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供需系统下农业科技论文
1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持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农业科技信息供给方的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与作为需求方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农户而言,地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在我国表现为重资本轻劳动,而农民主要靠劳动收入,很少有资本收益,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协会缺少政府支持往往难以持续,农民缺乏参与动力。因此,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1)农民参与机制
发挥农民自主性,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与对接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参与立法制度,参与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对接领域事务并且坚持民意主导,对些关系到众多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增加农民参与决策的深度,尝试利用新的网络媒介参与,健全参与机制,确保参与全面性,保障公民监督权。
(2)培训经费筹措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中的需求方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是发生对接偏离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途径。依靠政府投入往往经费不足,经费随着某个培训项目的开展而投入,不能形成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公益性质,盈利部门不愿意大量介入,但有特定领域的企业或者社会部门进入该领域。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多方经费筹措机制,优化投资主体、投资配置、经费实施等子系统。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体现国家的职能;其次,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家庭投资主要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投资,包括生育投资、幼儿抚养投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知识学习方面,个体投资大多在技能学习方面;第三,企业及社会投资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的投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捐助和赞助属于社会投资。从上述三种方式看,个人、集体和政府应共同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政府、集体为主承担社会保险,个人予适当付费。政府负责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农民自己负担商业保险,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要加大投资,扩大投资主体,在制定财税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辅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体系。
(3)问责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定要素及运作庞大而复杂,必须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环节、内容和目标展开绩效评估考核,其量化的评估考核指标使政府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第三部门评估作为实施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和作为受益者的农民,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制度设计规范问责操作程序,以绩效目标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民意沟通渠道。
(4)市场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可以构建市场机制来实现、调整和优化,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来保障正常运转;建立制度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寻求劳动力产权投资行为,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建立农村所有制身份制度、人口失业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适当引导外出农民工回家创业,以此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5)产业化机制
政府要应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养殖种植和特色养殖种植,据此组建农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各类集体农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实施符合其特征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按照农业特色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特色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材料、机械化农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资源集聚效应,形成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效应,增强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
2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需要合理的金融市场支撑,除个人储蓄、票据结算、发放贷款等项目外,还要办理各种中间业务,增加贷款种类,注重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允许民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发展新型的自助合作金融组织,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内涵丰富的农村市场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分工可以积累金融资源的规模,金融资源开发门类也就越多,金融资源开发结构也就逐渐优化,就可以有效防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就是要发展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经济发展受制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微观市场供求是由无数个层次的供求总和。市场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总资本存量扩大,储蓄水平相应提高,金融资源的数量增多,金融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增大。市场规模的扩张带动农村金融资源开发逐步由小变大,产生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由弱变强,效率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金融法规、规范的金融监管是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的外部要素,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受到约束,避免有害的市场投机行为,以合法手段谋取经营利润,减少金融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负效用,及时控制金融风险,倡导有序的市场竞争,减少金融波动,金融机构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创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支持功能,依赖于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弹性的价格机制、金融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是由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组成,构成各个市场主体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结构。金融市场中垄断行为的危害性大,风险过于集中的资本垄断一旦陷入困境,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受到影响,支持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保持市场竞争性。弹性的价格机制促使从事生产的最基本激励因素,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健全的价格机制是利率机制的基石,应当放松对农村商业性贷款利率的限制。金融机构的进退机制是指采取必要的市场进入退出限制。制度性壁垒是政府制定的限制性规定,如注册许可、特别许可等,作为高风险行业适当限制金融机构的进入是必要的,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迫使金融业进行创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盈利能力。市场准入机制就是以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主,使制度壁垒透明化、公开化。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利用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金融企业进行分拆、收购,但市场强制退出是主要方式,政府强制退出是次要方式。
(3)维护农村金融市场活动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受到金融市场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深度、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深深影响。农村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指的是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组织结构、金融监管与调节等方面的变革,必须改善金融资源分配状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提高金融效率。金融技术创新指的是交易手段、交易方法和物质条件的变革。金融产品创新指的是交易载体、金融资源分配形式的变革,金融创新是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结构调整,拓宽农村金融的成长空间,提高金融调控效率。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活动在于成交量大而且稳定的买方和卖方参与市场交易,有效的金融市场活动能刺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深度。农村金融市场的高度深化,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制约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金融商品的种类及数量都可使人找到投资组合,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信息,平抑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高效金融市场中的中介机构可以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转化为生产或消费资金,实现供求均衡。有效的金融市场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孙兆刚 杨婷婷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