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环境治理论文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村庄环境治理的关系
目前,我国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不愿意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道路,很多地区精心设计其产业结构,对污染进行控制,对于各地的积极态度应当予以充分的认可,但实际情况却与之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新型城镇化实行的过程有所侧重,有的地区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了房屋的建筑上面,在外表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楼房,但不远的隐蔽处却有一个发臭的垃圾场,这对村庄的整体环境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型城镇化与村庄整体环境的协同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只顾面子工程,而让村民从内里感到不舒服.只有真正的做到了新型城镇化与村庄环境的协同发展,社会、人文、经济才能整体普遍的提高.
2村庄环境治理现状问题分析
本文的现状分析是深入农村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数据来源分别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合肥市肥西县,池州市青阳县,南京市溧水县,天津市武清区等地的近20个村庄.主要调研方法有问卷和访谈.
2.1环境治理行政主体涉及多部门
我国目前村庄环境是由多个部门合作管理的,其中涉及国家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在做任何一项决策的时候都会经过各个部门的协商调整,大大的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率.本文所采用的调研方式主要是走基层,从走访的过程中基层政府的各个部门及职能也是大相径庭,亳州市主管环境工作的是美好办,合肥是文明办,池州是农委等等.对于治理部门和治理情况的不统一没有一个出台的政策或者方法来衡量,不利于激发各地治理的积极性.
2.2资金支持与基本设施不完备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申请财政资金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优惠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滞后,难以形成治污市场.而且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对于一些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企业非常受农村地区的欢迎而忽略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防污设施的落后导致农村出现只破坏不治理的现象,因此农村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2.3技术支持与相关指导不充分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而农村工业薄弱、经济落后,解决污染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短期内还很难达到.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逐渐重视起来,但真正深入农村的一些工作人员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问题还有欠缺,并且目前能深入农村研究,指导的学者、专家也非常少.因此,农村环境在一些大问题的决策方面还不能做到很准确的进行控制,导致一些污染已经发生或者正在进行.
2.4涉农企业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自我突破,积极招商引资,以优厚条件吸引企业落户本村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与部分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造成的新型现代化农村污染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农村污染源的首要因素.因此,相关涉农企业的环保意识与企业的污染程度对当代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很难有企业能够了解并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毕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以经济利益最大为目标.
2.5农民环境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造成农村普遍留守老人和孩子较多,环保意识较低,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较容易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从问卷统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都认为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农民自身就可以发现问题,却难以改变.
3村庄环境治理现状的原因
3.1污染源多样化
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所带来的污染是复杂多样的,下表是我们将各个调研地污染源种类及比例的数据.污染源的多样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更大,任务更多,处理更复杂,不是像以前那样单一的处理一项或几项污染,而是有更多的污染情况以及在此背景下各污染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污染问题,这就需要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更加系统化,整体性把握,全局意识,统筹实施。
3.2政策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才被持续关注,所以与之相关的政策制度、措施的出台也就相应滞后.表现为:一是政策的局部性,相关农村环境政策的数量少,针对性小,不能完全覆盖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二是政策的滞后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污染也是不断变化的,而政策的出台受某些方面的影响比较缓慢,这就导致一些政策往往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滞后性;三是政策实施的效率低,由于某些原因,如农民对政策的理解性不足、执行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够、执行背后的权钱交易等因素,造成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3.3政府单一主导,社会力量不足
从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接近1/4的人对政府工作表示不满意,很多人认为政府并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但是由我们调研走访的政府部门以及收集到的相关政策资料来看,政府部门是很重视农村环境问题的,不管是资金支持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做得比以前好了.那么,这就反应出农村环境治理单一依靠政府是不正确的,这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成本高,资金来源少,可持续性差,且效果不理想.农村环境管理的监督绩效工作都交由政府,不仅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其他环境主体的责任未落实.并且农民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有限,与此同时政府处理问题的周期长,环保机构设置不合理,这也就造成了农民认为政府不重视环境问题的印象.
3.4农村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不均衡
由于经济差异的存在以及上级领导及各界人士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地环境管治情况也各不相同.目前农村大都是优先投资建设的中心村,由于资金不足分批建设的原因,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得不到重视.比如有的村子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而其他村庄可能没有建设.而且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成本高,政府没有很好的发挥市场的作用,扶持相关环保产业,而且作为政府方面也非常为难,建设有先后是必然的,先建设的地区先享受,但同时一些先进的技术无法享用,后建设的地区虽然建设较晚但设备设施更为齐全.农村环境的建设管理差异非常大,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
3.5管理部门职能交叉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建设落后与污染控制,政府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能分散,例如合肥市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文明办主办,亳州市是由美好办主办,而池州市主要是农委负责,各个城市的管理职能各不相同,治理情况自然也大相径庭.在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就看到有某些环境问题村民多次反应却被各个部门互相推辞的情况.形成了一种有的部门什么都要干,有的部门形同虚设,闲置的状态.
3.6宣传教育工作不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村民都没有接受过宣传,其中一部分群众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宣传甚至是一点都不知道,而在对政府的访问中,笔者了解到基层宣传工作开展的难处,大多数农民并不积极响应,觉得事不关己,久而久之,基层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也就没了信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基层政府自身的素质不足,部分村镇干部是由当地村民选举上来的,自身素质不高,更加没有带动群众共同治理村庄的想法,宣传教育在他们眼里的价值本身就不高.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环境建设对策
4.1村庄环境建设的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我国村庄环境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大幅度降低的,而人文素质也因为村庄环境的不断破坏而随之降低.前几十年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对于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渴望的,因此各地村镇政府大量引进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今天,人们开始反思,只有全民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才能够更高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村庄环境问题,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多元的参与主要是政府,也就是行政主体,第二个就是当地村民,或者说一切对村庄环境有影响或会被影响的群体,第三个主体就是在农村或者农村周边会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
4.2村庄环境建设意见
4.2.1完善行政主体的职能整合,提高效率本文所谁说的行政主体主要是指政府等相关单位.调研发现,部分部门职能不够明确,而且在一些措施方面表现出互相推诿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政府职能要想真正的高效发挥作用就一定要进行职能整合,将分管同一问题的部门整合到一起,调整组织内部结构,高效的为群众服务.另外各个地区分管环境工作的部门大相径庭,因此各地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有的注重开发,有的注重保护,不过正是这样才有了差异的存在.但对于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职能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村庄环境急需改善的今天,高效才能带来更大的便捷,那么,笔者认为职能整合是最好的出路.
4.2.2强化行政调控,落实涉农企业环保责任针对企业实施行政调控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对于企业的监督.具体做法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做一个科学的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公开透明的展示给公众.在经济圈中,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从农民的土地中获取生产资源,又在利益提升的过程当中破坏者资源,因此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列当中.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政府要强化行政调控,对企业做出详细明确的引导,并对其奖惩及限度做出明确的规定,直至企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村庄环境保护的队伍当中.
4.2.3构建绿色经济模式,实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可以有倾向性的选择可以进入农村的企业,随着村庄环境的恶化,各地区对于企业的加入也开始有所限制,而一些聪明的企业则会在村庄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发现绿色商机,综合调查的结果,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一种绿色的模式来吸引消费者,如全天候监控无毒无害的绿色蔬菜,或者是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的同时,又有效的对村庄环境进行了保护.
4.2.4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文环境与村庄环境协同发展人类的精神与灵魂是人类能够长久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精神文明有助于村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调研了解到几项特别的做法,一是特色文化墙建设,把农村墙壁作为宣传先进文化和环境保护的有效载体,以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图画、谚语等为主要内容,用墙体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引导广大村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农村环境,共同构建环保新农村,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二是是该县部分村庄各家各户门前安置星星牌,以村民互评,村委会投票为每个家庭进行打分,从正面激励了村民保护村庄环境.
作者:吴晶晶 苏立宁 单位:安徽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