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对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就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乡村振兴;融合
1认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机械化的内在联系
1.1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各领域(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农业农村抵抗自然灾害、保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因此,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
1.2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更广泛的空间
为了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需要“稳生产、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 因此,农业的生产方式也需要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需要推进农业生产各领域实现“机器换人”,意味着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结构发生更大变化。比如,从大农业方面看,正在从种植业机械化快速向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拓展;从种植业方面看,正在从粮食作物机械化向棉花、油料、果品、蔬菜、糖料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扩展;从种植业各环节看,正在从耕种收环节向土壤保护、秸秆处理、植物保护、产品干燥等全过程延伸;从经营方面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更加注重高效率的农机作业组织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延伸农业机械化的价值链,农业机械配备需要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1.3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等发展,“互联网+农机”的出现,正在引发农业机械的革命性突破,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机产品性能的提高,因此,农业机械势必要从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农业农机部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盟等)的农业现代化先进经验,同时吸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如美国的精准农业技术,日本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以色列的水肥一体化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如播种机排种器排种量和机组行走速度智能化控制,可以保证设定的播种精度,既保证高产又不浪费种子和土地;谷物干燥机介质温度的自动化调节,当温度较高的时候会自动断开电源,保证干燥后稻谷品质是优良的;拖拉机的辅助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实现自动对行自动控制方向,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的作业条件、作业种类、土壤以及作物等进行有效地调整机器速度或作业幅宽,在减轻驾驶劳动强度的同时还能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此外,温室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远程控制技术,已经在我国比较普遍的推广应用等。
2正视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不适应问题
2.1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盆地、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错综复杂,各地区水资源、气候、海拔、光照、作物分布、种植制度等也不尽相同,部分地区差距更大,这就使得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逐渐形成参差不齐的现象。此外,由于各地区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农民文化素质、经济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各地区农业机械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2.2农业机械装备供求矛盾突出问题
当前农业机械装备供求矛盾主要在于供给侧的能力、质量和效率不能适应需求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三大主粮生产地区的农机化水平较高,其他作物如经济作物机械化以及畜牧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机械化水平较低;第二,现大多数农机具还存在功能单一、技术传统等问题,而高品质、大功率、复式配套机具较少。
2.3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农业机械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各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很少进入农机行业,导致在农业机械行业缺少专业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加之研发和试验手段落后,重设计制造,轻试验检测,质量标准体系不配套以及售后服务行为不规范等,严重影响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发展。
2.4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到位问题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品种、种植规范、栽培制度、与机械装备适应性差, 集成配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和作业技术规程很少。
3加快农业机械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
3.1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
乡村振兴首先要稳定农业生产,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用工业化思维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要改变传统的“农民”概念,农民不是身份,而是职业,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体面职业。目前,由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广大农机操作手已经是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者,需要通过培训学习等形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破解农村“谁来种地”的难题。
3.2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实现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仅要增加机械装备总量,更要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能,解决“怎样种好地”的问题。首先是对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包括土地的平整、地块的整理、以及机耕道路建设和水利条件的配套建设。资料表明,对耕地的宜机化整治,不仅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因为土地整治消除了田埂、厢沟及耕作死角,能增加耕地面积3%~5%,有的高达到10%,同时还能利用闲置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其次是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在促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同时,还能使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科技含量得到提高,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使部分农民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的“农商阶层”。目前土地流转已逐步成为常态,比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代耕服务(作业)公司等,都是基于土地规模化涌现出的农业生产经营新型主体。
3.3加快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根本改变农村生产和生活格局。新的农业生产格局必然对农业机械化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民必然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比如工厂化育秧中心、农机耕作服务公司、植保技术服务中心、粮食烘干贮存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等等。这些专业化、网络化的体系,构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化的生产服务系统。其中,只有不断提高农机创新力,实施“互联网+农机”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设施和装备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农业的精准化适时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率。
作者:刘虎 单位:安庆市宜秀区农业农村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