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关键词]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现状;开发对策
人力资源开发指的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对社会以及经济建设的有利作用,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数量的把控及其优化配置等。农村人力资源指的是具备一定生产力的劳动人口。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主要是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江西省属于农村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大省,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些人力资源的素质并不高,还无法充分发挥出其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因此,江西省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意义
1.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助于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就体现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江西省本身属于山区较多的省,据相关数据统计,2008年,江西省全省的实际耕地面积高达283万公顷,但人均占有量并不高,耕地资源仍处于比较贫乏的水平,这就要求江西农业发展必须转变以往粗放式发展的模式,朝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前进,也就是要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可将相关专业理论、科学知识等融入到农业生产之中,从而使农业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最大化提升,这样一来就能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使农民的收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塑造江西人的良好形象,促进乡风文明、生产发展等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人员就是农民,与此同时,农民也是我国强力号召的一线劳动人员,其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首要前提就是落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只有当农民自身素质得到提升,其才能更加积极地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整体劳动效率与生产质量,进而增加自身的收入,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邻里和谐、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农村群众的建设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有效提升,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宏观环境之中,在建设江西、服务江西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全国树立起江西人脚踏实地、文明开放、敢于创新的良好形象,最终实现江西在中部经济区中的跨越式崛起。
1.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助于实现农村人口收入的增加,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江西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村生产力偏低的现状,推进“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以及现代化江西建设目标的达成。若农村人口不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则很难顺利开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工作,这就必定会导致农村生产效率低下,进而阻碍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这对和谐江西建设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常不利的。鉴于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这项工作的重视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落后的粗放式农业转变为先进的精细化农业。当前,江西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事实证明,通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塑造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民队伍,这对农民增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
2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2.1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思想素质现状
总的来看,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思想素质还比较低,这就对本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虽然历经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洗礼后,全省各地区农村劳动人口的思想观念和以前相比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农民在思想素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江西省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高,许多农民还不具备基本的收入来源,再加上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投资的认识不到位,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导致当地诸多农村青年都处于在家待业的状态。
2.2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现状
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文化素质并不高,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上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江西省属于农业大省,截止到2011年末,该省的农村人口大约达到了2400万,尽管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之下,江西省具备高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人员数量有了一定提升,但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仍然比较低。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江西省全省的农村劳动人口具备小学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大约占36%,其中基本不识字的占6%左右,而具备中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仅仅占据4%。
2.3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规模现状
人力资源主要可分为质量和数量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中,质量指的是个体的知识文化素养、身心素质等;数量指的是在特定空间与时间条件下,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农村人力资源指的是在农村这一区域内具备一定生产力和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结合《江西统计年鉴2012》可知,从2007年到2011年,江西省农村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从2630万左右降到了2437万左右,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60%降低到了2011年在54%,上述这些数据说明,江西省全省的城镇人口正不断增多,一些农村人口已经逐渐迁移到城市,成为城镇人口,但总的来看,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率还是比较低的。
3开发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对策
3.1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将现代科技运用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
我国政府近些年在农村教育上逐渐增大了投入力度,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农民科学知识的普及,诸多现代科技知识开始在农村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结合当前江西省的教育投资现状,必须着力落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方针,进一步发展高中中专教育,为农村青年上大学提供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应当落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相关培训活动,适应教育向农村科技倾斜这一大方针、大趋势,使有限的教育资本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2改进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在江西市场运行体系还不够健全的现状下,中央以及各地地方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出其宏观协调与管控的作用,加强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控,建立科学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掘出农村人力资源的价值。例如,政府部门可适当扩大人力资源调控的覆盖面,从城市、乡镇区域逐渐扩展到农村基层地区,打造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发展链条,拓宽信息传播路径,从而使农村人口的流动更为合理化。此外,还应当坚持以服务为立足之本,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使农村劳动人口更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必须采取适当的举措来留住优秀技术型人才。
3.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江西省就必须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不断开阔农村人口的视野,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彻底根除其思想中存在的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从而增强农村人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实现其致富途径的多元化。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方案,增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从而满足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其生活品位,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使农村城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推进。
4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江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持续化、高效化开展,首先就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总数正逐渐下降,且文化素质也普遍不高,结合这一现状,必须在今后的新农村发展过程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农村人才保障体系,同时还必须完善农村各类基础设施,从而为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戚中美,陈明华.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开发思路[J].知识经济,2010(22).
[2]简寒梅,刘志兵,苏力华.江西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J].机械职业教育,2011(04).
[3]阮志刚.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D].青海民族大学,2009.
作者:冷超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