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音乐教育改革探究
在乡村振兴、教育扶贫等政策引导下,农村音乐教育从“师徒模式”向“学校模式”转型是必然之举。易文颖编著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与实践》(九州出版社,2020年11月第1版)一书聚焦农村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围绕音乐师资、音乐课程、音乐资源等展开深度研究,该书行文简洁、内容实用,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建议,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音乐教育实践基础。
一、剖析农村音乐教育主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
现阶段,农村音乐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学科教育等范畴是大势所趋,由此音乐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实用性价值,包括提升农村人口音乐理论水平、音乐审美素养等。但从历史维度出发,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艺术形式,本身就根植于广袤的乡土社会空间,仅考虑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社会结构、要素、环境等造成的嬗变,就简单地将音乐教育从农村社会职能中剥离、全面投放到学校教育场域中,明显是一种狭隘的认知与做法。该书开篇之际,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农村音乐教育对农村人口的教化作用,特别指出,相当一部分音乐作品、艺术形式、器乐及声乐技艺等,是离不开农村社会的土壤的,例如大量非遗音乐文化作品,仍然主要由民间艺人作为传承者。因此,该书在分析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尤其强调了相关教育主体应具备历史意识,一方面要确保“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农村社会在音乐文化方面理念统一,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不是为了彻底颠覆固有乡土音乐文化传承机制,相应地,要借助学校教育这一优秀渠道,为传统农村音乐的传承保留一席之地。
二、聚焦农村音乐教育典型现状,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
关于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既是该书的探讨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来源。该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表现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特点,仅选择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典型现状”进行分析,这一编写思路很好地规避了内容过泛、去中心化的缺陷,便于和次第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保持步调一致。首先,摆在农村音乐教育改革面前最大的阻力是“音乐师资”,音乐不同于语数外等智育学科,除了要求音乐师资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之外,艺术修养、文化素养、音乐审美等也不可缺少,而农村音乐师资的现状普遍是“重术轻道”。其次,新农村建设赋予农村音乐教育充分的硬件资源,但在软件维度的“课程资源”上十分欠缺,尤其是亟待针对乡土音乐资源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和更全面的利用。再次,农村音乐教育模式过于陈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应该形成全新的文化气象,客观上要求音乐表现形式要丰富多彩、音乐教学效果要城乡均衡,但现状却不尽人意,纳入学校教育范畴之后,反而限制了农村音乐文化的传播与表现力。
三、构建农村音乐教育改革对策,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从农耕文明维度出发,“中国农村”不单纯是一个地理学、社会学或人口学概念,费孝通关于的“乡土中国”提法,从文化、艺术、经济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农村空间的特殊性。这样一个空间中生活常态是“终老是乡”,人、基层组织、劳动行为等之间具有超常稳固性,存在于这样一个空间内的各类文艺要素及形式(如音乐),则是维护农村和谐、善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农村音乐教育多以“师徒传承”的形式展开,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的缺陷,既无法保障音乐教育价值的普遍性,也难以实现音乐理论、实践内容的有效更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村音乐教育获得了更好、更多的平台支撑,除学校音乐课程之外,民间艺人、音乐培训机构、博物馆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优化城乡音乐教育结构、促进城乡音乐差距缩小出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要关注音乐教育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工具等,为农村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弯道超车”的可能性。该书立足网络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音乐教学活动的线上化、音乐教学环境的虚拟化,目的是为农村音乐教育搭建网络远程实践渠道;直观上看,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利用率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着力点放在农村音乐教育层面,一方面也加速了农村传统音乐形式与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有助于优质音乐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为内容更新创造了条件。
李伟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