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新型农业产业链再造
摘要:近年来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道路交通、网络通信、商品流通等大幅度改善,有一批带着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资本的新农人回到或新来到农村从事农村创新创业,由此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本文着重通过调查典型例子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人对农业产业链再造的相关进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链
一、新农人的出现及背景
(一)新农人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农人的界定归纳起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农人,主要指善于利用互联网服务于“三农”、具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或为农业提供宣传、推广、指导、咨询等服务的人或群体(阿里研究院,2015)。狭义上的新农人,主要指秉持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提供安全农产品、提高农业价值为目标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张红宇,2016)。
(二)产生的背景中国的传统农业早已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下显得格格不入,需要加快向农业现代化转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农人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响应了这一改革号召,成为农业领域创业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同时有利因素也不断涌现:1.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新农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引发关注,为新农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导向。3.个性化消费行为大势所趋,为新农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4.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为新农人的产生创造了政策支持。在这样背景下,农业经营模式革新成为趋势。
二、“以果感恩”的运行模式
(一)运营模式“以果感恩”采取的是“互联网+”模式通过技术和服务将生产端和需求端对接起来,实行精准的运营方式,向农产品生产端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营销的方案,面向社会消费端提供品质优良、价格合理和需求精准的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变得高效起来。农户成为精准农产品供给者。新农人与“以果感恩”建立了比较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从“以果感恩”获取技术指导,在农产品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对于产品的标准也有了更为明确地规定和测度,供给端与市场需求端直接对接,因此,新农人提供的农产品更有市场针对性,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少。相较于传统农民,新农人是现下农场品市场中的精准且具有效率的农产品供给者。第三方整合资源,搭建桥梁。“以果感恩”一边与生产方建立直接关系,一边面向市场的消费者,从农户手中收购,然后通过物流送到消费者手中,类似于一座“桥梁”,把供给方和需求方精准的连接起来,节省了流通时间和成本。整个流通过程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保证了各方利益。作为直接面向市场消费者的平台,它有着信息优势,整合农户手中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去生产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从农户手中获取货源。同时它与物流公司保持联系,然后根据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订单信息以最快速度打包配送到消费者手中,源头把关,资源整合,比传统模式更加高效。互联网平台成为信息和资源的交流中心。以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是汇集市场供给需求信息的数据中心,面向“以果感恩”,它不仅提供专业的电商运营人员和廉价的销售平台服务,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与市场消费者相关的大数据,消费者的类型、偏好、对价格的接受能力、对服务的需求都能量化,从而可视化,这样在生产过程就能提高精确度,提高生产效率。面向消费者,互联网平台提供了购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的渠道。政府行为促进产业链再造。农业能够与“互联网+”结合从而产业链再造有赖于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近年来,政府不仅在农村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和修建交通路网,还提供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服务,在财政补贴、普惠金融、种植技术、信息交流和农产品交易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三农”利益。为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农产品生产销售深度融合,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信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从而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二)运营模式优缺点以“以果感恩”为中间环节取代了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多个环节,连接供给端和需求端,对农业产业链的再造有着明显的优点。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户建立规范的长期合作关系,承诺以一个高于市场价格的收购价格收购农产品,保障了农户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理善了农户以往随行就市的产品交易只能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的局面。网上零售为那些种植规模不大的农户提供了新的销售方向,其消费市场前景巨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整合农村资源。由于网点是就近农产品生产地设立,“以果感恩”能够定期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检测服务,使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为了便于农产品生产的统一管理,还出现了整合农村土地、雇佣农户进行规模生产的方式,这使农村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提高。在销售过程中,雇佣了当地的劳动力进行包装、加工等工作,促进当地就业。提供精准需求产品,提升消费体验。因为中间流通环节的减少和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消费者可以在电商平台上以一个较为低廉的价格选择自己喜欢的农产品,这无疑是有益于消费者的,同时电商平台推出的直播和售后服务使消费者有线下消费般体验。以更低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效用,消费者消费体验得到了提升。虽然这种运营模式有着显著优势,但其缺点也不可忽视。一是体系尚未成熟。“以果感恩”仅为中间环节的一个节点,其他节点的发展影响整个体系,在信息的传导、物流的流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要迈向信息沟通准确、物流快速精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还有很长的过程。二是规模难以扩大,模式推广有难度。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农村的落后生产环境、土地流转制度障碍、农民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生产要素流动等因素导致了现阶段这种模式还不能走向规模化,难以推广开来。
(三)农业产业链再造过程分析1.构建上下游产业联盟。非标准化是小农户生产的一大特点,如果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这样的农产品对接大市场有很大的局限“以果感恩”的“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通过技术和服务将生产端和需求端对接起来,打造上下游产业联盟,加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互联网经销商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农户等合作或互动,推进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出品牌,才能真正将农村资源转变为高价值的经济资源,使各利益方都能从产业链条上获益,特别是农民,在这个全新的产业链条上,可以更多地分享到市场终端的红利。2.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传统农业销售以线下为主,农业生产非标准化,销售市场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同时农村信息不流畅,物流不便也阻碍了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产销脱节,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如今通过互联网经销商的介入,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克服了小农户生产的分散化、非标准化的特点,可以快速地连接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同时向个体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营销的方案,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向社会提供价格低廉和需求精准的高品质农产品,实现精准营销。3.交易环节减少。农户成为精准农产品供给者,互联网经销商作为第三方起到了整合资源,在供给端和消费端搭建桥梁的作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联盟,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源头把关,构建了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同时打破了农产品销售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使得地区偏远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节省了流通时间和费用,使整个产业链变得更加高效。
三、与传统模式的优劣对比
(一)传统模式传统农业以个体农业户为单位,生产非标准化,生产规模小、区域分散,产品质量不一,不能进行有效的农业资源整合;农业销售以线下为主,销售方式单一,销售市场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农业销售受阻,农产品产销脱节,不能最大化的满足市场需求;农村信息不流畅,物流不便,阻碍了农产品的销售,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
(二)与传统模式的对比与传统的线下销售相比,新农人的出现缩短了农产品销售环节,农户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无需通过多级经销商将农产品送达至消费者手中,从经销商环节中省下来利润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节省消费者的支出。而在线下销售的模式中,农户的订单大多数只来自本地市场,但如果通过线上销售,订单将会来自全国各地,能开拓的市场范围更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线上销售也必然存在着缺点。例如:农产品与其他大多数日用品不同的是,大多数农产品的储存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更高的物流条件,间接的提高了运送的成本。另外相比于线下销售,农户与消费者的沟通可能会更困难,线上销售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也会给农户的销售带来一定的麻烦。
四、未来发展的政策取向
(一)自身层面经过了四年的发展,以果感恩公司已经完成了从线下销售到线上销售的转变,适应了线上销售的模式。树立自己的品牌应是以果感恩公司发展的方向。这也就要求以果感恩公司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特色。在农产品特色方面,以果感恩公司可以将地域优势放大,在物流允许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地区建设网点,发挥不同地区农产品独有的特色。
(二)政府层面近年来,政府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有关帮助新农人发展的政策。但是从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以果感恩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是比较缺乏精准的服务的。政府应该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向企业提供诸如金融、技术和有利的社会环境等服务,营造有利于类似“以果感恩“一类企业的发展环境。
(三)社会层面从以果感恩公司的发展过程来看,互联网销售平台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平台的口碑与定位间接影响着新农人的销售情况。所以,互联网销售平台在未来可以在农产品市场方面多做开发,更加系统得经营农产品板块,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给新农人提供更加优质的销售渠道。同时,互联网销售平台可以多帮助新农人进行品牌的塑造,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2014年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R/OL].2017-03-25.
[2]张红字.新农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J].高管信息,2016(05).
[3]李小晴.“互联网+”时代下宁夏农业电商的运营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2018(10).
[4]惠文静.电商模式下“互联网+现代农业”前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作者:路明 付耀辉 王艺润 肖志丽 王时雨 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