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产品论文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问题与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问题与对策建议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6-13 07:35:00人气:347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站位新时代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乡村文明、乡村治理、乡村生活五个方面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应当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明复兴、强化核心要素有效供给等,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乡村文明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村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农民收入还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比悬殊等等,这些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解决上述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必须客观认识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促进农业发展、粮食丰收、产业兴旺。实践证明,农业农村农民对稳定经济形势、化危为机具有独特贡献,潜力巨大。农村丰富的资源要素能够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良好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发展短板的优先课题,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大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举措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体制运行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如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等不得不面对,稀缺资源配置的空间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因此,对外实行开放经济战略、对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举措,二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格局。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幅放缓,城市“推力”开始出现;而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村“拉力”也开始显现,形成新的“推拉效应”。另外,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显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攻关期;二是城乡融合发展进入快速推进期;三是乡村治理进入转型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而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地区内生性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农村农民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但是也呈现出一些必须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忽视了农村特点和农村社会建设,更多只着眼于基础设施方面,在促进农村内生性发展、实现农村良性社会变迁方面没有起到有效作用。一方面,农村精英分子大量流出,农民组织化提升不明显,农村社会风险因素持续增加,等等。另一方面,忽视农村实际,简单套用城市治理思路和逻辑,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村庄演进发展有其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乡村的规律来开展工作;培育乡村发展的内生力量,促进乡村实现内生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过往农村战略思想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是党在新时代促进形成“内生性”乡村建设力量,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战略部署。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第一,产业趋同现象严重。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程加快,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特色不明显,趋同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不理想。同一产业中不同品牌的商品相互模仿,缺乏个性,不管是在产品质量、性能、外观设计上,还是营销方式上都有雷同现象,形成同质化竞争。第二,品牌效应不强。我国乡村产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是小农经济,生产者通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由于生产技术条件落后,以及受质量检测监控条件限制,往往不注意控制产品质量,导致品牌效应不强。第三,科技创新不够。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乡村产业技术以及生产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还不够。目前我国很多乡村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生产技术运用较少,生产条件较为落后。第四,产业融合度低。目前我国乡村产业的产业链一般较短,产业间没有有效融合。比如由于设备与技术条件落后,农产品生产类产业往往只提供初级农产品,缺乏进一步深加工精加工,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无法实现从加工生产到物流、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销售也大多以本地市场为主,所得利润有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产业形式也比较简单,大多还是农家乐为主,或者自然风景观赏、古镇古村游览等项目,缺乏有效的产业融合。

(二)乡村生态问题第一,生态破坏。乡村生态系统遭受的破坏,一是由于部分村民违规无序建房、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二是由于在村庄附近修路、建厂等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甚至有时会给整个乡村生态系统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二,资源浪费。比如,比较典型的稻草、玉米秆等作物秸秆在农村乱堆乱放、肆意焚烧等现象严重,未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第三,环境污染。既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还有土壤污染。比如,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未能及时有效处理容易带来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秸秆的焚烧对空气质量产生极大影响,造成大气污染严重;村庄工厂的粗放式生产经营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带来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甚至有时还会造成土壤污染。

(三)乡村文明问题第一,乡村文明凝聚力不足。广大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乡村文明,也在乡村文明的氛围中运用文明成果,进而丰富生产生活实践、实现个人发展。然而,由于粗放式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严重地破坏了传统村落文化,造就大量村民面临物质、文化等多重危机;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无力传承和发展乡村文明,从而导致乡村文明的凝聚作用越来越差。第二,乡村文明体系建设进程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广大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逐渐衰落,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呈现“断裂”现象。因为,现代价值观在短期内未能有效融入农村生活,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乡村文明建设显得较为滞后,难以有效满足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第三,乡村文明价值发现和挖掘不当。比如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广大村民不再坚守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技艺失传、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不在、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逐渐衰败;然而,与此同时,封建迷信、赌博、消费攀比等腐朽的乡村亚文化有抬头并呈广泛蔓延之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

(四)乡村治理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到位,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有待提升,村民参与度低、碎片化、低效率。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乡村权力控制较强。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调动农民积极性,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国家对乡村的控制有所放松。国家出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了农村的自主权。但是随着农村家族文化的复兴,以及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安家,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留守村民基本没有能力参加乡村治理,农民利益很难有效满足,农民意愿也不能在乡村治理中得到有效体现。而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也往往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使得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制度设计难以很好地贯彻落实,现代化乡村治理新体系的构建低效化、碎片化。总体来看,与村民期待相比,乡村治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五)乡村生活问题第一,经济生活仍面临诸多难题。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生活方式由单一型发展为多种经营型,消费生活方式开始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转变,与此同时,传统家庭生活方式也开始向现代化方式转变。然而,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质量仍然不高。一方面,农村居民经济收入较低,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农村仍然存在一些贫困人口且脱贫难度很大。越到后面,越是还没有脱贫的农户,更是脱贫难度大的农户,大部分都是“深度贫困”,到2020年实现脱贫,难度非常之大。第二,乡村社会生活状况不佳。因大量青年外出务工或经商、抑或到城镇定居,导致乡村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以往持续在下降,乡村的节日和仪式弱化了很多且仍在持续弱化。再者,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原有的乡村社会秩序难以维持,地痞流氓势力增加、甚至恶霸横行乡里,致使乡村社会生活环境很不理想。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振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2018年国家层面已作出了顶层设计,即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然而,由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复杂性,要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生产分散、“三留守”现象、环境污染等,所以为了更好实施这项重大战略,还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编制适合本地的具体规划。建议市、县、乡、村各层面均立足自身实际编制相应的乡村振兴具体规划,从而形成四级规划体系。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规划的系统性、长远性,而且还得谋划好近期工作,统筹战略设计,因地制宜,多种规划协调整合。一是要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重点产业和重大工程及基础设施为中心,综合考虑资源要素配置及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二是要分类分项目编制。既要结合不同乡村特征及其发展方向和定位,分区分类规划,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特色类村庄可以重点保护,城郊的村庄可以进一步融合;又要针对不同项目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多项规划有机融合,促进乡村走上振兴之路。三是要注意规划落实。规划完成后,重在落实,应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明确责任,建立问责机制,加大督查检查力度,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

(二)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党的报告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部署,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城市与农村命运共同体”的创新路径,提出了要求即要贯彻落实好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在空间及功能上的融合。一要增强城乡要素互动。充分运用公共财政、价格杠杆等政策手段,积极引导人、财、物、土地、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流动。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平台,积极推动广覆盖、内容全的农业科研信息网、基础数据库以及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等建设。积极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二要加快城乡投资一体。综合应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积极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方法,有力促进资源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持续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注意保持连续性、系统性,不断提高前瞻性,同时还要提高政策体系的有效性。加强在中央和省级层面的统筹力度,逐步有效缓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问题。

(三)壮大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首先需要打造优势特色产业。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坚持市场导向、把特色鲜明作为一条重要标准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第一要重视产业的规划与布局。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与布局、积极引导,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及平台优势的有效发挥,并逐步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第二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农户”能够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因此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第三要加强品牌建设。要选准品牌定位、制定好标准化,保障产品质量,拓宽营销渠道,打造个性化营销平台,做好品牌宣传与营销工作。

(四)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农村治理困境能否破解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而破解治理难题,健全治理机制是关键。针对目前农村面临的治理危机,一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有效推动“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转变。二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积极推行村民自治,逐步建立村民协商议事平台,协商制定热点问题,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三是强化村务监督,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对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资金管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推动居民、社会、政府三方实现良性互动。四是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设立综合治理中心将多方面治理融为一体。

(五)推进乡村文明复兴一是逐步树立文明的乡风。深入推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传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切实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二是复兴农耕乡土文化。采取差异化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对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农耕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还要拓宽保护资金筹集渠道,促进形成自我维持和良性发展的机制。三是让乡情情感回归。合理利用现代化手段,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还要注意保护乡土文化特色,积极打造健康、休闲、充满乡土情的乡村。四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重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场地,可以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J].东岳论丛,2018(10):25-33+191.

[2]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 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111-116.

[3]王立胜,刘岳.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遵循[J].红旗文稿,2018(3):20-22.

[4]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5]孙雷.乡村振兴重在增强内生动力[J].上海农村经济,2019(2):4-6.

[6]朱丽荣.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19(2):42-43.

作者:程晓娟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