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途径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及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状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本质超越。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更为严重的是,上述危机是以“问题群”的形式展现在人类面前。坚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必然产物,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各先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选择。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国。化学品高消费在支撑我国农业高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已经达到了土壤、水源、大气立体污染的程度。许多河流出现了“60年代饮水淘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的恶化趋势,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加重了一些地方水源性缺水的严重程度。饮水不安全导致了一些农村地区疾病流行,食用了“毒大米”、“毒蔬菜”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前难得一见的疾病,部分水体有害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和种群繁育能力。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饮用水与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增长的老路,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的本质就在于它把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统一起来,以社会劳动和自然生态潜力的最小消耗取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生态农业的持续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确立了综合性、全面性的目标。根据本地生态农业建设实际情况,四川省选择了具有典型、全面、科学的要素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具体体现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准则层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进步三个方面。从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质和核心来看,总体要求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运用要实现减量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主要表现在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等指标上。
二、达州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是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2013年,达州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66.5亿元,粮食产量达281.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1元,农业生产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较大的比重。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达州发展生态农业有其必要性。
1.达州农业自然生态现状急需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以良好的生态基础作为保障。达州虽然农业生产比重较大,但是总的来说,人均农业自然资源拥有量并不高。达州以山区、丘陵地形为主,人均可耕地面积仅1.1亩,地块小而分散。达州水资源也较为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00立方米,不但低于世界人均9360立方米和全省人均3040立方米,也低于全国人均2185立方米,属于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170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型地区。由于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相互作用,达州成为了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急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应对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状况。
2.达州农业基础的薄弱呼唤发展生态农业达州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达州农业水利设施较差,农业灌溉系统不健全、不配套,全市69.3%的耕地不能保证充分灌溉,31.7%的耕地无法得到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农村公路建设滞后,公路路面过窄,等级较低,维护保养落后。水土保持、耕地改造等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大,环境承载力不强。养殖业规模化率极低,大量养殖废水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有的河流甚至完全丧失了水体功能。在种植业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为了取得高产而在农业生产中盲目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2006年达州全市化肥平均使用量分别达到670/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施用上限225公斤/公顷。2006年,全市农药施用强度达32.2公斤/公顷,地膜平均施用量为15.1公斤/公顷。而根据科学测算,这样的施用强度下化肥的利用率不到35%。农药、地膜使用量和残留量都比较高,危害有益生物生长,污染农田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达州的农业基础薄弱还体现在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和畜力,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全市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科技人员缺乏。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在家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投工投劳的公共工程很难组织。
3.达州生态农业发展起点很低由于导向政策出台晚、技术标准和手段落后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达州生态农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农户发展生态农业所得纯收入还相当少。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污水乱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等不良生活习惯,达州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资料显示,1983年州河达州城区段的水质是一类,河里有鱼有虾有野鸭;1993年是三类,鱼虾变得稀少;2003年是五类,河水呈暗黑色,有异味,鱼虾几乎绝迹。2010年1月,四川省生态县验收工作领导小组考核认定的符合省级生态县标准的9县(市、区)中,达州市没有一个县(市、区)进入名单。在生态村评选方面,在2010年5月公布的四川省第四批省级生态村名单中,达州仅有10个,这与达州在全省农业产值比较中的农业大市地位很不相称。
三、对达州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达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延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必然选择,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广大市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同时,发展生态农业,需要达州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农户各方面力量的协同行动。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要求:
1.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淡化经济发展指标在政绩考核和生态农业建设评比中的比重,则生态农业的发展会更加符合良好生态效益的预期目标。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调整经济结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增强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和节约环保意识。
2.要建立健全专门环境执法机构,配齐专职环境管理干部,加强部门间协调,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委员会,完善工作职能,赋予环保部门更多执法权能。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涉及多方面的责任和利益关系。环境执法主体对污染责任主体要具有教育、罚款、关停生产场所等权能,保证环保执法的震慑力。
3.要强化环保执法监管,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的是执法不严、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干预执法及决策失误是造成环境顽疾久治不愈的主要根源”,“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要改变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选择性作为、干预司法及决策失误等现象,广泛深入地宣传各项相关法规,花大力气抓落实、抓细节、抓基层,实现环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或防止生态污染。
4.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为了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减少直至杜绝交易体系中的道德风险。首先是地方政府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要严格落实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防止以各种名目挪用和扣减。其次,企业要严格落实对生产农户的合同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质量保证责任,避免损害农户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防范违约行为。第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切实维护好农户利益,发挥好农户与企业、市场连接的纽带作用。第四,农户要自觉履行自己的合同责任,确保按照生态农业标准从事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可为了短期和狭隘的利益而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利益。
5.要加强质量检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奖惩制度。农产品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生态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多方面着手,既要控制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污染,也要完善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体制,提高检查的力度和技术水平。政府应当在工商、税收、信贷、质量监管等环节,有效监管相关主体的生产运行,对符合标准的生产主体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要改变目前生产经营者守法成本大大高于违法成本的不合理状况,对一些不符合生态农业标准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使生产经营主体的违法成本大大高于其守法成本,在全社会普遍树立不能污染不敢污染的氛围。
6.要建立环境问题曝光信息平台,建立环境保护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的重要内容。环保问题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是环保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增强环境保护工作透明度,注意倾听群众环境保护意见,引导人们提高环境维权意识。要建立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卫生、水利、环保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提高环境问题应急处置能力。
7.要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必须伴随着对环境的高投入。我国目前投入的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农村环保建设水平更低于城市,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场所的建设及其容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投入。必须对农业面源生态污染实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全面全域全程治理,尤其要抓好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
8.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发展生态农业成效大小最终取决于广大农户的生产方式及行为选择。政府应当广泛宣传建设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法律法规及经济利益等,提高各方面群众建设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实施农村人才工程,解决农村经营、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培养越来越多的懂技术、善经营的生态农业建设带头人,使生态农业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千百万农户的生产活动。
9.要出台鼓励农户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优惠政策,提高并全面落实生态农业的补贴标准,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在土地使用、市场流通、政务服务等方面对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主体提供优惠政策;在资金支持方面,对生态农业生产主体实行“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的高补贴、低税收或无税收的财税政策,在信贷方面适当拓宽贷款担保对象,实行绿色财税、绿色信贷。对施用农家肥或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行为的农户提高补贴标准,并确保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使生态农业从业人员收入稳定高于常规农业从业人员。
10.要充当生态农业产业化服务者的角色,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制度支持。要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如垃圾集中处理制度,秸秆综合利用制度等,营造一个满足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经济环境,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环保部门牵头协调、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工作机制。从社会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要求:
(1)加快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打破地域和农户之间的界限,连区连片发展,确立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实行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在实践中,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基地”、“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模式,在市场运营和技术创新方面还可以实行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2)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农业标准化是指为了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制订并实施标准,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建立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农业产业基地,能够形成规模优势,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3)要做好品牌宣传,减少交易环节。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生态农业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市场经营的成败。生态农产品主要优势在于其食用安全性高,但仍然需要通过生态品牌宣传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同时要通过便捷物流链条减少交易环节和费用,使其购买和消费变得触手可及。在实践中,提高生态农产品流通便利性的主要途径是农(产品)超(市)对接,可衍生出农校对接、农院对接、农店(含农家乐)对接等,还可建立网络农产品信息平台等。从农户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要求:
(1)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参加产业化经济组织,认真履行合同义务。农户家庭生产必须在经营项目上体现一定范围的地域共同性,实行规模化生产,凸显地域特色,发挥规模优势。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必须参与产业合作社组织,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生产协作,获取更充分市场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2)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建成高产、优质、安全、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技术方面可以利用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利用生物电子自控综合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温、水、肥、气等环境条件,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获得高额产量;根据耕地地力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运用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采取无害化防治虫害技术;对废旧农用薄膜采用重复使用技术等。
(3)广大农户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自觉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素质,形成科学的、文明的、绿色的生活消费意识和生产生活习惯。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节约宝贵资源,减轻环境污染,降低经济成本,推动社会进步。具体来说,在村庄整治中就是要实行人畜分离,建立养猪-沼气-水果、鱼-桑-鸡、鸡-猪-鱼等立体养殖循环经济模式,要建立基础的卫生设施,合理处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和垃圾,在村组层面上联动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活动,彻底改变“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不文明现象,保持农村秀丽山水的自然风光。
(4)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活动,履行社会责任并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生态环境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农户可以单独或者联合起来对环境污染现象进行检举揭发,对损害自身或公共环境利益的行为通过检举、上访或诉讼等行为予以纠正和制止,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配合农民的环境维权行为。总之,革命老区达州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经济合作组织、企业与农户积极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才能实现达州农业经济的全新跨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作者:刘永亮 徐晓宗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