人,现代化专业知识技能缺乏,秉持老一辈的农耕思想,生态农业意识薄弱,有机化肥实用率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阻碍农产品生产水平的提升;公社员工多虽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但是农学背景的较少,且工作地点大多位于金华城区,导致对生产农户的指导有限。(3)功能定位单一,复合深化性不强。区块内虽各个功能明确具体,但与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对比,现有功能定位显得单调及落伍,缺乏长久持续的吸引力,对公社持续发展乃至做大做强埋下隐患。翡翠公社因搭乘都市人回归田园的潮流起飞,充分利用靠近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和颇有吸引力的亲子互动游项目,使得翡翠公社在现有生态农业发展序列拥有一席之地。但面对游客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不断改进发展的复合型融合程度深的生态农业项目才是保障公社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推广路径
(1)延伸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公社首先需要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以生态农业产品为原料,与食品企业和医药公司合作,挖掘生态农业产品的附加;其次采取粮油作物与渔业间作、套种、轮作等生态循环模式,极大利用土地资源,如粮油与油菜、玉米轮作可以解决农地季节性抛荒,劳动力季节性闲置等资源浪费问题,引种稻渔共生、稻鸭共养等循环模式,既达到肥药双减的生态农业要求,又增加公社吸引游客的亮点,还能衍生出稻田捕鱼等农旅融合项目,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效利用的效果。(2)提升技术含量,增加指导人员。技术层面,公社一方面需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科技体系的执行者是农户,首要开展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定期邀请安排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实地对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其次在农业生产方面应用高新农业科技成果,例如采用信息化方式检测生产区域土壤肥力、水分、药物残留,铺设智能化灌溉设施,实现精准养分管理。另一方面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采用更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更有优势的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3)拓展项目维度,加快产业复合。公社不应局限于基础农产业发展,要提升产业发展的战略眼界,需从旅游业、餐饮业等多方面产业结合出发,摒弃单一发展的老套路;进一步开发旅游型农业,建设生态旅游型项目,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同时提升知名度与吸引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不再将生产环节或商业经济项目环节单一运行,整合现有运行项目,执行一体化策略,例如在休闲农业旅游区加入农业生产科普或体验环节,增加亮点特色,增强吸引力,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春芳,王济民,梁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经经研究导刊,2012,(10).
[2]尹丽辉,谢国和,杨桂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与农业产业化[J].农业科技管理,2009,(1).
[3]聂闯.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J].世界农业,2012,(1).
[4]徐志文,谢方,侯军岐.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标准推广模式的探讨[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
[5]高启杰.从国外农业推广分权论我国农业推广改革[J].科技导报,2000,(10):11-13.
[6]刘有全.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7,(6).
陈天虹 尤鹏飞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