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摘要:为加快渠县现代农业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渠县;现代农业;现状;对策
近年来,渠县围绕市“4+8”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及县“十二五”农业规划,在确保全县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千亿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柑桔、黄花两大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口,全县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渠县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1.1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1.1.1优质粮油
分布在有庆、宝城等40个粮食优势主产乡镇,面积3.3万hm2,其中优质稻2.6万hm2、双低油菜0.7万hm2,总产20.5万t,产值4.1亿元,区内农民从产业中获得人均收入692元。
1.1.2特色黄花
主要分布在以望江、清溪、屏西、青龙等8个乡镇为核心的西部黄花种植带,涉及乡镇20个,面积0.6万hm2,年产干花1.35万t,产值5.2亿元,区内农民从产业中人均获得收入5074元。
1.1.3优质柑桔
以中滩、渠南、三汇、三板、琅琊五大片区为核心的28个东部、北部乡镇,面积1.33万hm2,总产25.6万t,产值7.86亿元,区内农民从产业中人均获得收入3740元。
1.1.4商品蔬菜
在渠江、天星、土溪、李渡等11个渠江流域乡镇,面积04万hm2,产量18万t,产值3.6亿元,区内农民从产业中人均获得收入5070元。
1.1.5地道药材
主要分布在报恩、新市、河东等南北两翼乡镇,面积0.3万hm2,产值1.35亿元,区内农民从产业中人均获得收入2547元。
1.2设施农业稳步推进
2015年,全县共推广、建立施农业0.3万hm2,其中在中滩乡万亩(667hm2)标准标柑桔园安装田间滴灌、管灌设施133hm2,三板乡现代农业园区建喷灌设施13hm2,在有庆、李渡、贵福等乡镇建钢架大棚67hm2,在青龙、土溪、李渡、渠北等乡镇建蔬菜塑料大棚、遮阳大棚133hm2,在全县60个乡镇推广水稻旱育秧、玉米肥团育苗、蔬菜育苗、黄花小拱棚等简易地膜增温设施农业0.28万hm2。
1.3科技支撑逐步增强
近年来,渠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着力健全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整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培育现代产业农民,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新机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明显加快。
1.4产业化经营进程加速
1.4.1龙头企业
渠县已培育壮大宕府王等省、市龙头12家,年实现利润1.2亿元,带动农户28.4万户次,助农人均增收298元。引进天一蒙山、华橙酒业等8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出“四季黄花”、渠县广柑酒等系列产品15个。
1.4.2农民专业合作社
截止2015年,已建立黄花、柑桔、红粮、油菜、蔬菜、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20余个,从事农业产业经纪人600多人,推进土地集中流转0.96万hm2,其中耕地0.39万hm2。
1.4.3品牌建设情况
全县5.78万hm2耕地已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渠县黄花”证明商标、“渠县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和认证;“渠县锦橙”地理标志保护正在申报认证之中;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7个,其中2011年认证花椒、番茄、辣椒3个无公害农产品,黄花绿色食品认证的检验已通过。
1.4.4市场拓展情况
近年来,渠县支持农产品企业在成都、重庆、武汉等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黄花、柑桔直销窗口22个,引导农超对接120余家,年销黄花、柑桔、粮油等近40万吨。其中渠县干黄花远销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
2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2.1规模化程度不高
当前渠县柑桔、黄花种植面积具有了一定的数量,但只有核心示范片4万亩集中成片、沟凼渠池路较为完善,大部分零星、分散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土地经营体制制约、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户“小农”意识严重、产业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和持续性。
2.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大,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少,对粮油作物投入多,对经济作物投入少,对农业普惠式投入多,对地方特色产业投入少,财政投入绝对数量虽有所递增,但财政投入比例逐年下降,远远跟不上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其原因主要是地方财力严重不足,项目整合不力,农业招商引资难度大。
2.3标准化技术推广难度大
主要表现种植品种插花,栽植规范化差;农户生产过程中执行标准规程不力,化肥、农药等施用不合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可追溯体系尚未健全,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程度总体不高。其原因主要是原有基地改造难度大,农民素质不高。
2.4农产品精深加工缺乏
目前,渠县柑桔、黄花加工企业只有四川宕府王和渠县果酒厂2家,加工量不足2万t,仅占总产的5.8%,距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率(50%以上)相差甚远,企业加工的产品初级加工的多,现代精深加工少。其原因主要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培育引进柑桔、黄花加工企业少;企业资金、技术等本身实力不强。
2.5农产品市场销售滞后
据统计,渠县黄花、柑桔两大产业年产柑桔、鲜黄花35万t以上,外销不足10万t,商品率极低。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开发利用不力,缺乏区域品牌;产品研发滞后,销售产品单一、包装简单,销售手段不多、渠道狭窄,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3对策及建议
3.1突出重点,破解现代农业产业“破茧”关
渠县要紧紧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12345”重大工作部署,按照渠县现代农业“3+1”产业发展规划,以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为载体,抓好柑桔、黄花、蔬菜、灾后重建配套产业四大重点,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3.1.1柑桔
一是在三板现代农业园区繁育柑桔无病毒容器苗100万株,为柑桔新植、改造提供优质种苗;二是按照“千亿增收示范工程”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渠南万亩柑桔标准果园,打造现代农业新亮点。
3.1.2黄花
一是按照“集中成片、无缝覆盖”的总体要求,在屏西、射洪、望江、清溪等乡镇查漏补缺,新植黄花333hm2,改造老基地333hm2,推进基地规模化;二是利用黄花地冬季空闲,空行间种芥菜、秋洋芋,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增加种植效益。
3.1.3蔬菜
抓好沿渠江、流江河流域商品蔬菜基地的同时,要抓好有庆、李渡、贵福等乡67hm2钢架大棚设施蔬菜基地,推行“早春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夏季西瓜、速生菜+冬季蔬菜”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提升渠县蔬菜种植水平,加快商品蔬菜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3.1.4新村配套产业
紧紧围绕新村聚居点,大力发展优质特色配套产业,推行“猪(鸡)―沼―果/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促新村,新村带产业。重点在文崇乡谭坝村建奥桃产业基地67hm2、蔬菜基地40hm2,在报恩乡清河村建巴山脆李67hm2、蔬菜基地67hm2,在李渡乡狮牌村建红心溪蜜柚133hm2、新渡村建避灾蔬菜基地26hm2,在土溪万合建露地蔬菜基地133hm2,在渠南乡大山村、五龙村、花园村等建标准柑桔园667hm2。
3.2转变方式,破解产业发展规划“执行”关
一是严格执行规划。邀请国内资深专家科学制定渠县产业发展规划,借鉴安岳柠檬产业、邻水柑桔产业发展模式,将渠县产业发展规划提请县人代会表决通过,确保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届接着一届干,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决策的指导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二是激活基层组织。进一步放手、放权乡镇,创新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跨区建立基层党支部,强化村社干部绩效考核,及时解决干部“慵、懒、散”问题,充分调动村社基层组织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性,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上带领一片,发展一片,致富一片。三是逗硬绩效考核。产业的发展是民生工程的核心,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能否持续增收,为此建议将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按照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同样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3.3多措并举,破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关
一是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按照中央1号文件财政资金“三个”重点的要求,争取县本级财政增加投入,做到投入数量要大幅度提升,投入比例要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投资结构要向特色产业倾斜,增强财政资金保障力度。二是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坚持“项目规划服从产业规划”的原则,即产业基地建到哪里,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并采取一支笔审批的方式,整合农业、水务、财政、扶贫、国土、林业、畜牧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捆绑打造优势产业。三是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实力强、资金足、效益好的企业、业主和社会团体,着力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强化金融、信贷等融资力度,全力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产业资金投入体系。
3.4创新机制,破解土地生产经营“规模”关
一是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柑桔、黄花优势特色产业,引导、规范农民重点发展植保、农机、农资、销售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资金信息、生产资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改革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鼓励承包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允许土地作为资本进入市场流通,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产业基地集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2015年在汇东乡文家村推行“村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新模式试点,即支部一班人带领种养能手组建专业合作社,将外出务工农民闲置土地和在家农民土地统一由专业合作社托管,前3年果园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果园投产后,前3年果园收益90%归社员,10%归专业合作社作为果园前期管理成本、销售网络建设等;从投产后的第4年开始,果园产品由专业合作社统一按市场价进行保护价收购,通过产品分级、加工、包装销售获得的利润由专业合作社用于产业升级改造和基地拓展。四是创新城乡统筹方式。按照“两化互动,推动三化联动”的要求,优先加快推进城镇化,将有意愿的农民进入城市,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其“五险一金”全面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土地集体收回,实行统一管理,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
3.5优化服务,破解产业科技支撑“技术”关
一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渠县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各种培训工程的机遇,依托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阳光工程、扶贫培训、劳务开发、新型农民、实用技术等项目,整合农广校、农业职校、农业服务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产业农民。二是强化推广网络建设。即推行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县上分片区下派科技特派员,负责区内产业实施方案制定和技术把关;乡上技术员包村社,负责本区域技术指导和培训;村社技术能手包户,落实生产技术和反馈生产问题。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我县被列为四川创新团队水稻示范县为平台,加强中国农科院柑研所、省农科院、川农大、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与我县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组建专家大院,引进、研发、推广“四新”技术,增强产业发展科技动力。
3.6强化扶持,破解农产品产后“加工”关
一是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坚持内育外引的原则,按照《渠县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激励政策》,从资金、技术、税收、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并对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和研发新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培育。重点抓好宕府王黄花生产线技改扩能建设,积极促成华橙酒业竣工投产,努力提高柑桔、黄花加工率。二是抓好新产品研发。柑桔在巩固优化“渠江牌”名爵广柑酒、广柑红、广柑露的基础上,研发复蒸广柑酒;黄花主要研发美容、保健、药用等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好农产品加工。柑桔加工上,主要抓好优质鲜果的分级、打蜡等商品化处理,充分利用残次果加工成果汁、果醋、果酒;黄花加工上,主要抓好即食黄花、冻干黄花、精品黄花、什锦黄花等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7打造品牌,破解农产品产后“销售”关
一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渠县要大力实行“双品牌”战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重点开展“渠江甜橙”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著名和驰名商标的申报认定,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全力建设“渠县区域品牌”。二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围绕柑桔、黄花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强化市场与农户的对接,降低销售成本,实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加大电视网络、交通枢纽、农交展会等信息场所的宣传攻势,强化农超对接、网上直销等渠道建设,加快建设上规模、辐射面广、吞吐量大、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作者:张波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渠县茶果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