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的采茶戏唱腔变化思考
摘要:采茶戏是茶文化在戏曲领域的派生,是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华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对许多戏曲剧种产生影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和平采茶戏唱腔发生了新的变化,剧作家怀着深深的家乡情结,饱含深情的讴歌家乡的变化,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使采茶戏艺术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平采茶戏;唱腔变化
和平采茶戏是和平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当地群众喜爱。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平采茶戏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面临着传承和保护问题。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平采茶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和平采茶戏中含有的民俗文化魅力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和平采茶戏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需要创新戏剧形势内容与唱腔,促进和平采茶戏传统艺术文化持续发展。
一、建设新农村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并明确指出了其内涵: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程,不是只强调农村某一方面的建设。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俗文化的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产业也应该属于文化产业,因此,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民俗文化的保护,可以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社会风气。和平采茶戏是民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平采茶戏属于地域文化,它深刻地反映了和平地区的历史和生活,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智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和平采茶戏的创新与传承。
二、和平采茶戏唱腔的演变
中国音乐语境形成与汉语音韵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戏曲文学的载体,地方戏能得到百姓的喜爱和让群众知道唱的内容。和平采茶戏唱词道白吸收大量客家方言,展现和平采茶戏的独特韵味。和平采茶戏唱腔采用客家方言原因是可以拉近舞台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语言生动形象便于大家学唱,客家语言具有客家风情特点,不用客家话表演会失去其中韵味。唱腔体系发展中戏曲唱腔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和平采茶戏唱腔体制基于曲牌体结构,将不同曲牌连缀成套,曲牌有自己独立的腔调。唱腔的句式变化分为扩充与缩减,通过扩充缩减唱腔手法使唱腔腔格发生变化。和平采茶戏从曲牌体发展到板腔体经历漫长的过程,音乐加工发展到依靠少数基础强调进行板式加工变化,是音乐戏剧性表现的飞跃。旋法与调式是构成剧种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采茶戏特有的旋法形成特有的音乐风格,采茶戏音乐五种调式具备,五声徽调式居多,宫调式较少。关于和平采茶戏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平采茶戏有400多首曲牌,大多数曲牌从和平地区民间小调演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版一些传统音乐曲集。具有代表性的为《和平采茶戏音乐》。20世纪60-70年代采茶戏剧团创作新的剧目,题材丰富多样,和平采茶戏将《茶童戏主》拍为戏剧艺术片,由八一电影厂根据整理采茶传统讽刺剧改编。音乐创作成功源于音乐以全新面貌出现,运用丰富的特性音调,打破采茶戏人物开唱前用长托子等传统格式,为适应新剧目需要,和平采茶戏唱腔进行了改革。传统唱腔难以适应现代采茶戏音乐表现需要,音乐工作者继承传统唱腔基础上进行改革。为完成文化厅举办文化艺术博览会,对20世纪50-60年代整理的传统戏进行全方位改造。音乐以崭新的旋律再现舞台。新编传统戏为人物选择主题音调,拜年话手法创新,演出效果更加理想。对唱腔改革包括引进板腔体表现手法,向其他剧种学习,丰富唱腔形式。和平采茶戏以载歌载舞表现形式,以扇子花为表演载体,形成剧种鲜明的艺术风格。采茶戏创作日趋繁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和平采茶戏唱腔创作出现新的变化。主要包括推陈出新,设计新颖。主腔在曲牌体腔贯穿,在板式变化主题唱腔贯穿。借鉴板式变化体表现形式,借鉴歌剧唱腔表现形式。
三、和平采茶戏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并实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也日益加快,经济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民俗文化的同化、变异、变质等问题日趋呈现,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和民俗文化被逐渐抛弃,和平采茶戏也面临如何保护和传承下去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许多民间沉积的民俗活动受到人们的重视,民俗活动与戏曲演出关系密切,宗庙落成后庆典会有戏曲演出。但在表面的热闹下采茶戏仍存在危机。如观众年龄偏大,以老人为主,当今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外出打工,演出时孩子跟着爷爷奶奶观看。作为颇富地域特色的剧种,采茶戏值得扶持保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和平采茶戏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在国家大力倡导非遗保护下,和平采茶戏列入国家非遗项目,对采茶戏发展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不断改变,和平采茶戏虽然集成传统进行创新,但随着文娱方式转向多样化,和平采茶戏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和平采茶戏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戏曲内容与时代脱节,缺乏专业表演人才。和平采茶戏是文化活动表演形式,需要得到广大观众的支持,才能得到长远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改革,观众的审美观与娱乐方式发生变化,为保护和平采茶戏发展,内容形式需要进行创新。目前我国文娱方式日益丰富,出现了各种媒介吸引观众的喜爱。和平采茶戏是载歌载舞的文娱活动,表演贴近生活,如今为了方便观众观赏,出现许多戏曲观赏媒介。新形势的观赏渠道下,和平采茶戏对戏曲文化进行了宣传,通过互动更具体地了解了观众层面的需求,使和平采茶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满满的正能量。目前和平采茶戏面临重要的问题是缺乏表演人才及唱腔的与时俱进,表演者要热衷于采茶戏,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有较强的表演能力及专业的唱腔。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和平采茶戏表演者大多为中年人,一直保留着原有的唱腔,年轻人对和平采茶戏不够了解,不愿意继承传统文化从事和平采茶戏表演,对采茶戏的唱腔甚至是排斥的,导致和平采茶戏越来越不景气。随着采茶戏市场日渐衰退,从事采茶戏表演者经济收入难以保障。许多演员为谋求生存放弃了采茶戏表演及原本的唱腔。和平采茶戏传承方式主要为师徒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传统方式为主,对采茶戏中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非常困难,唱腔的传承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和平采茶戏面临缺乏传承人的困境,培养和平采茶戏传承人是目前和平采茶戏传承发展的关键。
四、新农村建设下和平采茶戏唱腔发展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生活质量日渐提高,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文化需求,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这为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平采茶戏经过400多年的历程,形成相对固定的艺术风格,传统音乐等内容的宝贵资料。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对和平采茶戏传统艺术自由传承保护,对传统资料全面梳理,向采茶戏传承人收集,运用科技媒介手段进行加工,对收集的剧本文字资料长期保存。音乐文化传播发展经历了口传心授,录音等时期,当下传播方式多样化,手机等是时下音乐传播的物质载体,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0%,大众传媒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开拓新的传播方式,才能化解非遗传承中遇到的挑战。展示是传播和平采茶戏的有效性,组织开展采茶戏传统剧目对外专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可以将和平采茶戏通过送戏下乡的形式进入各个乡镇,融入到幸福新农村建设中,大范围组织群众学习和平采茶戏的唱腔唱法,使传播受众更加广泛。大力开展和平茶戏进校园活动,组织传承人深入音乐学院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讲解和平采茶戏知识,传授表演唱腔等技巧。录音传播方法是传播的主要部分,在新农村文体广场播放,群众主动或被动听到,采茶戏音乐制作VCD光碟、U盘等,将其音响资料通过新农村大妈的广场舞融合推广传播,传播方式除了在广场舞、健身舞、农田劳作等渠道传播。在传承保护中拓展多样化传播模式,通过模仿学习和平采茶戏的唱腔,新时代下和平采茶戏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推广,才能促进采茶戏传承发展。大力推进和平采茶戏的形式创新,实现题材,风格特别是唱腔的不断创新,现代元素的注入,是满足群众多层次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实现文艺发展必须坚持的时代精神。是和平采茶戏传承中唱腔改革创新发展的艰巨任务。
五、结语
和平采茶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戏,是在民间小曲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诸多民间技艺,表演风趣幽默,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进入城市演出由于观众变化,采茶戏不断向其他剧种学习,唱腔形式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效果。新农村建设下和平采茶戏传承发展面临新挑战,需要注重采茶戏唱腔艺术形式的创新,在音乐上除适当利用改编一些传统曲牌外,还需使用一些客家民间音乐素材,发展创作出全新的唱腔和场景音乐。注重与地方群众文化融合,在创新的基础上保护好传承好和平采茶戏唱腔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同时,和平采茶戏的发展要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实行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能更好地实现和平采茶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萌,徐晴岚.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从农村文化的角度[J].戏剧之家,2011(7):27-28.
[2]刘金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甘肃农业,2013(11):51-54.
[3]贺明.赣南采茶戏打击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425.
[4]梁维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母里文化保护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2):40-41.
[5]张燕.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和保护[J].文化产业,2018(22):15.
作者:陈文韬 单位:河源开放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