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职称新闻 > 上海缅甸语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上海缅甸语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中华智刊网 网络日期:2023-06-17 11:53:00人气:267

上海缅甸语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政策发表什么期刊

1.助理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3)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4)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
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同时应具备员级职务。

 2.中级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4)初中以下学历人员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3.高级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4.副高职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

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年以上;

大学本科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

大学专科毕业,取得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

初探“专业 +缅甸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以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为例


摘要: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从2018年开始至2020年2月先后派出72名学生到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校进行两个月或一个学期的语言文化交流。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发现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在管理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专业缅甸语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践逐渐深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推进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与东南亚各高校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学院紧扣湄公河国家人才需求,针对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采取“专业+缅甸语”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学缅甸语和修读专业知识。两年语言课程结束后,缅甸留学2 -6个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也扩大了学生视野。学院目前已有一届“专业+缅甸语”的毕业生,在学校“专业+缅甸语”的培养模式上功不可没。然而,我们发现“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培养模式任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缅甸语”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外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赴语言对象国学习,中方虽然每周有老师向缅方的老师问学生到课及学习情况,但是没有专人对他们进行管理,导致有部分学生学习涣散,遇到实际的问题也无法及时解决。同样,缅方学校在这方面也疏于管理,一是对学院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部分学生旷课现象严重。二是对任课老师管理不严。应该说大部分老师对学生还是认真负责的,但是也有部分老师责任心不强,上课很随意,甚至有事就不上课。

(二)教材和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

教材的选用随意性很大,仰光外国语大学给学生授课所使用的教材全部是缅语系自编内部教材,没有专门的课本,每词上课都是发复印材料。教材都是以培养缅语听、说、读、写、译为主,这对于学院“专业+非通用语”的培养模式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内外课程重复。比如基础内容、语法等内容在国内已经学过,但是到国外后又重复授课。其次是课程内容单一,除了缅语课外很少涉及其他的科目。

二、应对举措

如何培养以 “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的实施为契机,围绕学院发展改革,从专业发展的长远出发,坚持“内涵式”、“特色化”的专业建设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缅甸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真正接轨,有效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实现突破,将“专业+缅甸语”人才作为培养重点、办出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后去留学

很多学生在出国前就是抱着仅仅只是去对象国学习语言的想法,对论文选题茫然无知;有的收集了各种资料,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无从下手;有的只有论文题目,但是在国内找不到相关材料,这样白白浪费了在对象国学习的资源。个人建议,学生除了完成去对象国学习的任务外,在去对象国之前应该有备而去,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对象国语言有针对性的收集有价值的资料,这样就能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学院和对象国积极沟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建议学院配备一名专任教师在对象国负责管理学生,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健全学生到对象国留学的考勤制度,由学习委员负责学生的任课教师的考勤,对缺课较多的同学进行批评,旷课现象严重的不允许参加考试。在任课教师工作作风方面,双方要达成共识,并确实履行双方达成的人才培养协议。

(三)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建议对象国学习组织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编写一套适合“专业+非通用语”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学生的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题材多样化且难度适当。双方可以考虑集中人力、共享资源合作编写出教材。

(四)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对学生的非通用语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独立的实训课程和实践环节外,理论课程也兼带课内实训环节,双管齐下,从而使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通过项目驱动,创建素质教育体系。如策划语言服务项目,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并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项目、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教学方面,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以核心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校内教学实训和校外实习体系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借助校外实训基地的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全面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加强与外资企业或翻译公司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缅甸语”复合型人才应该是既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专业的知识,又掌握一定的非通用语种。这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非通用语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不仅仅是会口语会话,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心里素质。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汉语自然很好,对汉语课程重视不够,所以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或文章不通,语法错误,词不大意,甚至错译。没有扎实的汉语基础,显然不可能学好非通用语和文学,所以建议开设现代汉语、汉语写作、中国文化等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如何培养新形势下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缅甸语”复合型人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缅甸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在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知识更新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对象国高校的密切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贾宗林.学校教学模式的欠缺和改革[J].教学与管理,2007,(3)

[2] 王锁栓.浅析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才智,2013,(7)

[3] 王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青春岁月,2016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