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浅析
摘要: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农作物产量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但发展期间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污染问题。应针对性采用修复治理方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当前水土流失、水污染、耕地减少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为了尽快恢复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应综合采用多种措施,通过宣传活动强化种植人员的意识,并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及时实现全面监管,在落实绿色生产模式的前提下,全面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意义
首先,可以发展生态农业。随着绿色种植理念的提出,生态农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生态农业的运行需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强化修复治理力度,才可以改善农业环境质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其次,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为了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但当前农村资源形势并不乐观,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因此,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生态发展系统,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保障。最后,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新农村建设最为关键的内容便是生态建设,其直接关系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面貌。
2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2.1人地矛盾
农业生态污染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且大多进城务工,耕地撂荒严重,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同时,部分农村存在耕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问题,土地重用而轻养,管理方式粗放,闲置大量土地资源,耕地面积缩减,这些均会为农业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短期内无法通过土地管理法全面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所难免[1]。
2.2水土流失
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备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土等方面的作用,森林资源减少将会直接导致农业生态失衡。部分地区甚至为了开发耕地面积,出现毁林种地行为,以致水土流失严重,为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2.3水源危机
水资源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一般春季与夏季的水资源充沛,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但我国水资源存在年际分配不均问题,部分地区并未采取科学的饮水、保水、蓄水措施,以致水资源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同时,还存在水资源枯竭、水资源流失问题,也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农业种植期间会使用各种化肥农药,污染水资源,引发水源危机,侵害农业生态环境。
2.4病虫灾害
农业生产期间难免会出现病虫害问题,且传染力较强,会持续危害农作物生长,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饲养不当、益虫减少等均可以导致病虫害问题,若没有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将会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以致生态失衡。
2.5污染源广泛
农业污染包括内部污染与外部污染两个方面,均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随着工业水平的提升,农村工厂数量逐渐增多,虽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导致了污染问题。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以及生活垃圾等,均会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3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
3.1宏观对策
3.1.1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应加大对现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尤其加大对采矿业、旅游区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由根本上杜绝乱占耕地、围湖造田、毁林毁草等破坏行为,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全面发挥法律、法规作用[2]。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完善的保护条例,减少生态环境法制漏洞。同时,还应建立生态环境经济补偿机制,追究破坏者的法律责任,并由破坏者给予经济补偿,实现税收绿色化与持续化。3.1.2坚持可持续发展。农业方面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发展力度,避免顺坡耕作,且还应在种植期间重视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节水技术,合理使用生物农药与有机肥,减少污染源。渔业方面,应坚决取缔禁捕渔具与非法捕鱼行为,严格控制外来物种侵入,且还应控制饵料化肥的投喂量,采用静养方式,重视保护天然草地,避免应滥垦超载等问题导致草地退化。林业方面应强化保护天然林,避免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问题。且还应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发展原则,强化种植人造林,优化树种结构,避免水土流失。建设防护林时,应重点建设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加快增加森林数量。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应尽量减少土地使用量,强化生态开发力度,尽快解决老矿产遗留问题。公路交通、水利水电等建设方面,应强化生态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堤坝数量,合理使用水资源,优化交通路线,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并行发展。3.1.3加强科研支持。对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应在相关部门领导下,由整体上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路线,开发适合社会与自然发展的技术措施。首先,应实现税收绿色化,多收少补不利于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少收多补有利于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的行为。其次,应加强研究适合各地生态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清洁能源,尽快恢复农田生态系统。最后,应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水平,重视监测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完整性,强化保护濒危保护动物,杜绝外来生物入侵。3.1.4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应增加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财政支持,重点扶持当地龙头农业企业,在用水、用电、税费、用地等方面给予补贴优惠。且还应重视良种繁育、植保工程、农作物优化栽培技术、节水节能等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力度,增加支柱产业的经济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要时还应在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土地规模流转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全面整合涉农资金,聚集于特色农业产业。另一方面,应构建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以财政投资为主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个层次的投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同时,还应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积极鼓励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强化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全过程跟踪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据此合理安排预算计划,最大程度的发挥资金效益。
3.2微观对策
3.2.1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单一,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应推行新型种植理念,促进农民牧渔全面发展。首先,应提高养殖业占比,加快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其次,应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食物供需平衡,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的积极性。且重视发展饲料作物,恢复绿肥作物。再次,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结构,保持生态系统与景观系统的多样性,积极发展各种农业模式,注重实现立体农业。最后,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采用退耕还草措施,重视发展防护林、经济林、材林等。3.2.2强化治理水土流失。为了减少水旱灾害,应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强森林的调蓄水能力,削减降雨径流。治理期间应综合山河湖库,以治山为本,结合堤防与山河治理措施。在治理山地时,应重视天然林保护,有效改造低效林,发展丰产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有效涵养水源,发挥保水防洪效果。同时,还应综合开发潜力较大、人类活动频繁、环境较为脆弱的丘陵地区,引入科学开垦方法,重视后期经营。3.2.3构建高效农业生态系统。针对不同区域与不同自然条件,相关部门应做到因地制宜,构建高效科学的农业生态系统,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山岭地区应结合自然资源、地貌等条件,依据气候、植被资源以及土壤垂直差异等因素,合理采用立体开发与分类经营模式,实现多层次布置。比如,混栽草木、乔灌、花等,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经济链结构。在利用坡耕地时,应遵循喜光与耐阴作物搭配、高秆与矮秆结合的种植原则,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平原地区应调整种植制度,改变生态养殖模式,引入池塘鱼、猪、禽复合养殖模式,或以牧草为主的禽、畜开发模式,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整体而言,应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强化区域优势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支柱绿色产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同时,还应实行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影响力与附加值,并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业横向与纵向的全面统一,聚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应发展订单式农业,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合同,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推进农林牧结合与种养一体化,全面提高农业产业链价值,实现转型升级。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应鼓励农民兴办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通过出租、转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3.2.4重视防灾减灾。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还应做好农业的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人群的防灾意识。二是全面调查农村地区的农业灾情、灾害情况,合理评估分析,协同各部门制定科学的防灾与减灾方案。三是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确定综合管理部门与减灾队伍,实现农业灾害治理的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入灾害监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推进现代生态型的集约持续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化水平。五是综合开展生态环境预警研究工作,有效引入生物工程、生态工程、国土改造工程等技术,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3]。3.2.5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流域治理工作,加固水库并清淤扩容,在整治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建设新型标准渠道,提高抗旱抗涝能力。同时,还应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水利建设工程,改变政府包办水利模式,以股份合作、劳代资等方式,明确责权利关系,拓宽建设思路。应引入地膜下灌溉、喷灌、硬化渠道等新型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水资源。3.2.6加强污染物控制。第一,控制化肥农药投入量,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入农田生态培肥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用稻-稻-油/绿肥轮作模式,加大生物肥与有机肥的使用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同时,还应在农村广泛普及科学施肥知识,严格控制区域内使用化肥强度,一般不得超过200kg/hm2。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还应引入精准施肥技术,增加使用作物专用肥与复合肥使用量,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除此之外,还应引入生态拦截技术,过量使用化肥会严重污染地下水源,此时可以建设生态沟渠,种植具备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比如空心菜、黑麦草等,拦截流失养分,充分吸收氮磷元素,减少水体污染。第二,合理控制农药用量,进一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一步降低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防治害虫时还应引入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天敌防治,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多种农艺与生物手段,最大程度降低病虫草危害程度。第三,应科学控制畜禽养殖废弃物,严格遵照《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科学设置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等,实现合理布局。禁养区包括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旅游开发区、居民用水周围500m区域等,应全面推出养殖行业,更不得改建、扩建。限养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村落密集处等,应严格控制畜禽饲养规模,不得扩建、改建养殖场,且合理引入粪污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停业粪污排放不达标的养殖企业。适养区指的是禁养区与限养区以外的区域,应根据当地环境承载力,开展适度养殖,并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第四,科学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推行生态养殖,通过水产净化水质。渔业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水库养鱼化肥使用标准,并向养鱼专业户积极普及用药知识,并常态化检测排放的污水,并在池塘边基地上种植植物,以充分吸收养分,实现水质的全面净化处理。渔业养殖还应采用科学的饲喂方法,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增加水质负担。第五,合理控制农膜白色污染,农业部门应出台奖励政策,通过购买等方式,鼓励农民回收已使用的农膜,或者加大生物降解膜的开发力度,确保农膜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分解。
4结束语
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期间难免会污染生态环境。为了实现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针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采用针对性的修复治理措施,在宏观与微观层面加强监制,以充分保护农业资源,建立美丽宜居乡村,提高农民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丹丹.浅析大气环境监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12):56-57.
[2]辛丽娟,初堡垒.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0):66-67.
[3]周颖,梅旭荣,杨鹏,等.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J].中国农业科学,2021(10):4358-4369.
王红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环境监控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