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意农业发展路径初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消费者需求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逐渐融合在一起发展出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创意农业。其基于创意产业的思维模式创新和发展农业,以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建设新农村,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动交融。四川省发挥“天府粮仓+天府农耕文化”优势,用新兴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意农业,其在农业上的探索与进步,必将给今后各地振兴乡村产业带来新的指引方向。
1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意农业协同发展的意义
1.1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与必要性
高校是创意农业发展的源头。由于高校发展大部分依赖地方提供基本的经费、物资等需求,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同样高校也反作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其办学性质、定位与发展水平会对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制约或促进。因此,发展地方经济需要与高校相结合实现多中心治理,把所有涉及到的人和组织融合起来,以克服“搭便车”、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等现象,并通过“合作―竞争―合作”的治理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使高校和地方取得持久性的共同利益。地方经济是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其发展也依靠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创意农业一般是指通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融入创意与设计来实现农民收入增加、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其作为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必然能够通过创意生产,以市场为导向,解决“三农”问题,振兴农业产业,借助一种新型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兴旺,从而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给高校带来更多支持,也在此基础上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发展创意农业仅仅依靠地方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与高校、企业等多个子系统进行合作,产生协同作用和拉动效应,从而最大化提升校企合作系统的整体效果,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创意农业跨越了“三农”的范畴,拓展领域,引入多元共治理论,激发社会力量,引导地方和高校、行业等主体秉持着共同价值目标、明晰的角色定位和奉献精神,在特定领域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实现多元共治。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谋划关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规划与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还能推动社会、市场、高校积极参与地方发展,探索农业创造性、创新性发展路径,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2不同视角下创意农业的内涵
在国外关于创意农业研究与实践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创意在农业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再加上国内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发展的多元化,我国学者敏锐地觉察到创意农业的前景,从2007年开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发展现状,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创意农业的定义、内涵等展开讨论。1.2.1农业生产经营视角。秦向阳认为,创意农业通过在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中融入创意设计来创造财富并增加农民就业。章继刚认为,创意农业就是在创意生产的基础上,在知识产权的保障下,通过在生产体系中运用多学科与创意元素来实现农民增收、优化资源配置。刘丽伟指出,创意农业就是将市场需求作为指引,利用文化、人文、科技、社会的创造力来充分对接传统农业与创意产业,进而形成包括农产品、农事活动的创意农业。1.2.2产业融合视角。厉无畏指出,创意农业在构建多角度全覆盖产业链,结合创意把农事活动、文化艺术、相关技术以及消费者需求有机结合,开辟出发展农业的新空间。詹兆雄认为,创意农业是通过发挥创意有机整合农村中“三生”资源,并设计出包含独特创意农事活动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1.2.3生产要素视角。胡豹、杨良山认为,创意农业是在农业研发、生产、销售和消费全过程中融入创意要素,并在科技和创意规划的支持作用下,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产品增值的新型农业模式。林炳坤、吕庆华认为,创意农业是以知识产权为保障,以“三生”为理念,运用创意在生产过程中融入艺术、技术和文化要素,以市场需求为指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本文结合创意产业概念和创意农业的内涵及特征,认为创意农业是在创意的指导下,以知识产权为保障,整合“生产、生活、生态”,将文化、艺术、科技元素与农业生产过程有效结合,并以市场为导向,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2四川省创意农业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2.1四川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成都平原不仅农业资源优渥,农耕文化遗产丰富,而且农业休闲旅游发展较早,这些优势为发展创意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已出现了一批创意农业典型案例。2.1.1“五朵金花”模式―――艺术创新型。锦江区作为成都市的通风口,具有与大城市相邻的地域优势,其在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意农业,实现绘画、摄影和音乐创作等艺术与“五朵金花”的有机结合。“五朵金花”的模式使创意农业的生产不再被常规农产品的形式所限制,通过文化创意重塑当地特色形象,突破现有的创意农业旅游发展模式。2.1.2温江模式―――文化开发型。温江区旅游局以生态和旅游休闲为指引,以“发展大旅游,做亮花博会”为方向,以浓郁的地方特色集聚独特民俗、民风、民情,以赏花踏青、田园美食节等活动,促进“农家乐”,使其规模化、产业化。温江地区所特有的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良的硬件设施已经成为其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创意农业将成为温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2.1.3双流模式―――生态附加型。双流县以“三走廊”(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国际社区走廊)和新农村示范村为重点,努力打造观光旅游区。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是个既无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三无村”,其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全村就业率达95%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253元,昆山村由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业逐渐迈向靠新品种、深加工发展出口的创意农业。为了更好地跟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脚步,地方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并进一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挖掘农业的文化传承、科技创意等多种功能,生产出具有高文化附加值、高生态附加值和高技术附加值的创意农产品,使当地农业发展的更广更深[14]。
2.2四川省创意农业发展中的需求分析
创意农业已经在促进四川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规划城乡发展、实现农民增创增收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46合实地调查,分析得到目前四川省创意农业发展中尚存在以下需求。2.2.1缺乏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意农业作为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的产物,其发展离不开储备丰富创新知识并具有创意策划能力的专业人才。发展创意农业以优质和持续的创意为核心力量,这就要求我国不断培养兼具农业与创意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15]。创意农业领域人才短缺是我国目前发展创意农业一个较大的局限。2.2.2创意农业企业力量薄弱。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给予产品自身文化内涵。由于顾客购买这类商品的意愿体现在其价值链上[15],因此通过在该价值链上的多个环节入手,可以提高创意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使产品脱颖而出,强化其文化精神,打造出独特的企业文化品牌。此外,创意农业不仅需要高科技和丰富原材料的投资,还需要文化战略的投入,也不可缺少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只有投入专业人才,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意农业多样性、文化性、市场渗透和整合等方面的作用。2.2.3创意农产品附加值低。目前严重缺乏发展创意农业所需的技术和科研投入,创意农产品加工生产方面也比较落后,不少产品未得到大众的认可[16]。许多创意农产品都是在他人品牌的基础上进行销售,缺乏相应的品牌意识;具有特色的创意农产品产量低,营销服务滞后,导致其认可度和知名度不高,资源和比较优势受到限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产品缺乏技术含量,其竞争能力和获取效益的能力也普遍不高。
3高校协同地方发展创意农业路径探索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作为传统农业与创意产业有机融合的产物,创意农业具有综合性强的特征。四川农业大学依托科研优势,结合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开展了大学生耕读教育通识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笔者亲自参与此次教学,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思考。根据四川发展新形势,结合新农业、新文科、新教改,通过高校培养创意人才,应对创意农业人才需求缺口,提升富有区域特色的创意农业质量,从而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3.1建立农业创意人才培养机制
创意农业以创意人才为主要依托[17]。在创意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地方可以将政府相关部门直接培训的方式转变为提供相应资金帮助业务部门、农村经合组织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培训来针对性提高创意农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并采取参观和现场观看等方式培育高校相关人才,增加国内实用人才的数量;要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政策,支持农企引进和培养具备创新技术、创意经营等方面知识的高精尖人才;促使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增加对人才关于发展创意农业、运营品牌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意水平和打造品牌的能力;政府通过设立“创意人才奖励资金”项目鼓励更多人才参与到创意农业发展中。
3.2调整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设置
高等农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上应充分考虑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以“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整合优势”为原则,以“农字”、“涉农”招牌专业为基础,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技术的人才。发展“订单式”的模式培养人才,即学校采用“实验班+专业班”的方式,以学生的工作地域和工作层次等实际情况为根据,在学生归属原本专业班级模式的同时,以集中为原则建立一个“实验班”,促进学生学习相应的创意农业知识、并培训其应用能力[18]。此外,以产业优化升级和乡村振兴为依据开发生态旅游、物流管理等一系列现代化服务行业和生产行业方面的新专业,同时突出现代化园林专业中观赏园艺、生产绿色农产品等特色,并开设生产与检测绿色食品、加工畜牧特色产品等专业,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
3.3改革高校教学模式
首先要改变观念,不仅是涉农高校关注农业,农业需要各行各业的力量投入,所以,各地方高校应该发挥其特长,鼓励一批专业教师投身创意农业,结合专业特色和专业力量,助力创意农业发展;各高校也应该鼓励“爱农知农为农”的大学生,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农业增加各种力量,耕读文化课程不仅要在涉农高校开始,范围应该包含所有高校,让大学生认识农业大国之农业,了解农业大国之现状,才会在农业行业中进行职业选择;在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应以满足创意农业、农村发展为基点,以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分析为重心,开发设计核心课程及相应基础课,同时鼓励学生踏入农田,走近农户,了解农村;地方政府和高校协商沟通,建立健全创意农业发展及教育的保障机制,如实践基地建设、地方政府支持、学校条件保障等。
刘玉聪 朱雪柔 窦存芳 四川农业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