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产品论文 > 谈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谈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4-02 22:56:00人气:352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三产融合,拓展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本文剖析了农产品加工业是破解乡村振兴目前面临的困境与难题的关键,探索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脱贫、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提供参考决策。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但当前,要想实现农业农村发展、产业兴旺、农民脱贫还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引擎,在新时代下有必要系统和深入地探讨农产品加工业如何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三产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本研究对农产品加工业纵深发展顶层设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我国乡村振兴目前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1.1农业大市也是工业弱市、财政穷市谜团

遍观当代中国,以种粮为主的农业大省、大市、大县,往往也是工业弱省、弱市、弱县,财政穷省、穷市、穷县,似乎是我国农业农村走不出的“谜团”。第一产业大而弱,即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脆弱、产业实力不强、农业收益不高,表现为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大,农民越贫困,经济越落后。农业大而弱极大地抑制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由于农业在三产中产业附加值最低,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通常将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成就,同时也以一产占GDP比例的降低作为一项衡量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指标。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占比都很小,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二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变化和调整。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2019年农业总产值为7.05万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仅为7.1%左右(附表)。有专家预测未来我国农业产值可能仅占GDP的5%。从全球的发展经验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GDP的10%是国民经济的转折点,我国也正处于这个历史时期。正视农业产值与GDP的比例关系,破解农业大市是财政穷市局面,就是要改变农业弱势地位,发展农业现代化,依靠一产农业向二产农业、三产农业转变的过程,调强一产、调优二产、发展三产,激发农业“接二连三”活力。

1.2丰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农民持续性增收难困境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四化同步”,但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短板,农民持续性增收难,缺少增收长效机制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央强调粮食安全,地方注重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农民关心种养效益,三者难以形成合力,使农民增收步入新的徘徊期,分析其原因一是农业经济效益差。农产品附加值太低,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太少。二是供需结构不搭配。需求升级而供给滞后,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存在重量不重质的问题,供给初级农产品多,精深加工品少,结构失衡,农业生产与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有一定差距。

1.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一系列问题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今社会的客观存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村人口存量和增量大、转移机制不健全、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转移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等,使得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一项长期的、艰巨而又复杂的庞大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农业边缘化。近年来,农村人口的大量外移推高了农村土地流转等成本费用,本地农产品竞争力差,在大量低价农产品进口的冲击下,不得不依靠政策性“收储”以保障种粮效益,出现“进口进市场,国产进库存”的被动局面。二是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村劳动力外移,老龄化严重。家庭养老、医疗负担沉重正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2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2.1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承

“一产”启“三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引擎破解农业大市是工业弱市、财政穷市这一谜团,提高二三产业产值是关键,即快速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与其他三化同步发展。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下,逐渐形成农业“接二连三”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就是以一产为基础开发二产,二产带动一产,连接三产。农产品加工业属于第二产业,在实现农业与工业及服务业的融合,推动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形成,促进农业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2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民富足、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从根本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速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市场上过剩产品通过初深加工过程,不仅有利于市场供需匹配,提高农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而且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和经济效益。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加工业有助于城镇化、工业集聚与县域工业增长,加工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效应。

2.3农产品加工业是化解农村一系列社会问题、建设

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农产品加工业可以解决当前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推动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壮大,通过吸引资本回乡、人才返乡、科技下乡,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有助于解决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问题,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带活“乡村美丽经济”。

3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2050年,乡村将实现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长期艰巨的任务,农产品加工业未来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宏观性、战略性的思考。

3.1从产业角度构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式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在各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过度加工和加工不足同时存在。粮食产业的过度精加工,导致粮食原料的过量损耗和营养流失,而蔬菜、畜禽产品等加工工艺落后,综合利用水平不足。随着消费者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农产品更加受青睐。农产品加工业不能盲目加工、重复加工,忽视营养科学和造成原料浪费。对于农产品加工业的纵深发展,应加强从产业发展角度构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式发展。根据农业产业链条,分析各环节初加工、精深加工存在困难,制定确切的加工规划图谱,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区域加工布局。

3.2由产品―产业―集群逐层递进式发展

由地区特色产品到形成特定产业,再到园区、集群的逐层递进式发展。从“一村一品”“一县一特”的特色产品的“点”,到形成“一乡一业”,产业强镇等特色产业的“线”,再到形成加工产业园、加工基地、产业集群的“面”。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由点及线到面,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向“大产业”升级,由单产业向“接二连三”产业链聚合,由乡村、县镇到省市自治区,自下至上逐层递进,形成由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附图)。

3.3由农产品加工东强西弱向三区互补布局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显著地理集聚特征,且地理集聚对农产品加工业成长有显著影响。从地理空间分布看,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各行业地理集聚主要在东部地区。未来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将打破东强西弱的局势,逐渐向产区、销区和园区集群地集中。在产区,依托生产和地理优势,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改变加工在城市、原料在乡村的状况,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产村融合。在销区,依托成熟的交通物流,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丰富加工产品种类,培育加工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广大大中城市消费需求。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是农产品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好地构建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相互促进的全产业链条。

3.4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

必须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的需求和变化,制定适合中国消费特点的加工产品标准,生产适合国内精分市场的多类型加工产品,更多依靠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增长。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受近年来世界经济衰退、需求市场萎缩、经贸摩擦增加,以及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局势呈现复杂多变格局。我国通过进一步嵌入全球产业链,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加强国际大循环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效率提升,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供应链的坚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者:王凤忠 司智陟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乡村振兴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