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造林技术论文 > 谈樟子松造林技术特点

谈樟子松造林技术特点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0-17 06:16:00人气:391

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下,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投入不断加大,这为樟子松造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应注重相关方面的工作研究,为实际应用提供有益借鉴,服务于樟子松造林工作的开展,助力于环保事业的开展。

关键词:樟子松;造林技术;技术要点

樟子松属于常绿乔木,具有较强的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等特点,并具有固沙、防风、改良土壤等优势,能够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在一些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通常将樟子松作为植树造林的首选对象。实践过程中,为了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促进其健康、快速生长,应加强对樟子松造林技术的研究,做到合理选择使用相关技术,营造优质的樟子松林。

1樟子松造林实施前准备

1.1做好土质勘查和分析工作

樟子松生命力较强,对土壤肥力要求较低,可以适应山地砾质土、粗骨土等恶劣的土质环境。但却无法适应黏重的水湿地、排水不良的下湿地以及临时性渍水地环境。所以,在造林前,必须进行土质勘查和分析。除此以外,樟子松喜欢微酸性和中性土壤,碱性过大的区域不适宜种植樟子松[1]。

1.2详细了解其生长的自然环境

樟子松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温度、降水、光照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在开展樟子松造林工作之前,必须详细调研其生长环境,分析是否适宜樟子松生长,如果不适宜,需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2]。

1.3合理调整土壤肥力

在樟子松造林之前,需要进行土壤消毒,并检测土壤肥力,如果肥力较低,不适宜樟子松生长,应适当对其调整。

1.4合理进行种子选择

樟子松造林之前,必须对种子进行筛选,去除一些质地较差的种子、病虫为害的种子,保证种子饱满、优质,种子千粒重在5~8g之间,从而有利于后续的发芽与生长。

2樟子松造林技术要点

2.1催芽技术

在播种前的15~20d,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作为催芽地点,并且开挖宽度和深度在50~60cm之间,长度可以根据种子数量而定的沙壤坑。在坑底部铺设质地较好的席子,将经过处理的种子与湿沙混合,拌入湿沙量为种子的2~3倍[3]。然后在其上部盖草席,白天揭开草席,接受阳光照射,晚上则依然盖上草席。与此同时,在白天还要适当翻动混沙的种子,适度浇水。直到大部分种子裂嘴之后,过滤湿沙,筛选出种子,播种备用。但应时刻关注种子发芽情况,及时播种,如果种子芽体太长,则不适宜筛选,容易折断。

2.2播种技术

播种以春季为宜,温度控制在8~9℃,根据常规经验,4~5月份属于樟子松播种的最佳时节,667m2土地的播种量为4.0kg,可以根据实际环境和发芽率,适当调整播种量。播种方式:对于土壤较为松软、化学除草、培育留床苗的,可以采用撒播方式;对于其他情况,可以选择条播方式。播种要点:条播播种前必须灌透底水,等待床面稍微干燥之后,在床面上耧起5.0~10.0mm深的面,然后播种即可,播种株距控制在3~5cm范围内,行间距控制在8.0~10.0cm范围内[4]。播种后立即压实,覆土厚度为5~10mm。除此以外,还要在床面上部覆盖一层稻草,目的是保温保湿。对于撒播方式,播种之后,可以使用原床土对其进行覆盖,覆土厚度控制在5~10mm范围内,并及时对其进行压实处理,防止风吹导致土壤水分快速蒸发,影响樟子松出芽。播种完成后,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灌水,保证种子生长所需的湿度。春季风较小的区域,可以不覆草;较为干旱、蒸发量较大的区域,必须覆草。除此以外,在完成播种工作之后,需要时刻监测温度、湿度等,并防止鸟啄食种子。

2.3苗期管理技术

2.3.1灌水。在出苗期,应保持田间持水量达到60%左右,灌水时间选择为午后,不可在清晨和夜晚灌水,以免因灌水导致土壤大幅度降温,影响苗体生长。在出齐苗至6月末,灌水应遵循次数多,每次灌水量少的原则。在快速生长时期(7―8月),每隔3~5d灌透水1次。在8月下旬,应考虑苗体越冬问题,如果土壤干旱并不严重,可以每隔15d灌水1次。在起苗前1周需要灌水1次,保证土壤疏松,起苗时不损伤其根系。

2.3.2施肥。在苗木生长旺盛时期,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可以在6月中下旬开始,施肥量逐渐增加,直至9月上旬停止,在每次追肥之后,应用清水清洗苗木,以免烧苗。

2.3.3除草间苗和松土。可以使用除草醚除草,合理控制除草醚用量,并均匀喷洒在床面之上,通常情况下,有效用药量控制在1~2g/m2范围内,喷药后10h不得洒水。如果苗木生长均匀性较差,在7月中旬时可以间除一些过密和细弱的小苗,留苗量控制在600株/m2为宜。

2.3.4病害防治。对于樟子松的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应选择适宜樟子松生长的土壤进行育苗,播种时用五氯硝基苯拌土,具体用药量为1.5kg/667m2。在苗出齐之后,每隔7~10d喷洒1次1%的波尔多液,连续喷洒4~5次即可。

2.3.5防寒起苗与假植。为了保证苗木顺利越冬,可在封冻之前对苗木进行覆土防寒处理。具体操作时,可以在11月中旬埋土,厚度为15~20cm。在春季土壤化冻达到20~30cm时去除覆土,但为了防止冻害,可以分3次去除。去除覆土后对其进行灌水,保证起苗之前底水充足。在起苗时,应做到随起、随分级、随假植。

2.4造林技术

在樟子松造林之前,应对所选定的造林地点提前1年进行整地,如果其酸碱度和其他条件未达到要求,可以适当通过调整加以改善。对于一些新采伐地和新退耕地,杂草较少,土壤相对较为疏松,可以一边整地一边造林。对于一些风腐蚀严重的土地,无需整地,直接造林即可。对于一些土壤条件良好的,可以采取窄缝栽植的方法,但为了保证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和根系湿度,必须对苗木进行蘸泥浆处理。例如,苗木侧根较为发达,可以使用穴植法造林。造林时间以春季为宜,最好采取顶浆造林的方式。相比之下,对于一些春季多风干旱的区域,可以选择在雨季造林,但必须对苗木在2周前进行原床切根处理。

2.5栽植技术

2.5.1小坑靠壁方法。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垂直法,适宜在沙地造林中使用。这种方法操作便捷,效率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栽植质量。具体操作时,小坑垂直一壁,与挖坑人正对,坑深控制在35~40cm范围内,坑上口宽度控制在30~35cm范围内,坑底部宽度控制在15cm左右。接下来扶正松苗,使其位于垂直壁的侧面。然后将第2坑的土填入第1坑,并在填满之后压实。再将第3坑的土填入第2坑,操作与上述相同,实现倒坑栽植,循环操作,完成造林工作。通常情况下,每个工组每天可以栽种苗木1000~1200株。

2.5.2隙植树法。使用植树专用铁锹,开挖深20~30cm,上口宽10cm或者更宽的缝隙,然后将苗根全部放入其中,并保证苗根处于舒展状态。与此同时,将苗木靠在缝隙的一壁,并在距离第一缝隙8~10cm位置插进植树铁锹,深度与第一缝隙相同,先用力向里压,再用力向外推,挤深苗木的根部,使下部苗根与土壤密切接触。最后,填实第二孔隙,并将苗木周围土压实。通常情况下,使用这一方法每个工组每天可栽植1300~1500株苗木。

2.5.3明穴栽植法。使用栽植铁锹,开挖深35~40cm、长宽各为30cm的方形土坑,将苗木立于整个土坑的中央,然后填土并压实即可。

2.5.4簇植法。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50cm×50cm的小型地块之上,用铁锹栽植3~5株苗木,苗木呈梅花三角形排列,苗木株间距控制在25~30cm范围内,每个工组每天可以栽植1600~1800株苗木。

3樟子松造林技术实施保障

3.1加强技术应用的规范性

应用樟子松造林技术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操作,减少操作误差带来的影响。例如,在进行种子与湿沙拌合过程中,必须注重拌合的均匀性,经过反复搅拌,得到最佳拌合度。

3.2加强过程管理

需要加强育苗、苗木成长等阶段管控,实时监测其温度、湿度、病虫害等情况,然后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灵活应对。

3.3采取试验模式分析技术合理性

为了保证樟子松造林工作的效果,在樟子松造林技术选择之前,可以进行试验分析技术的合理性,选定最科学、最合理的技术,这样可以增强技术应用的实效性。

4结语

综上说述,樟子松造林工作开展,应注重技术选择前的环境勘察和分析,并注重技术选择和过程应用管理,还要根据技术应用情况提供合理的保障措施,强化技术应用效果。经过总结,樟子松造林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催芽、播种、苗期管理、造林、栽植技术等,在具体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选用,并保证操作规范、精准,从而提高樟子松出芽率,保证其快速、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王海东,魏浩亮,郭敬丽,等.五道沟林场沙荒地造林及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7(2).

[2]白祥.榆林地区樟子松造林技术研讨[J].中国绿色画报,2018,(009):19.

[3]许文艳.塞罕坝沙地樟子松固沙造林技术及应用[J].绿色科技,2019,(021):193-194.

[4]武学梅.半干旱地区樟子松造林技术[J].花卉,2019,000(012):233.

作者:宣钢 单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