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栽品种及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为了促进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进行了调研。并根据实地考察以及对当地农技推广人员和种植户的调研采访,总结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的原则
马铃薯的品种根据用途可以分为鲜食型、加工型和兼顾型品种。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无霜期短,应该选择生育期相对较长的中晚熟品种,要求品种有较长的休眠期和耐储性,还要选择抗逆性和抗旱性强的品种。要根据生产目的,选择不同级别的种薯。既要考虑成本,又要考虑种薯的质量。如作种薯生产,就要选择低世代脱毒种薯原种、原种一代,该级别种薯价格虽高,但生产出的种薯质量好,利用年限长;作商品薯生产为目的,则应选择原种二代或良种,这级别种薯价格偏低,而产量好,有利增产增收。最好采用25~50g以下的健康小整薯直接播种,能够防止交叉感染,减轻病害发生,防止水分散失,确保苗全、苗壮、苗齐、苗匀,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提前出苗1.8d。引种时调出地区应无检疫对象,绝对不能在引种的同时引入新的病虫害。一般情况下要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引种,从冷凉地区向温暖地区引种,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引种[1,3~5]。
1、1鲜食品种
鲜薯品种要求薯块大、表皮光滑、芽眼较浅;主要种植品种主要有:克新13、克新23、克新24、克新25、中龙薯1号、东农309、东农311、东农312、早大白、费乌瑞它、尤金、兴佳2号、鑫科薯1号。
1、2淀粉加工型品种
要选择淀粉含量在18%以上的品种,而且淀粉含量高的品种大多是中晚熟品种。目前生产上种植的高淀粉品种主要有:克新27、克新26、克新22、垦薯2号、垦薯1号、东农310、东农308等。
1、3全粉加工型品种
对薯块要求较高,不仅要薯肉白色、芽眼浅、还原糖含量低于0.25%,还要求干物质含量高,比重在1.080以上[6]。栽培品种主要是大西洋和东农310。
1、4炸片加工型品种
要求薯形圆形、芽眼浅、还原糖含量低于0.3%,直径4.5~9.0cm,比重在1.080以上,炸片色泽浅且色泽均匀一致[7~8]。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有:东农305、大西洋、中龙薯1号、克新20、克新16、克新14等。1、5炸条加工型品种要求薯形长圆形、芽眼浅、表皮光滑、还原糖含量低于0.3%,比重在1.080以上,油炸色泽浅或金黄色且色泽均匀一致,一般要求薯块长度在7cm以上,薯条越长售价也就越高[7~8]。目前适合薯条加工的品种主要是克新17。
2栽培技术要点
2、1播种前准备
尽量选用二代以内合格脱毒种薯,在播种前15~20d出窖,种薯平铺2~3层,温度保持在13~15℃,逐渐照射散射光5~7d,每2~3d翻动1次,使种薯各面充分见光,注意淘汰病烂薯。当芽长至0.5~1.0cm时,可以准备切块。种薯切块既可以节约种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打破休眠。用75%酒精或0.5%~1.0%高锰酸钾溶液对切刀进行消毒。小于50g的种薯可以直接播种不切块;50~100g的种薯纵切2~4块,可以充分利用顶芽优势;大于100g的种薯要从尾部开始按芽眼螺旋形向顶斜切,最后把芽眼集中的顶部一分为二。切刀要在靠近芽眼的地方下刀,以利发根。切块大小尽可能做到一致。由于近几年,春播前后灾害性天气多,种薯块要尽量大于40g。切好的薯块采用滑石粉、甲基托布津、甲霜灵锰锌拌种。用500~600倍液的高锰酸钾浸种10~15min,可达到防止细菌病害发生和烂种并且增产的目的。用草木灰、多菌灵拌种消毒还可以为马铃薯生长提供钾肥。同时钾肥是以碳酸钾形式存在的,呈碱性,有一定的消毒、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的作用,不仅能减轻或推迟病害的发生,也能促使刀口愈伤组织形成,增强抗病菌能力[6~11]。
2、2播种
一般在当地晚霜期前20~30d,当地气温稳定地通过7~10℃时为适宜的播种期,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薯盛期处于当地的雨量充沛、低温、短日照条件下[6~11]。播种密度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肥沃地块宜密、瘠薄地块宜稀、种薯生产宜密、商品薯生产宜稀。种植密度因品种而异,一般保苗45000~75000株/hm2为宜。以大垄种植为主。垄距80cm,垄高25cm,垄顶宽30cm,视土壤墒情播种深度12~15cm,每垄1行,株距18~30cm[9~10]。加工用高淀粉品种应适当密植,不仅可以提高马铃薯群体产量,同时有利于形成中等薯块,中等薯块淀粉含量较大薯和小薯相对要高。建议株距20~22cm。全粉加工型品种对品质和品相要求很高,因此,栽培过程中要进行高培土,防止青头、裂口和畸形薯的发生。薯片加工型马铃薯要求薯块不能有畸形、青头等瑕疵,栽培过程中要做到深耕细耙精细管理。炸片型品种适当调节种植密度可以控制薯块大小在加工要求范围内,建议株距15~18cm。薯条加工型品种建议株距18~20cm,要进行垄作栽培,建议行距90cm,垄高30~35cm。
2、3水肥管理
现阶段,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马铃薯栽培中主要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不仅能够减少灌溉量、均匀施肥、节约水资源和成本、减少后期田间管理工作,还能减少烂薯率、防治病虫害、维持生态平衡。另外,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施,能够精准的把握马铃薯各个生长周期所需要的水分,及时进行供给,最大限度地保障马铃薯生长,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其要求根据土壤地理环境的差异,及所要达到的有效湿润区的面积和土层深度、滴头间距、毛管大小和最大铺设长度等设置不同的管道系统。通常用滴头间距20~30cm的薄壁滴灌带,流量控制在1.0~1.5L/h,置于土面[11]。全粉加工型马铃薯栽培要适当增加钾肥施用量,根据当地土壤养分情况合理调整氮磷钾肥的比例。适当增施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品质,还能提高淀粉含量。
2、4病虫草害防治
2、4、1病害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和疮痂病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马铃薯栽培中的主要病害。应结合测报,于始花期前选用适合的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如代森锰锌(既防病又补锌、锰,还不会产生抗药性)、氟啶胺(价格稍贵,但效果好)、霜脲氰(克露的有效成分之一)、甲霜灵(要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长期使用会产生抗药性)、霜霉威(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银法利是由最新研制的治疗性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强内吸传导性杀菌剂霜霉威盐酸盐复配而成的新型混剂)、百菌清(保护性杀菌剂,不易产生抗药性)、烯酰吗啉(价格便宜)、嘧菌酯(广谱、抗逆、延缓衰老、持效期长)或双炔酰菌胺(商品名瑞凡,新型杀菌剂),以上均为通用名,由于商品名众多,选择药剂时要认真查看包装上的名称,分辨药剂有效成分及含量,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交替使用。马铃薯疮痂病发病初期,用6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进行2~3次喷雾防治,间隔期7~10d。
2、4、2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是危害薯块的重要害虫,主要是金针虫、蛴螬等,在播前可施用辛硫磷颗粒60~70kg/hm2。蚜虫可用10%吡虫啉0.3kg/hm2或3%啶虫咪0.225kg/hm2喷雾。瓢虫用50%敌敌畏乳油稀释1000倍液喷雾。
2、4、3草害防除
杂草不仅会和马铃薯争肥争水,而且有的杂草根系还会穿透薯块影响马铃薯生长。故应结合中耕进行除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化学除草。苗前化学除草可以采用72%异丙草胺,用量1500~3000ml/hm2+70%赛克300~600g/hm2;90%禾耐斯用量990~1995ml/hm2+70%赛克300~600g/hm2;96%金都尔900~1650ml/hm2+70%赛克300~600g/hm2进行封闭灭草。苗后,草龄在3~5叶期,化学除草采用10%禾草克乳油,用量750~975ml/hm2;15%稳杀得乳油用量975~1500ml/hm2;12.5%拿扑净乳油用量1500~2025ml/hm2,对水后均匀喷雾于杂草茎、叶上。
2、5收获与贮运
当植株叶片从下到上开始发黄,用手捏主茎开始发空即达到生理成熟时便可收获,早熟品种一般在8月下旬,中晚熟品种一般在9月上中旬收获。在收获前7~10d要进行化学灭秧,促进薯皮老化,从而减少收获时的机械损伤,起收为防止丢薯和划破薯皮应注意挖掘深度。黑龙江省马铃薯收获季节降温频繁,如果收获晚温度过低,薯块的还原糖含量会上升,从而会影响加工质量。装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运输和贮藏时要防止日晒、雨淋和冻害。
作者:李智媛 苗玉新 孙明明 李晓晨 张元良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