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主要指基于政府政策引导,结合地方部门的协调配合,分类管理水资源,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且人均占有量不高,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情况。因而,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中,区域政府要深入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及水资源分布特点,赋予各级职能部门相应权力,以此顺利进行水资源管理工作。基于此,针对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模式相关知识,文章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帮助。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管理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淡水资源的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夏秋多、冬春少,受海陆因素影响,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长江以南流域多、黄淮海流域少。气候变化等对我国水资源也有较大影响。当前,部分地区发生地面沉降、河流出现断流以及干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水资源出现如此危机,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另一方面与人为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快,水资源浪费与破坏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农业灌溉大多采用漫灌的形式而非滴灌的形式,且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高,居民生活用水浪费严重。再加上水资源污染严重,治理不力,而且人们对水资源缺乏相应的节约与保护意识,导致水资源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水资源浪费与污染问题,加强保护水资源,对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1合理构建水资源使用体系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牧业生产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管理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其他用水等,可分为强耗水和弱耗水两大体系,其中强耗水需要重点控制。为合理利用资源,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搜集水资源分布情况,研究其运动规律,应用信息化手段为水资源研究与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1.2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
我国地域面积广但地形比较复杂,很多地区降水不均匀,由此极易形成南涝北旱的局面。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所以必须加强勘测水资源储量、检验水资源质量、污染及用水规划等工作。为此,国家提出人水和谐、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出台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以全新的理念满足新时代水资源管理要求。水资源保护工作并非单纯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水资源保护及管理能力。
1.3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水污染、内涝及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应用先进技术手段,了解城市水资源现状与分布,对城市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根本上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情况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模式以分散型管理为主,从上到下构建省级―市级―区域的分化式管理部门,通常由国家水利部门统一调配规划各地区上报情况,并为各职能部门分配任务,以此增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性。该管理模式是在国家水利部门宏观引导规划在进行管理工作,但水资源保护工作仍以当地部门管理为主。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及水污染防控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地方住建、市政部门负责管理规划区域供水与排水系统,水利部门负责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管理调配、水资源规划等。而地方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权力重合,部分管理权责模糊,从而分化了主体职能,使得管理权力分散,主管部门实际职能流于形式,如水资源功能划分与生活用水管理保护。另外,各部门间没有及时沟通,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使得水资源管理与布局难以实现统一目标。目前,我国正逐步调整并优化水资源分布形式、管理措施与机制,如水利委员会的建立。但该部门主要职能以防治洪涝、水体自然灾害为主,对水资源调配与保护发挥的作用不突出,使得水资源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另外,部分管理部门无法行使自身权力,只能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于管理体系中,对辖区内水资源使用情况没有实际管控权。流域性管理模式中,一般政府部门基于经济利益,使得辖区内水资源浪费严重,流域上下游间水资源分配出现问题。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还设置了水务局,负责管理辖区内用水情况,其依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政企联合制度体系背景中,分化了主体职能权利,对水资源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模式
3.1行政区域化管理模式
纵观当前我国水资源分析与规划模式,应根据地区用水及水资源储备情况从整体上进行调整,基于行政区域管理模式开展符合模式管理,以此形成部门为核心的阶层式调配体系,集中管理权力。目前,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模式单一,以地理区域为单位划分,保障中央集权特性的同时,在管理体系下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以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行政区域管理则是以地区为单位划分,通常是国家―省―县,基于不同管理范围构建国家为主的管理体系,以此对水资源进行区域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为了预防各级别管理职能发生冲突与叠加,我国新《水法》重新划分了各级别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层面上统一划分监管职能,包含水资源管理权限定位、规划措施、用量调控、监测及政策执法等;微观管理层面,详细划分水资源使用、功能及保护等,其管理职能定位准确,有效区分了相关政策制度与具体措施,即分离决策、执行与监管等职能,在此基础上确保各职能部门正确执行权力。此外,国家与市县部门中,省级部门发挥着过渡作用,负责接收并执行上级部门命令,主调控部门宏观调控下,根据自身区域与市县实际情况,科学分配主线任务。表面来看,省级管理模式涉及两项管理行为,从根本上来讲由一个管理机构负责。行政区域管理特点表现为统一、职权、主导及监管性。统一性主要是根据区域发展特点与趋势,明确主体管理模式,确保水资源预期规划目标精准对接管理模式,实现统一管理;职权性是指区域部门对水资源具有广泛使用、规范及保护权力,此部门管理工作中可集中调配资源,对区域管理内水资源环境进行优化;主导性主要指区域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行使职能权力,以指向型明确约束各部门工作模式与管理模式,确保各部门不会发生利益冲突问题;监管性使之融合各部门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反馈相互监督,实施监管分离,以此确保水资源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
3.2流域化管理模式
(1)流域引导模式。其主要指以水资源保护为主,在区域排水特性需求得到满足情况下制度化管理水资源,确保合理分配区域内水资源。人类生产生活中,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流域引导以水资源为单元,结合上下游形成单元整体,利用整体环境保护对管理职能进行分化,以此提高单元内水资源管理效率,为水资源管理构建规划管理模式。调整优化流域引导模式时,通常会准确定位管理机构区域范围所行使的职能,赋予其相应的管理与监督职能,另外,规划管理流域内河流与湖泊分支,明确主要职能,划定各部门权限,确保河务、防汛及水文等机构正确执行命令,独立化管理各分级部门,实现权力与职能的独立。流域引导过程中,对辖区流域空间体系水体进行管理时,正确引导流域内地理与空气环境,融合管理模式与地区流域特点,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目标。另外,流域引导内容涉及水资源分配、工业产业限制、企业排放基准及流域内上下游关联特点,基于此正确引导合理规划区域环境,具有一定的灵活、指向与可变性,与水资源动态特点保持一致。
(2)契约模式。其主要指基于流域,上下游间制定契约对区域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流域内水资源过程中,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水资源储存与耗损波动大,且流域内水资源管理不会一直保持内循环模式,受不可抗拒因素,承担上游水资源规划压力,在下游管理中发挥流域规划管理效果。所以,流域内上下游间要签订管理条例,结合自身排泄与负荷能力、水质及资源量分配等,基于流域内水资源签订相应的条例,根据综合经济利益调研管理内容与防控措施,获得最佳管理方案。契约模式条款内容要充分考虑地理及流域内水资源动态特性,分析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以此完善契约体系,保障水资源实际管理效果。
(3)企业模式。其主要指将流域内水资源管理工作承包给独立企业,再由政府调查企业运营资质与技术资质等情况,签订法律合同约束企业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强流域内精准实现监管目标。另外,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透明性,服务主体以水质监测与水资源监测为主,基于公众化监管,规范并约束企业管理行为与监督行为等。企业管理模式利于缓解国家与公务人员等工作压力,在管理权力与管理职能交接基础上,受政府政策制度监管与经济利益驱使,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政策与利润引导下,企业引入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理念,构建规划型水资源管理模式。此作为一种经营模式,水资源管理模式属于其他层面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转为经营模式,溶消了水资源管理成本及治理利润,为经济化管理模式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小流域企业管理中,要结合企业模式与流域内发展特性开展试运行,首先制定出管理年限,并分析年限内预期管理效果。年限内规定管理任务目标完成时,比较任务执行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发现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此对管理体系进行逐步完善,确保小流域管理职责更好地转为大流域管理职责,为水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浪费与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工作形势。此种背景下,相关部门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治理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以此减小水资源污染问题发生概率,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更好地保护水资源,为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曲.水资源保护地综合管理的模式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4):165-166.
[2]张志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路和建议[J].工程技术研究,2018(2):253-254.
[3]罗奕珊.水资源保护监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1):37.
[4]朱党生,张建永.推进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思考及重点[J].中国水利,2019(17):17-20.
[5]施观宇.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J].四川建材,2019,45(9):43-44.
[6]刘旋.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与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48(6):30-31.
作者:张瑞现 单位:长垣市水利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