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乡村振兴论文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探析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探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29 20:50:00人气:465

摘要:党的报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描绘了一幅绿意盎然的宏伟蓝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武威市生态环境保护仍任重道远,要在全力以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生态;综合治理;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武威市生态环境治

理和产业转型发展所取得成效

(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1.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整改,生态恢复成效明显。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59户217人,全部完成搬迁,既保护了生态,又造福了农牧民。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集中供热基本实现全覆盖,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81.7%、43.3%,均高于全省指标。[1]2.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7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和10个地下水考核点位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区地下水开采量、蔡旗断面过水量两大约束性指标提前8年实现,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形成26.67km2水面,周围旱区湿地面积达106km2。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全面实施。累计完成生态造林128140hm2,封育120886.67hm2,森林覆盖率达18.94%。八步沙林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两山”转化,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甘肃首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武威市荒漠化、沙漠化呈现出面积减少、程度由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的“双减双降”态势。3.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成立八步沙干部学院,着力建设高水平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基地。组织八步沙“六老汉”先进事迹报告团开展宣讲活动,广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成功举办“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全国林业草原宣传工作会议、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武威慰问演出、《绿色中国十人谈》――两山路上看变迁(武威篇),100多家中央及省市媒体对武威生态建设成效深入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武威市紧扣立地条件、资源禀赋,坚持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发展具有武威特色的生态产业。1.现代农业提质增效。2019年,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144.0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9.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66元;农业增加值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8.4%。全市农业增加值比2016年增长19.6%,“八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有力助推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特色产业收入比2016年增加1.3倍。2019年,全市粮食产量103.37万t,占全省的8.9%,粮食购销量182.7万t,占全省的29.6%,蔬菜产量253.8万t,蔬菜、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均居全省第1位,成为全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北方大中型城市冬春设施蔬菜生产供应基地;食用菌产量达6.5万t以上,规模跃升至全省第1位;天祝县藜麦种植面积达到7733.33hm2,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羊、鸡、猪存栏均居全省第1位,牛存栏居全省第2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短到长、从低到高、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六个转变”,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生态工业持续推进。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全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加快培育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达利食品、青岛啤酒、莫高酒业、中天羊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已改造升级达标达产。引进甘电投、重通成飞、大禹节水、亿利洁能等优秀企业,建成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组件、电梯、工矿民用机械设备、节水灌溉设备、立体固沙车等制造项目,推进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就业增加。截至2019年底,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户,1亿~10亿元40户,上缴税金8.6亿元。战略性新兴工业增加值13.44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15.8%提高到25.84%。

二、加快绿色发展,走具有武威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武威市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出建设生态大市全面部署,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既全面彻底整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又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做到了标本兼治。但也要清醒看到,生态环保方面的风险隐患仍然存在,特别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补欠账的任务依然繁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然严重、绿色经济发展和转型思路不够开阔,很多方面仍然局限于低层次、落后的发展方式。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绿色转型实践困境。在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秉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使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一)加强绿色制度体系建设

首先,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将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贯穿始终,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三县一区”根据当地情况自行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其次,将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地融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各个方面。政府需要主动借助各种途径,如行政、教育宣传等手段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公民逐步深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从而有序参与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引导公众生产生活方式向积极健康的方式转变,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治理格局渗入社会建设的每一个领域,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二)增强绿色生产力

武威市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注重生态平衡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大力发展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农业结构,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局面。要充分发挥武威独特的“高原冷凉”优势、“绿洲水土”优势、“沙漠光热”优势,持续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在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的基础上,把生猪、藜麦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纳入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中,坚持绿色有机循环发展方向,坚持全产业链开发,不断做大规模、做优品牌、做长链条。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视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高精尖”新兴产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从武威工业发展的进程和现状看,能够成长发展、最具潜力和生命力的就是农字号企业。下一步,要持续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进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要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旅游业成为武威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让生态环境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2]。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让旅游业朝着全时、全业、全民和全域的“四全”目标发展。围绕推进全域旅游,着力打造“一心、五园、三带、四区”旅游产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文化旅游重大项目的“引爆点”作用,努力把武威打造成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真正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三)调动社会力量

环境就是民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是行动者。目前,武威市机关干部平均每年义务压沙造林5~6次,累计完成压沙造林2653.33hm2,在机关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公民有107万人参加到每年的义务压沙植树队伍中来,目前共植树1100万株,建立了万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8个、千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17个。武威市需要继续开展大规模机关干部职工义务压沙造林活动,坚持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勇于担当、生态报国,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要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发挥群众在区域环境建设的主体性,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倡导健康的饮食文化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3],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盾.马克思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18(12):4-25.

[2]刘於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的渊源、特征与贡献[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2-47.

[3]杨红艳.现代生态保护理念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330-331.

张傲蓉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武威市行政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