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生态学论文
1高职院校专业形态建设的生态模型构建―――以杭职院为例
杭职院与经济开发区、主流企业、人社局和兄弟院校构筑了四大平台,为专业建设搭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创新性地提出开展基于校企共同体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毕业即上岗、岗位能迁移、发展可续”的教学改革,开展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形式项目化课程开发;推行“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校企互通、人才共享”为平台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探索出一条“工学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生态发展之路。
1.1校企、区校、校校、局校合作构筑四大平台
政府引导,促使学校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合作,本着立足一个企业、面向整个行业的思路成立了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青年汽车学院等七大校企共同体,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做到人财物相对独立,既是学校的二级学院又是企业的二级部门。学校和企业实行五个共同,即共同调整专业结构、共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开展就业指导、共同实施质量评价,其中友嘉模式和达利现象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要样本。学校与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开展战略合作,组建学校发展委员会,以开发区政府为主、双方共同参与,共建高职学生创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学研发展学院和高技能培训中心,在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专业建设、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学校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了校校战略联盟平台,开展师资互派、学生互访、资源互通、学术共研,协同发展等在内的校际合作。学校与市人社局合作,建立杭职院实训中心暨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2600多人实训。四大平台的构筑,实现校企联动、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专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基于校企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国外流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德国双元制模式;二是加拿大美国模式;三是澳大利亚模式。这几种模式有各自的优点,很难直接为我国的高职教育所用。目前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此,学校各专业基于校企共同体平台,提出“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多种类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例如,服装设计专业开展“整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开展基于“四真三融”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
1.3实行“毕业即上岗、岗位能迁移、发展可续”的教学改革
学校结合区域产业主流企业人才需求,以培养学生“毕业即上岗、岗位能迁移、发展可续”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打破教程的限制,把活页、工作任务书、实际的工作资料等作为校本教材;打破空间限制,把上课环境的限制,设在真实职业情境中,营造与工作现场一致的全真或仿真的教学环境;打破时间限制,采用模块化、整体性的理实结合教学;转变教学形式和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打破教学内容的限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引入真实生产任务。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为中心教学评价。打破教师的限制,企业的能工巧匠与教师之间进行身份互换。
1.4开展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形式项目化课程开发
首先,学校各专业与校企共同体参与企业共同确定岗位群,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融入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及教材,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并通过数字化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满足本专业学生和企业员工自主学习需求。
1.5推行“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方面,学习按照企业生产要求,以生产车间、生产流水线的形式,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引进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和能工巧匠,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同时也解决企业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企业生产车间建立教学区,如友嘉实业集团厂中校、达利教学生产车间、杭州电化集团教学区等,确保学生一边顶岗实习,一边及时得到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
1.6搭建“校企互通、人才共享”为平台的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全面深入推进“教师企业经历工程”,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带着项目下企业,每年必须有十五天的企业经历,这是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与企业打通人才引入通道,采取“学校供编,企业支薪”的方式吸引企业高端人才进驻专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负责人,确保每个专业都有一名来自企业的兼职专业负责人,实现与校内专业负责人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依托合作企业,积极吸纳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教学工作,实施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子工程,保证教学质量。
2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专业建设生态系统作为高职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具备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相关特质的基础上,有着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一方面,它能够促进高职生态发展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有利于整个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职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提供给高职专业建设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等反过来也会对高职专业建设生态系统的发展产生影响。分析高职专业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物质、能量、信息输入、转换、输出过程,有利于高职专业的可持续发。
作者:程君青 梁宁森 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