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农林人才
摘要:本文是针对《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到的农林人才培养之如何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农林专业有感而发,基于笔者二十年一线农业教育的思考,总结出吸引优秀生源的四方面举措,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农林人才;免费教育;科技兴农
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于2013年11月联合了《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意见。涵盖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改革项目、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五方面。笔者长期从事农业教育一线工作,始终认为,行业发展,人才先行,因此借助本文就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一些浅见:对于培养优秀的农林人才,首要任务是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农林院校。
一、推行农林教育免学费政策
中国传统上以农为主业,自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快速发展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十多年间,主要推动了工业大发展。毕竟,农业与工业相比较,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发面具有一系列的弱势,如: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果具有不确定性、投入产出比不经济等。正因为如此,农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了;甚至可以说,农业的落后是因为对工业发展的奉献,例如:征用了大量的农地用于工业建设或房地产开发、农业转移劳动力对工业的低成本付出。在其他行业大步前行的时候,农业在萎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将下降到9.8%,进入10%以下的时代。工业几十年的大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周其仁学者指出:制度对经济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他的统计结果,在1978到2000年间,中国城市从193个增加到663个,镇的数目从2173增加到20312个,城镇人口从1亿7千万增加到4亿5千6百万。与此同时,论千万计的农民工从农村转入城镇,数千万亩的农地转为城镇的工商建设用地。土地作为稀缺资源,用“攫取”两个字毫不过分,工业发展攫取了农业的土地资源。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南海模式”、以土地换社保为特征的“嘉兴模式”以及以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为特征的“芜湖模式”。工业化迅速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经历了牺牲农业先发展工业的阶段,毕竟农业和工业相比,效率低。因此,可以通过优先发展工业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既然是一个人口大国,主要任务是解决就业和吃饭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渠道必须依靠农业。工业发展到今天,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在工业发展初期吸纳的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吸纳程度也越来越低。同时,人口在不断的增加,粮食短缺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现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如果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就会遇到瓶颈。例如: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的短缺、食品和原料价格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工业品失去市场等等。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政府对农业的支持都在农业GDP的25%以上,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10%,我国除少数年份外,基本上在4%-6%。这其中农业支出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农林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支出,用于教育科研的不足1%。对农业的反哺可以先从农林院校专业的免费教育开始,这也是目前我国推行的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就是农业人才的缺乏。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切实贯彻科教兴农战略,以免费教育吸引优质的农村生源。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设立相应的机构和财政补助来监督、管理和推进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针对农业产业效益相对低,工作条件艰苦的客观情况,学生填报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形,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德国,学生可免费上农业职业学校,并按规定根据不同情况获得相应的津贴和补助;法国规定成为一个独立的农业经营者的青年农民可以享受由国家提供的补贴和优惠贷款。
二、去除浮躁,树立行业无贵贱的平等观念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重视农业的历史。不可否认,当前,国人的价值观存在着严重的重商抑农的思想。曾经穷怕了饿怕了的国人借着经济迅速发展的契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金钱成了现阶段主流的价值观。而因此,财富聚集效应不突出的农业被看不起,从事农业,学习农业不再是人们的主动选择了。人们普遍认为,从事农业低人一等。事实上,放眼看看其他国家,越是发达国家对农业越是重视,农民的地位并不低下。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小国家,丹麦的国家预算由农民做主,农民在大公司的董事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表决权。从18世纪中期开始,丹麦的农耕文明经历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革命:。由当时丹麦最有影响力的贵族政治家瑞凡特罗倡导的这次“”,将丹麦的雇农从封建领主制度的桎梏中彻底解放了出来。在中,有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是农民的个人安全保障;第二,是农民居住权利不受出生地限制;第三,是对强迫性劳动的正规化管理;第四,是对农业用地和农民居住格局的管理调整。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农民的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成为事实,并保障他们的社会能动性,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可能性,从而从整体上发挥丹麦农业的生产力。再比较一下荷兰,荷兰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17世纪,被荷兰人称为”黄金时代”。当时的200万人的荷兰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以商业立国,积聚了巨额财富,“商业就是荷兰政府的政治”。荷兰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这一点与我国现状相似,现在的荷兰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强国。由农业所创造的人均创汇率居世界第一位。联合利华(Unilever)和喜力(Heineken)啤酒等都是驰名世界的大型跨国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为荷兰人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树立务农的自豪感
众所周知,荷兰的农业水平居世界前列,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的发达,它的农业奇迹得益于荷兰政府对农业及农民的教育和科技的投入。2004年荷兰全国教育和研究的经费占国家总预算19%,遥遥领先于其他部门;而统筹管理农业部门的荷兰农业部在与农业相关的科研、推广和教育的投入又占到每年全部预算的2/5。荷兰的人口密度大,人均可耕地少,这一点国情与中国相似;不相似的是荷兰人对农业及农民的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我国对农业及农民是轻视的,荷兰人却是在以企业家的精神从事农业生产,从而造就世界一流的农民。由于国家重视教育和推广,荷兰农民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不断上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进步也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在农业GDP增长的贡献中,每一元的投入中,教育、道路、通讯、灌溉、电力的回报分别为3.71、2.12、1.91、1.88、0.54元;而科技的回报高达9.59元;在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中,每一元的投入灌溉、教育、道路、通讯、电力的回报分别为5.56、2.02、1.95、1.84、1.37元,科技的回报则高达4.41元,仅次于灌溉。另外,对2004年粮食增产因素的分析显示,粮食总产量增长中,政策贡献为8.6%,价格贡献为34.2%,气候贡献为27.0%,而科技贡献为30.2%。因此,建议国家应该在农林专业免费教育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相关具有推免资格的涉农高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名额和研究生招生计划,进一步提高农林专业学生的学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高等农林院校开展科研改革。在“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本科教学工程”以及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中,加大对高等农林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就业方面,拓宽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地方政府提供更多更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倾斜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就业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学农、爱农、兴农,长期服务农林业、终身服务农林业。
四、建设都市型农村,增强农民的归属感
第一财经日报2014/10/27官方并不空置房数据,而西南财经大学的一项数据引发了巨大争论。这场关乎中国经济关键数据的争议还在继续,日前,西南财大方面做出了进一步解释。2014年上半年,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报告称,2013年,我国城镇住宅市场的整体空置率达到22.4%,城镇空置房为4898万套。对此,华远地产原董事长任志强称此绝不可能,争议由此发酵。首先应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改变分割身份的落后的户籍制度,推进社保、福利、教育、医疗和养老的城乡一体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改革的好处,把以前几十年农业农民为经济发展所做的牺牲补偿回来。其次加大农村公共资源建设的力度―――道路、医院、学校等公共资源建设,城市的力度始终强于农村,这种不均衡也是农民“被进城”的直接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资源不堪重负,而农村原来已有的这些资源闲置甚至荒废。2006年,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受交通部委托的课题组,对道路建设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进行了调研。调查表明,道路建设具有直接效益、开发效应和潜在效应,直接效应体现在:运输成本的节约和货物运输损失的减少;开发效应体现在:土地价值的升值、农业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潜在效应体现在:促进农村商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政府公信力的倍增、就医上学的便利等等方面。再次强化农村社区组织建设,提高归属感、安全感和凝聚力―――重建以高学历新一代农民为首的社区组织,构建服务型社区,确立一个中心,打破行政村区划的界限,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为社区内的农民提供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如:办理各种证件、提供前沿信息、组织文化活动。社区成员农民联系更加紧密,利益诉求有切入口。增强归属感、安全感和凝聚力,促使“被进城”的农民自愿返乡参与故土建设。最后打造都市型农业的格局―――汲取荷兰、丹麦等农业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型农业,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都市型农业为城市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并且能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的传统文化,树立从事农业的自豪感,吸引优质毕业生投身于农业。
结语
农林卓越人才的培养,吸引优质生源的加入,仅仅是培养的第一步。如何让他们在农林业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措施,也需要全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赵奉军.我国农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EB/OL]《.中国乡镇企业》
[2]李芝兰.转型期中国政府农业投资的规模与结构分析[J].开发研究,2006,(3).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1-01.
[4]陶黎新.透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以美国、荷兰、法国为例[J].甘肃农业,2005,(6).
[5]刘炳禄.农业科技创新与青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5).
[6]罗京,王峰,王庆元.农村公路建设的社会效益分析[J].公路,2007,(9).
作者:王效明 田伟若 姚琴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