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发展策略
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特征,利用“绿色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必须加强观念引导,做好绿色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建立规范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农民增收。传统农业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对扩大生态农业市场份额、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有重要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基本建立,绿色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日益多样化,产品营销网络迅速拓展,绿色农业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但仍存在人们对绿色农业认识不足,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绿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当前情况下,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加强观念引导。首先各级政府应深刻意识到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的迫切性,应在加强绿色农业区域生产总体规划、引导农民正确决策上多下功夫。其次,围绕绿色农产品的特点加强对公众的介绍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最后,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应对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或生产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从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继续搞好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培训。
第二,加强绿色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来说,可由国家农业部主持,依据各省区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及其决定的生产优势,对绿色农业制定带指导性的区域发展宏观规划;然后各省区、市县参照国家宏观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做出具有本区域特点的中长规划。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或农业部门,定期绿色农业产业政策,指出哪些生产是属于加强扶持及保护范围的,哪些生产是属于调整范围的,让广大农民群众心中有数,并以此为参考,做出理智正确的微观决策,将分散的生产经营,纳入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轨道。
第三,建立规范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构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三是农产品残留毒物检测关。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研究市场和需求,在农作物、畜禽、水产的优质高效新品种选育上重点突破;二是要围绕新品种选育做好与之配套的良种良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三是要围绕产后保鲜、贮运、加工、包装的各个增值增效生产环节开展相关的技术攻关;四是要围绕优质名牌产品抓好高新技术示范与普及培训工作;五是要积极地、有选择地引进名特优稀品种资源与相关技术、设备;六是要加强和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第四,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除了与其他产品共有的特点外,更有贮藏期短、对产品新鲜度要求高等特点,很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营销网络。对于出口产品,急需建立进、出口国相互承认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使其畅通无阻,以减少损失。
第五,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农民增收。绿色补贴是指不影响产品贸易价格的政府补贴,补贴内容包括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环境保护等。因此,要用足用活WTO绿色补贴规划,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给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只要绿色农业得以顺利快速发展,那么农民增收就会获得来自农业的一方保障。
作者:梅梦索 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