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者都对此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本文中,笔者从多方面对农业科技进步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的影响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借助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民收入
一、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新的农业经营方与生产方式出现,农产品结构更加科学,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的生产力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一)农业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
在农业科技的影响下,农民的智能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了更多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从而获得更高的产出,增加了收入。农科科技能够有效地改造生产工具,使得农民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产出。在以往,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手工工具,工作效率非常低下,生产率不高[1]。农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与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规模化水平。在农业科技的作用下,农业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都发生了变化,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农业生产力就提高的越快。农业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对于现代农业而言,农业的机械化是必然发展趋向,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得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机械数量正不断增多,具体包括农用排灌柴油机、小型拖拉机与大中型拖拉机等。在这些机械设备的作用下,农民可以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集约了经理,增加了经济收益[2]。这也使得农民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非农以外的生产活动,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二是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在农业领域中,农民是最关键的生产主体。在农业科技普及的过程中,农民获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思考也更加理性,能够积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而开展农业生产。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已经涌现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懂技术,有知识,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以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基础的。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发展还是要依赖科技的进步。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的流量及流向都发生改变,使得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结构的优化使得农业具有更强的带动能力,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向农村地区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现代农业领域中,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改变了整个农业产业体系,该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在科技的带动下,我国农业生产正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全国各地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龙头企业,加快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产量的影响
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正不断加深。在农业科技的作用下,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升,农产品的产品得到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培育了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5000多个,促使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由每公顷1322kg提高到每公顷4871kg。农业产量的增加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科技使得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融合了更多的知识、信息与技术,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更为科学,资源利用率也更高,获得更多的产量。农业管理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农民的各项农业生产活动更加理性,其能够围绕着市场需求而开展生产活动,有效地减少了盲目跟风而导致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农业科技的进步还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受到了绝大冲击,大量国外物美价廉的农产品进入我国,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非常差[3]。针对此,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调整农产品的品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引入深加工技术,提高其附加价值。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我国很多农产品已经走向国际市场,打破了绿色壁垒,赢得了国外消费者的肯定,这一过程中,农民也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二、借助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
(一)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带有区域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农业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在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承担起主要责任,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路径。一是政府应承担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农业科技投入所占的比重应增大。我国应以立法的形式来确保农业科技工作能够拥有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并确定财政拨款的比重。各级政府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增长速度应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除此之外,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国应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支出,针对部分物化强度高与附加值高的科研项目应格外关注,加大投入。针对科研的需要,我国还应该加大科研社设备方面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针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应设置必要的专项资金。二是在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方面,我国要改变政府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积极拓宽投资路径,构建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农业科技研发对于资金的需要非常大,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政府部门应借助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向农业科技研发领域投资,从而为农业科技研发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企业与农民都能够成为农业科技投资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以构建起“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社会各界人士可以捐资构建起农业科研基金会,鼓励科研机构创办科研企业。除了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外,我国还应该加强这部分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重视科研成果,并做好科研成果的应用,使得农业科技顺利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农业科技供应方与农业科技应用方应加强交流,农业科研机构应围绕着农民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优先进行该方面的科研活动,使得有限的资金被充分利用,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4]。
(二)持续完善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与法规
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驱动作用。当前我国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针对农村地区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惠农支农政策,并完善了农业科技方面的相关法律,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这之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持续完善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与法规。政府部门应对农业科技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针对农业科技而进行宏观规划,使得农业科技的具体工作更具方向感。我国应逐步构建起农业科技管理与保护机制,针对农业科技科研活动的需要而创建有利的政策环境与法律环境。在农业领域,我国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着市场需求而开展各项农业经营活动,借助科技的力量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针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与投产,我国应给予必要的法律保障。
(三)构建起科学的农业科技科研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科研情况,我国应加快构建起两级农业科技体系,分别为国家级与地方级。中央财政投入主要流向国家级的农业科研体系,主要的科研领域为高技术与重点学科领域。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流向地方级的农业科研体系中,所进行的研究多为区域性、应用性的内容,主要目的是服务农业生产,具体如:一是农业生态区下的农业科研机构,主要的研究任务是从生态类型入手开展当前现实亟需的研究;二是依照生物学规律与自然灾害规律等开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良种开发与信息监测分析研究等。国际级科研机构与地方级科研机构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分享研究方面的情况,针对重点、难点科研项目可以合作,联合攻关。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还应该与国际性的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地提高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国际地位。在合作的过程中,各方的权责应划分明确,改变职能交叉的状况,减少资源浪费,构建起高效的农业科研体系。在农业科技研发的过程中,科研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各级科研机构都应该充分重视人才的力量。当前我国高端农业科研人才非常少,针对此,我国应加强该方面人才的培养,设置科学的学科结构。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从海外引进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方面的人才,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相关部门一方面要设置具有激励性的薪资待遇,另一方面需要对科研人员做好考核工作,确保科研人员能够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农业科技进步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国应加强农业科技方面的重视,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构建起多元化的科研资金来源渠道,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与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亚琼,刘序,雷百战,等.广东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民收入的计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7(5):993-995,1001.
[2]吕月珍,邵永新,钱野,等.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以杭州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7(5):850-856.
[3]马玉能.农业科技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3):2-2.
作者:王雅芹 王震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