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
关键词:绿色;生态;茶叶种植;高效管理
引言
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主要围绕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及绿色病虫害防控为主线开展工作,坚持有机生物菌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施肥原则,要增施有机生物菌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合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配合施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为辅的病虫害防治原则,以生物防治为主,结合诱虫灯、诱虫板等物理防治技术,酌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生产出合格的绿色或有机茶叶。
1绿色茶园的选址
红河州绿色茶园选择在海拔1300m以上的红河州南部山区绿春、元阳、红河、金平县的无污染的高山深谷地带,坡度不宜过高;茶区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云雾缭绕。种植区内空气质量好,富含氧离子,无工业三废污染。
1.1绿色茶园土壤性质
鉴于红河州南部山区茶园土壤的实际,绿色茶园的土壤pH值要在4.4~6.5之间,选择比较肥沃,耕作层较深的土地,符合茶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促进根部茁壮成长。
1.2茶叶本地生长环境的要求
选择红河州内适合茶叶栽培的无污染的高山深谷地带,海拔1300m以上的适宜种茶地区,生长条件优渥。
1.3茶园水源的供给
红河州南部山区茶园,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对茶叶的水分供给提供了天然保障,山区小溪、河流、水库作为灌溉水源的补充,充分保障茶园的正常生长。
2茶叶绿色高效种植技术要点
2.1茶树品种的选择
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主要选用适合本地栽培的云南大叶种,发挥好品种优势,保证稳产、高产兼顾抗病性强,充分适应红河州的光照、温度、土肥、空气等要素,最大限度发展品种优势。
2.2茶树的种植
结合红河州山高地形复杂的实际,茶园种植2000~2800株/667m2。同时对种植的土壤进行沤肥,保证土壤的肥力,提高产量,茶树种植株与株的距离为60cm,保证行距适中,以1.3~1.6m为宜,便于日常管理,茶叶新植后,注意查缺补漏,死苗需要及时补苗,保证茶园质量。
2.3施用有机生物菌肥
有机肥能提供茶叶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和有益元素,且比例均匀,利于茶叶吸收,不会因多施而破坏土壤平衡。相反,土壤越平衡发展,越有利于茶叶生长,促进土壤熟化进程。另外,产生的各种酚、酶、维生素、生长素及类激素等生物物质,能促进茶叶根部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保持土壤自身的抗逆性,增加茶叶产量,改善茶叶质量。在同等营养元素的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相比较,在作基肥用时,有机肥作用是决定性的,在作追肥用时,经过充分腐解的有机肥其效果常常也比化肥要好,尤其是提高茶叶品质比化肥更为有利。通过在茶园施用有机生物菌肥,指导茶农与农家肥混合使用,较好的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了根系的更新生长,为茶树复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茶园正向绿色、高效发展。每年亩施1000kg腐熟农家肥和100kg有机生物菌肥。
2.4改树壮根
采取重修剪或台刈的方法进行改树。鉴于老茶园茶体弱,病害多,地衣苔藓严重的实际情况,进行改树补苗,杜绝缺株少苗,保证茶园的种植密度,为茶园的提升改种做好相应的基础条件。为打造红河州茶园高产、优质、抗病虫害,需要对茶叶的采摘,茶树进行人为控制,在采收季节,适宜采摘,保障茶树的营养及品质。除此以外,要结合红河州茶区本地气候以及茶叶品种特性的生长情况进行相应的茶树修剪,做好管理,以绿色、高产、高质量为目标,发挥地区优势,培养出高水平茶园。此外,摸清茶园土壤的性质,有条件可以进行测土配方,同时避免土壤污染,促进红河州茶叶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2.5绿色病虫害防控
茶园病虫害防治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茶叶生产中主要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橙瘿螨、绿盲蝽、黑刺粉虱和茶轮斑病、炭疽病等病虫害。在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等病虫害对茶叶生产的危害不断加重,危害严重的茶园会减产,效益降低。目前,茶园病虫害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但对保障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构成较大危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是及时掌握茶园病虫害发生规律、测报方法和防治适期的基础上,导入色板诱集、农药减量替代、天敌保护与利用及适时修剪和生态栽培等技术,实现对茶园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利用天敌小茧蜂、姬小蜂来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等叶面害虫的危害、黄板诱杀盲蝽越冬成虫、脂溶性农药控制茶尺蠖与茶橙瘿螨、生态栽培预防茶树病害等方面,达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量,节省生产成本,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实现产值增加。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通过推广秋冬季喷施石硫合剂清园封园,消灭越冬病虫;结合生产季节建立物理防治;引进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安装在茶叶种植区,诱杀茶园趋光性害虫,每盏辐射范围3.33hm2。茶园建立“黄板+性诱剂”诱杀茶小绿叶蝉。积极采取农业措施,恶化害虫生活环境,采用机械及时除草、及时采摘达标嫩梢。通过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规范茶园用药行为,指导茶农十分注意施用农药后的安全间隔期。重点推广应用下列生物农药:0.36%苦参碱、2.5%鱼藤酮、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10%吡虫啉、25%阿克泰、22%阿立卡、35%赛丹、98%巴丹、2.5%联苯菊酯、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
2.6开展茶园绿肥套种试验操作技术
茶园套种绿肥的作用主要有:绿肥本身是豆科植物,通过根部菌群吸收空气中的氮素,逐步转化为自身可以利用的氮肥,为茶树提供营养成份。绿肥茎叶除了含氮、磷、钾养分较高之外,有机质含量相当丰富。绿肥可以压青后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良茶园的土壤机构,绿肥的根部菌群与微生物活动息息相关,时刻调节茶园的微生物环境,保持群落的健康有利于绿色茶园的发展。绿肥通过在茶园里生长,增加了有机质,避免土壤裸露,保水、保肥,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抑制杂草丛生减少其它杂草繁殖。既可以抑制其它杂草生长又能固氮增肥,可谓一举两得,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绿肥的种植为红蜘蛛等害虫的天敌提供生长场所,使其顺利繁殖,减少茶园害虫发生危害,减少损失,真正实现绿色种植。红河州茶园绿肥套种主要以种植苕子为主,首先应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南方温暖多雨,以生育期短的光叶苕子、蓝花苕子为好;作越冬绿肥时,应适当早播,在9―10月比较适宜;播种量3~5kg/667m2;播种时最好基施磷肥(过磷酸钙10~20kg/667m2),可大幅度提高鲜草产量,苕子出苗后10~15天根部形成根瘤,盛花期或谢花时翻埋。
2.7加强茶园管理合理采摘
茶园管理就是要进行茶园的日常作业,要经常做好茶园土壤培育、土壤施肥、及时除草、经常打扫茶园、防治病虫害等工作。茶园进行合理采摘,提高绿色产值。解放前我国许多茶区采用了不合理的采摘方法,如“见青即采”或“一扫光”,使树变弱,不能形成采摘面。解放后,我国大力推广不同的茶叶采收方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老茶园的采摘应与树冠的改造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根据各地茶农的经验,在枯老茶树被修剪后,新拔下的茶树枝条可以被拔到离地50cm处,部分修剪或不同程度修剪的茶树应该被高低采摘,长势良好的多采少留,生长差的少采。
3茶叶绿色高质量高效种植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分析
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有机肥+菌肥+绿肥+LED杀虫灯+粘板+机械割草)的应用,提高了茶叶绿色生产的产量,其平均产值较当年当地增加8%,辐射带动茶园提质增效;茶园绿肥套种试验,绿肥产达2800kg/667m2以上,绿色茶叶达到100%,大大较低人力成本,按照茶叶生产平均受益计算可增收1000元/667m2,节省农药成本200元。
3.2生态、社会效益分析
茶园生态效益是指森林资源本身具有生态效用性和茶园生态功能被社会利用的效果性的效益综合,包括茶园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净化大气、消除噪音、减轻水旱灾害、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等多方面。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有机肥+菌肥+绿肥+LED杀虫灯+粘板+机械割草)的应用,通过开展茶园绿肥种植试验均是在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内开展,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展示、试验示范、关键环节技术瓶颈攻关、成熟技术的使用,辐射周边茶园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了茶叶绿色生产的产量,增加收入,给南部山区的贫困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受益;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的应用,确保了茶叶100%的绿色产品,有益于美化、绿化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减轻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环保意义重大。
4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红河州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进行探究,专注于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种植中的细节问题,目的在于增加红河州南部山区茶农收入,提高红河州茶叶绿色种植技术水平,提升红河州茶叶的整体质量,打造红河牌绿色、生态、优质茶叶品牌。今后,红河州茶叶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优质、绿色、安全、健康”,即以优势基地建设、茶叶优化改造、卫生质量管理、名茶品牌建设为重点,夯实茶叶生产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高茶叶质量和降低成本;以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龙头企业,提升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茶叶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意.试析无公害茶叶的高效种植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6,(24):81.
作者:马伟荣 单位:红河州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